·申請向内書寫營截至3月3日·

編者按:
有時候,一個人頻繁抱怨,不一定真的想解決問題,隻是想發洩情緒。
這時我們要做的,并不是積極地幫他們想各種辦法。
而是隻需做到2個字——「消極」一點,效果反而更好。
來自:武志紅(ID:wzhxlx)
作者:黎響
轉載已獲授權
01
說得越多,人越崩潰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曆:
聽别人訴苦時,覺得自己一定要為對方做點什麼;
但當自己提出各種辦法後,對方反而更不好受了。
假期回來,同僚小言就分享了類似的體驗。
春節在家,媽媽跟小言吐槽了一晚上。
身為家庭主婦,媽媽平時沒什麼地方可以去,隻能對着丈夫,但丈夫脾氣不好,很難伺候。
家裡還有老人卧病在床,每天要按時做飯炖補品,忙起來時一天要跑3趟菜市場。
如果菜沒有切細碎,老人吞咽不了,還會被他指着臉罵“是不是不想給我吃飯”。
中年女人苦啊,隻好逮着一年一次的機會,找女兒傾訴一番。
但每次聽到這些話,小言就覺得特别累。
一方面,是為媽媽的遭遇義憤填膺,共情她太命苦;
另一方面,又代入到媽媽的角色,想幫她解決問題。
聊着聊着,就變成了小言給媽媽指點工作:
“媽,你平常就多出去走走,别總跟老爸待一起。”
“老人家生病脾氣暴躁,沒必要把他的話放心上。”
“如果太辛苦,不如就甩手不幹,找個保姆好了!”
聽到這些“解決方案”,媽媽雖然口口聲聲說“好”,但情緒明顯變得更低落。
最後還借口說“困了”,便停止傾訴,回到房間。
似乎,和女兒傾訴,也都成了媽媽壓力的來源。
02
溝通越積極,越無效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在和媽媽的交流中,小言始終在用一種「積極溝通」的方式。
這裡的積極溝通指的是,面對别人訴苦時,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對方變好,然後不自覺地為對方想各種解決辦法。
這看起來确實是出于好心,但背後其實隐藏着一種想法:
我不相信你有能力面對問題,必須要我來幫你。
這往往會産生兩種不好的後果。
對于傾聽者而言——
會把對方的痛苦攬在自己身上,被迫肩負了幫助别人變好的責任。
就比如小言。
每次聽到媽媽訴苦,她都如臨大敵般,
既為媽媽感到心酸,又非常急切地想幫她脫離苦海。
于是便開始提出各種建議,并催促媽媽按照自己的想法,盡快行動起來。
然而,這對她來說,同樣也是一種情緒消耗。
對于訴苦者而言——
面對各種正确做法,隻好硬生生把情緒憋回去,被迫按照對方的建議去改變自己:
比起在這裡抱怨,我行動起來就會好點嗎?
是以,聽完小言的“教導”後,媽媽雖然表示一定要作出改變,但其實她内心最直覺的感受是:
女兒并沒有看見并了解自己的情緒。
也是以,在交談過程中,媽媽感到越來越難受,最後隻好停止訴苦,再次壓抑下自己的真實感受。
并且,如果長期用「積極溝通」的方式,
對于傾聽者來說,是持續要去為别人解決問題的負擔;
而對于訴苦者來說,情緒始終得不到接納,最終隻好選擇徹底關上心門。
這時候,兩個人都是疲憊而疏離的。
是以,在面對别人的訴苦時,我們不妨換一種溝通方式——「消極溝通」。
03
或許,我們需要一些「消極溝通」
也許大家會感到困惑:
為什麼“消極”反而會被提倡呢?
在心理治療中的人本主義思想中,有這樣一個觀點:
人是改變自己的第一負責人,每個人都有改變和發展自己的傾向。
在别人的困難面前:
當你過于積極,别人就會消極;
但如果你消極一點,對方就會對自己負責多一點。
這裡的“消極”,不是不在乎,恰恰是一種「克制的在乎」。
關鍵在于,我們信任對方,然後把改變的主導權還給對方。
也是以,面對像小言媽媽這樣的訴苦者,我更提倡「消極溝通」。
因為在這背後,有一個核心就是:
相信對方可以自己變好,而不需要我們去幫助讓對方變好。
具體而言,有兩個層面。
一是用「少回報」替代「高回報」。
即:少說,多聽。
有位朋友分享過他和伴侶間的一個變化。
以前,每次伴侶跟他抱怨工作時,他都會忍不住幫她出謀劃策,甚至還說教起來。
這讓伴侶特别郁悶:明明是我在生氣,怎麼他比我還生氣,還特别爹味。
最後兩人聊着聊着,總是不歡而散。
直到最近,伴侶又噼裡啪啦地抱怨了一大通。
朋友想起之前兩人冷戰的場景,便忍住了提建議的沖動,隻是在一旁聽對方訴說。
沒想到,伴侶抱怨完後,直接留下一句“好了,我發洩完情緒,心裡舒服了”,然後就去繼續工作了。
事後,朋友回想起來,他發現這次溝通後,兩人關系并沒有像之前那樣緊張,原因竟然是——
對方在訴苦時,自己沒有給過多的評價和建議,隻是在旁邊靜靜地聽。
也許有人會困惑,如果一個人在拼命講,另一邊的人卻不出聲,不是更讓人火大嗎?
然而,事實往往是——
很多時候,别人在反複抱怨、拼命訴苦,并不是真的想讨論如何解決自己的困境,
而是Ta純粹是受委屈了,需要把濃烈的情緒發洩出來。
而當我們用“少說,多聽”的方式,去對待他們的訴苦時,就給他們傳遞了一個資訊:
你多說說,自由地說出來,
我聽見了你的委屈,看見了你的情緒,
我正在這裡陪着你。
這時候,訴苦者的情緒得到了流動,便有了更多的心理空間,去面對困境。
二是用「好奇」替代「出謀劃策」。
即:不急着給建議,而是用一種“不懂的狀态”,好奇地了解對方。
面對别人的訴苦時,用「積極溝通」的方式,我們往往會習慣提前預判:
你做的事情對不對,
你的想法合不合理,
你還可以怎麼去做……
然後很容易就會為對方想方法、列清單。
而「消極溝通」的方式,則是放下所有的想法,單純隻是去好奇:
對方内心究竟在想什麼?
Ta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然後聽出更多深層次的東西,進而讓訴苦者理清思路去作出改變。
一位咨詢師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位來訪者,一直很難在工作和照顧家庭間做出取舍。
雖然很想出去工作,但她又一直覺得,如果自己不把時間花在照顧家庭上,就意味着自己是個糟糕的妻子、糟糕的媽媽。
她跟很多人說過自己的糾結,别人也給過她不少建議:
有的勸她放棄工作,讓她安心在家照顧家庭;
有的支援她去工作,說女人就應該經濟獨立。
但她仍遲遲做不出選擇,反而陷入了更痛苦的情緒中。
後來,咨詢師問了她一個問題:
為什麼你覺得,不把時間花在家庭上,自己就是個糟糕的人呢?
原來,這位女性出生在一個保守的家庭。
母親作為她的學習榜樣,一輩子是全職主婦,父親也一直教導她要做賢妻良母。
并且從小周圍的環境,對女性角色也有着較為刻闆的要求。
而當這位來訪者,回答完咨詢師這個問題後,也逐漸意識到:
選擇出去工作,減少照顧家庭的時間,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個糟糕的女性,這隻是外界給自己的枷鎖。
接着,咨詢師又問了她第二個問題:
身為家庭主婦這麼辛苦,你是如何堅持下去的?
對此,來訪者講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平日裡做家務、帶孩子确實很辛苦,但自己卻對整理的家務非常感興趣。
是以每天收拾完房間和客廳,看到家裡井井有條,自己就感到很放松、很有成就感。
她還提到,自己想要去應聘的工作,其實就是一名整理師。
說着說着,她開始覺察到——
在這樣糟糕的處境下,其實自己有一件既熱愛,又能回饋到自身的事情。
也是以,她不再在工作和當家庭主婦間糾結,而是決定回到職場。
是以,重要的人過來訴苦時,我們也可以試着像咨詢師一樣:
隻需為對方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用“好奇”去幫助他們理清自己,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力量作出改變。
同時,當一個人用“我好奇你為什麼這樣想”的方式去溝通時,或許才是我們真正了解他人、建立關系的開始。
寫在最後
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則》中,對心理咨詢有一個尖銳的定義:
心理咨詢不是給建議。
當你和一個人講述糟糕的事情時,如果他想敷衍你,就會給你建議。
心理咨詢是真誠的對話。
大多數時候你是在聆聽,而聆聽就是關注對方的表現。
當然了,生活不是做心理咨詢。
我們也有很多自己的壓力和困難,不必要求自己像咨詢師那樣傾聽别人。
但如果你想真正幫助到對方,希望陪伴對方度過痛苦時刻,那麼得明白——
面對他人訴苦時,用「積極溝通」的方式,容易扼殺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是以,我們可以放棄積極的回報,停止“說教”,相信對方自己有變好的能力,然後選擇「消極溝通」的方式——
放下自己的預設,
去用心傾聽對方的情緒,
去關注對方的真正想法。
以此讓對方将心裡洶湧的情緒傾瀉出來,也讓對方意識到自身有力量去解決問題。
而這,才是傾聽的真正意義。
作者:黎響。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号:武志紅(ID:wzhxlx)。武志紅,資深心理咨詢師,得到熱門專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網誌:@武志紅。現于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
更多往期精彩話題:
第22期向内書寫練習營 | 驚蟄日開寫,喚醒身體
為什麼你不斷為自己設立不切實際的期望?| 自我欺騙的六個征兆
當孩子精神崩潰後……
☜♡☞
● 長按二維碼加入幸福研習社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