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那個情緒最穩定的34歲媽媽,竟得了乳腺癌
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睡前刷手機,看到大學好友,忽然更新了一條朋友圈:
“長輩教會了我懂事,卻從未教過我快樂,我不是抑郁,是真的可憐……”
正想問她怎麼了,卻發現狀态秒删。
我猶豫了下,還是點開她頭像,發了個安慰的表情。想着中年老母親,誰沒有過深夜崩潰的時刻,心累了互相吐槽幾句,明早起來又是一條好漢。
可接下來的消息,讓我整夜失眠。
她說,她被查出了乳腺癌,還是晚期……
如果我沒記錯,她今年才34歲,她女兒隻比我兒子大2歲,今年剛上國小三年級。
大學時,她是我們一堆人裡邊,最溫和、最能堅持、最會關心人的一個。
有次,我經期痛得厲害,還是她把自己的暖宮腰帶借給我,“教育”我說,女孩子要少吃生冷的東西。
我想減肥,也是她讓我早上6點跟她一起去跑步,結果堅持了兩星期,我找借口撤了,她卻從入學跑到了畢業。
畢業後,她嫁給了戀愛多年的初戀,去了對方的城市生活。原本一家人和和美美,沒想到竟遭遇這樣的事。
想着想着,我心裡一陣發酸……這樣溫暖、善良、又自律的人,怎麼會得癌?

每個情緒穩定的媽媽背後,都有看不見的辛酸……
以前,在她朋友圈,我從沒看到過任何負面情緒,一直以為她過得很好,沒想到,我們都被她“騙”了。
她說,有了孩子後,有很多身不由己。
因為遠嫁,自己父母幫不上忙,公婆身體又不好,生孩子後,她隻好辭掉國企的工作自己帶。
孩子小,她想着老公白天還要上班,晚上都是一個人照顧。
新生兒時期,要喂奶、換尿布、拍嗝,想完完整整睡上1-2小時都難。後來大點,她自己又開始失眠……孩子有個什麼感冒、咳嗽,也是她折騰着去醫院。
孩子上學後,她也開始上班。以為終于可以輕松些,卻發現:當媽哪有容易的時候。
她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做家務,送孩子,再上班;下班先接孩子,再回家做飯,收拾家裡,陪孩子寫作業;一直到晚上10點,孩子睡下,都還有家長群消息要回,孩子周末的興趣班要選……
更磨人的是,因為壓力大、長期被迫熬夜,她患上了嚴重的睡眠障礙。
想睡卻睡不着的她,經常在深夜醒來,聽着孩子均勻舒展的呼吸、丈夫此起彼伏的鼾聲,百感交集,默默流淚。
有次,朋友打電話問她最近怎樣,一向堅強的她,頓了頓,說:“都好,就是想睡個好覺。”
身為妻子,身為媽媽,把什麼都照顧好,唯獨自己“想睡個好覺”,成了奢望。
孩子學校活動,她跟老公商量能不能他去,結果老公說,自己在晉升關鍵期,隻有再“辛苦”一下她。
重返職場本就不易,要管孩子,又不能加班,還經常請假,這讓她在工作中也處處碰壁。
明明像超人一樣承擔了所有,在家人眼裡,卻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甚至連自己也感覺不到價值……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一位二胎媽媽,因為熬夜玩手機猝死。
當婆婆去房間叫她時,發現她側卧着,眼睛還緊緊地盯着手機的淘寶界面。
作為全職媽媽,這樣的熬夜死因,在很多人看來,有些可笑,但卻戳痛了很多媽媽的淚點。
孩子每天那麼多吃的、用的,哪一件不需要花時間去挑、去買,大家隻看到媽媽在刷手機、逛淘寶,做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不知道,這本身也是“家務”生活的一部分!
媽媽們沒有那麼多想熬的夜,隻有想睡又不睡不着的覺,和手機放下又拿起的焦慮和無奈。
“不就是煮個飯,帶個娃嗎,能有多難?”
“哪個當媽的,不是做這些,怎麼就你受不了?”
這些話說着多容易啊,可隻有真正經曆過,才明白:
那個看上去無堅不摧、無所不能的媽媽,背後默默承受了很多旁人都無法共情的苦累和辛酸。
太懂事的女人,都是在透支自己
朋友小時候,跟着爺爺奶奶長大,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很少,是以她說,自己跟誰都不是很親近。懂事,是她打小就學會的“生存之道”。
長大了,成了家,需要承擔的事情更多,但即使再需要幫助,她也開不了口。因為“不麻煩别人”是她刻在骨子裡的“教養”。
看她每天那麼辛苦,我曾不止一次跟她聊,“要不跟你媽說說,反正他們也退休了,過來給你幫幫忙嘛。”她直說:“算了算了,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孩子還是自己帶的好。”
家人也曾建議,要不就把孩子放回老家?她沒同意。我知道,她不是沒有選擇,隻是舍不得女兒再跟自己小時候一樣。
她想做一個好媽媽,也想盡量照顧到每一個人。
可這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又有哪個媽媽真的是超人?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排除生理因素,所有心身疾病,都在言說未被解決的心理沖突。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确實會對健康造成一些影響,但真正對身體消耗最大的,是情緒。
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泌尿系統感染、婦科慢性發炎等疾病,在生育後的女性身上非常常見,說白了,都是“情緒病”。
明明一個人做不來,還為了當一個“好媽媽”硬撐;
明明希望丈夫支援、了解、呵護,嘴上卻說:你忙工作吧,事業最重要;
明明累了想要歇一歇,還要給自己打雞血:我可以堅持,别的媽媽都行,為什麼我不行?
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把矛頭對準自己,這些獨自吞下的委屈、扛下的壓力,才終于在身體上顯現了出來。
可她真的錯了嗎?
她不過是太想做一個100分的好媽媽,也太想盡量讓每個人都“滿意”……
做60分的媽媽,100%的自己
人們總喜歡用勤勞、偉大、賢妻良母來贊美媽媽,仿佛隻有為家庭奉獻、犧牲,才是好媽媽。
現在,還多了一些标準,好媽媽還得情緒穩定,自律、上進, 家庭、事業兼顧。
為了達到這些标準,媽媽們不光一言一行要做好表率,甚至,連情緒釋放都背負着責任。
但想要成為“好媽媽”,真的需要做到這樣“完美”嗎?
我有個閨蜜,性格特别直,老公問她情人節想要什麼禮物。
她回答說:“你什麼都不用送,把兒子帶出去,好好玩,讓我好好躺一天就行!”
有時候忍不住對兒子發了脾氣,她也會坦然地說:“對不起啊,媽媽今天太累了,是以情緒有點不好,我生氣是因為你剛剛做的事,不是不愛你……”
有一次,她突然給我發消息,喊我出去旅行,我問:“你兒子呢?跟他爸兩個在家行嗎?”
她說:“都這麼大的人了,我能行,他為什麼不行?遇到問題,很正常,自己想辦法!”
原來,她跟老公吵架,二話不說,把6歲的兒子丢給老公,就出來了。
在大家眼裡,她可能不是“賢惠”的妻子,也不是“稱職”的媽媽,但事實上,她老公、兒子都特别愛她。
因為有獨自帶孩子的經曆,老公能了解她一個人帶娃的辛苦,經常跟兒子念,這個家,沒你媽媽不行。
而孩子,有個從不生悶氣的媽媽,還有個時不時都能陪自己的爸爸,也特别開朗、獨立。
我們常常認為,身為媽媽,必須為孩子付出;好媽媽,更要為孩子創造好條件。可回頭來看,這些從來不是孩子的“要求”,所謂的“好”,不過都是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标準。
媽媽這個角色,真正需要面對的,僅僅是:孩子和自己!
所謂能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完美媽媽”,真不在于你一定要做到什麼,而在于,你的存在,對孩子而言,本身已是獨一無二。
前幾天,心情沉重,和一位非常尊敬的老師,聊起我朋友的事情,她分享的幾點,讓我瞬間輕松了許多。她說:
第一,我們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多多寵愛自己。
多寵愛自己,并不意味着媽媽自私,而是,隻有當自己的基礎需求滿足了,才能有能量去滿足家人。
就像《你是孩子的光》一書中說的那樣,隻有當我們“呈現出更放松和真實的狀态時,反而更能體會親子間情感流動的幸福”。
第二,我們要學會放手,孩子沒想象得那麼脆弱。
有時候并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也不是丈夫或者家人帶不了孩子,而是我們“不放心”。媽媽們不如放下對“完美”的執念,袒露自己的弱點,也接納生活中的“不足”。
當你放開手,你會發現,孩子比我們想象得更“強大”,這些“不足”也遠沒有想象得那麼可怕。
第三,育兒路上,要多向老公和家裡人求助。
人是群居動物,育兒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是社會行為,本就不該“孤軍奮戰”。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年輕父母又都還有工作,孩子哪是以前那樣,随随便便就可以“拉扯大”。我們不要因為對“獨立性”過度地強調,而忽視了人類本身的“互賴”需求。
就像複旦大學沈奕斐教授說的,強調合作育兒模式非常必要,這是未來精細化育兒的必然特征。我們千萬不要羞于開口。
叔本華說:“ 别人眼中的你并不能決定你的幸福程度,你的幸福取決于你自身的感覺 。”
80分也好,60分也罷,媽媽們一定要從自身感受出發,找到更舒适的人生模式。
成為好媽媽,比100分更重要的是,始終做100%的自己。
别人都說,當媽媽後,就很難有自我,但在我看來,當媽媽,反而是重活一次的機會。
當你參與一個生命的誕生、長成,體會為人母、為人妻的艱辛,你才能更通透的審視自己,才能明白:
真實,其實遠勝完美。
願,我親愛的朋友、還有萬千受“情緒”所累的媽媽們,都能夠恢複健康;
更願,每個在成長中碰撞得傷痕累累的女性,都能在這場生命的試煉中,鍛造出更靈質、更剔透、更美麗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