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金融行業“上雲”程序不斷加速。2021年,大陸金融雲市場規模達到394億元,預計未來4年的複合增長率為28.6%,本土金融雲市場規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千億元。
作為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标杆企業,招行又一次走在了雲建設的前列。随着借記卡賬戶、信用卡客戶、對公賬戶以及總分行所有應用系統全部遷移至雲上,招行正式成為前7家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中首家實作“全面上雲”的銀行。而基于2.35億行代碼的編寫,招行的賬戶結構和應用結構更是得到了全面重構,雲平台整體可用性達到99.999%。可以說,“數字招行”底盤的更新換代,為招行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什麼要“全面上雲”?如何實作無感“上雲”?後“全面上雲”時代做什麼?近日,招行首席資訊官江朝陽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專訪,分享了其在“數字招行”建設過程中的經驗與思考。
雲是招行數字化戰略的核心
2022年1月,國務院釋出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将“加快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列入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工程,旨在優化管理體系和服務模式,提高金融服務業的品質與效益。
雲,正是招行數字化戰略的核心。在江朝陽看來,招行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于科技基礎設施也不斷産生着新的需求。招行整個基礎技術底盤是否要更新換代?這成為擺在招行發展前路上一個不能繞開的問題。
雲具備開放的特征,其背後是全行業通過開源的模式在驅動,雲使得基礎設施架構整體非常扁平,雲本身也倡導共享文化,雲還可以帶來靈活、扁平、開放、共享,這些特性恰恰是招行希望在自身科技體系中落地和實作的,加之雲是技術發展的大勢,這些共同構成招行選擇通過先進的私有雲來重構科技體系的原因。
江朝陽介紹,總體來看,招行“雲轉型”大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5年-2019年,招行花費了比較長的時間來建設私有雲平台。盡管還不完美,但這個雲平台已經可以承載比較重要的應用系統“上雲”。2019年底,招行決定,接下來用3年時間把自身的科技體系全部搬到雲上。
2020年初,招行全面啟動了“上雲”工程,也就是“雲轉型”的第二階段。同年1月,招行啟動了主機“上雲”工作,并于12月完成核心賬務主體功能在新金融交易雲上的投産。2022年6月24日,完成招行所有借記卡賬目資料、客戶資料的“上雲”;9月7日,完成招行信用卡客戶所有業務的“上雲”;12月5日,完成對公主要業務的“上雲”;2022年底,完成主機“上雲”。
而開放系統“上雲”則是招行“雲轉型”的另一重要部分,這塊傳統的基于開放平台集中式架構上的系統遷移“上雲”工作啟動更早——2019年5月,招行完成首個總行應用的“上雲”,并以此“打前站”來驗證雲平台能否承載開放系統的全面“上雲”。考慮到驗證結果比較正面,2020年1月,招行全面啟動了開放系統“上雲”,其間不乏一些重要的裡程碑事件——2022年9月22日,招行完成服務億級客戶的手機銀行整體“上雲”。2022年9月27日和29日,招行分别完成了分行所有系統、總行所有系統的“上雲”工作,整個開放系統的“上雲”宣告完成。
招行開放系統的體量規模巨大,同時應用了很多新技術,是以原生雲平台建設的複雜度也非常高。據了解,招行開放系統“上雲”涉及總分行共計2220多個系統,原生雲規模包括20萬容器、10萬虛機、16P雲項目資料,每天承載各類請求交易量300億次。
多措并舉保證無感“上雲”
“上雲”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尤其對銀行業來說,基于金融業務的重要性、金融交易規則的複雜度,資訊系統支援銀行業務的要求也極高,一分錢都不能出錯。
為此,在主機“上雲”的3年時間裡,招行陸續投入了3000餘名科技人員。此外,還有400名業務人員提供支援。主機“上雲”被拆分為30多個工作、業務、資料闆塊,按照3年時間來詳細計劃和持續推進。整個主機“上雲”過程中,完成投産量超過6000次,涉及項目數量3500多個,100%自研,實作了借記卡、信用卡和批發客戶的無感“上雲”,“上雲”過程非常平穩,沒有出現重大事故,業務連續性依然保持在99.999%。
事實上,保障海量資料與客戶隐私安全是各行各業實施“上雲”的最重要前提,這不僅是一個合規問題,更關系到企業的穩健經營和長遠發展。
為此,除組織和管理好3000餘名項目參與人員外,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招行也按照非常嚴謹的軟體工程要求來推進開發工作,包括代碼編寫、組織測試、安排投産、遷移落地、灰階釋出等,都進行了非常精細的設計,然後逐漸切換,通過一系列措施來緩釋風險。早年切換平台,很多銀行采取的是在幾點幾分停止服務,用一段時間依次切換系統和資料。這種模式對于招行這種大規模體量的工程就不可操作了,招行把整個“上雲”分解為一系列項目,每一個項目都是用灰階的方式逐漸把客戶資料遷移過去。
為了滿足賬務遷移“上雲”的高要求,招行信用卡特别設計了“跟賬機制”。在新系統開發完之後,老系統還在跑,招行把老系統的那些交易“灌”到新系統裡,讓新系統也跑一遍,跑完以後看賬務結果是否一緻,招行把這個過程叫作“跟賬”。通過覆寫一定時間的跟賬,結果證明處理賬務的邏輯沒有問題,而其他問題就在發現中解決,解決後再檢視,最終所有系統都采用灰階的方式去釋出。
實際上,這種及時發現問題的能力,是保證“全面上雲”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定海神針”。招行認為,不一定第一時間精準定位,但一定要把問題所在的小範圍圈定好,确定可能産生故障的是哪幾個系統。雲上處置事故的邏輯是切換,隻要把出問題那個隔離掉即可。針對基礎設施和營運,招行開發了比較全面的監控系統,取名為“北鬥”,它使指令在貫穿所有處理子產品的時候,每個處理子產品的痕迹都能記錄下來。發現問題時,招行能通過“北鬥”實作精準定位,比如說客戶的一個請求,後面有10個系統來服務,究竟是哪個系統出現問題,“北鬥”可以定位出來。
正視“上雲”工程的價值
在數字化愈演愈烈、雲計算技術應用日漸成熟、國家對金融機構資訊技術應用創新要求日益提高等背景下,不少頭部銀行的“上雲”工程都開展得如火如荼。但要強調的是,雲隻是工具和“底座”,它可以使業務開發上線的效率更高、更經濟,可以支援更多的人,具備更高的彈性。
一直以來,招行的數字化轉型程序都是按照“五化”逐漸演進的,即線上化、資料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并将繼續沿着“五化”的方向來規劃招行數字化的未來。而雲作為“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座”,可以使“五化”進展得更快。
江朝陽預計,“全面上雲”後,招行将具備更強的科技能力來支援業務發展。招行的零售業務數字化轉型起步較早,發展相對成熟,但其他闆塊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别是投金和資管,将是科技未來要重點投入的方向,應全面提升業務領域的整體數字化水準,更多地用科技手段來支援業務,提升業務處理和服務效率。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