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改善既有代碼的設計(軟體開發的不朽經典)
基本資訊
作者: (美)Martin Fowler
譯者: 熊節[同譯者作品]
叢書名: 圖靈程式設計叢書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9787115221704
上架時間:2010-2-1
出版日期:2010 年2月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軟體開發的不朽經典
生動闡述重構原理和具體做法
普通程式員進階到程式設計高手必須修煉的秘笈
【内容簡介】
重構,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不改變外部行為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改善代碼。多年前,正是本書原版的出版,使重構終于從程式設計高手們的小圈子走出,成為衆多普通程式員日常開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也是以成為與《設計模式》齊名的經典著作,被譯為中、德、俄、日等衆多語言,在世界範圍内暢銷不衰。
本書凝聚了軟體開發社群專家多年摸索而獲得的寶貴經驗,擁有不因時光流逝而磨滅的價值。今天,無論是重構本身,業界對重構的了解,還是開發工具對重構的支援力度,都與本書最初出版時不可同日而語,但書中所蘊涵的意味和精華,依然值得反複咀嚼,而且往往能夠常讀常新。
目錄
第1章 重構,第一個案例 1
1.1 起點 1
1.2 重構的第一步 7
1.3 分解并重組statement() 8
1.4 運用多态取代與價格相關的條件邏輯 34
1.5 結語 52
第2章 重構原則 53
2.1 何謂重構 53
2.2 為何重構 55
2.3 何時重構 57
2.4 怎麼對經理說 60
2.5 重構的難題 62
2.6 重構與設計 66
2.7 重構與性能 69
2.8 重構起源何處 71
第3章 代碼的壞味道 75
3.1 Duplicated Code(重複代碼) 76
3.2 Long Method(過長函數) 76
3.3 Large Class(過大的類) 78
3.4 Long Parameter List(過長參數列) 78
.3.5 Divergent Change(發散式變化) 79
3.6 Shotgun Surgery(霰彈式修改) 80
3.7 Feature Envy(依戀情結) 80
3.8 Data Clumps(資料泥團) 81
3.9 Primitive Obsession(基本類型偏執) 81
3.10 Switch Statements(switch驚悚現身) 82
3.11 Parallel InheritanceHierarchies(平行繼承體系) 83
3.12 Lazy Class(冗贅類) 83
3.13 Speculative Generality(誇誇其談未來性) 83
3.14 Temporary Field(令人迷惑的暫時字段) 84
3.15 Message Chains(過度耦合的消息鍊) 84
3.16 Middle Man(中間人) 85
3.17 Inappropriate Intimacy(狎昵關系) 85
3.18 Alternative Classe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異曲同工的類) 85
3.19 Incomplete Library Class(不完美的庫類) 86
3.20 Data Class(純稚的資料類) 86
3.21 Refused Bequest(被拒絕的遺贈) 87
3.22 Comments(過多的注釋) 87
第4章 構築測試體系 89
4.1 自測試代碼的價值 89
4.2 JUnit測試架構 91
4.3 添加更多測試 97
第5章 重構清單 103
5.1 重構的記錄格式 103
5.2 尋找引用點 105
5.3 這些重構手法有多成熟 106
第6章 重新組織函數 109
6.1 Extract Method(提煉函數) 110
6.2 Inline Method(内聯函數) 117
6.3 Inline Temp(内聯臨時變量) 119
6.4 Replace Temp with Query(以查詢取代臨時變量) 120
6.5 Introduce Explaining Variable(引入解釋性變量) 124
6.6 Split Temporary Variable(分解臨時變量) 128
6.7 Remove Assignments to Parameters(移除對參數的指派) 131
6.8 Replace Method with Method Object(以函數對象取代函數) 135
6.9 Substitute Algorithm(替換算法) 139
第7章 在對象之間搬移特性 141
7.1 Move Method(搬移函數) 142
7.2 Move Field(搬移字段) 146
7.3 Extract Class(提煉類) 149
7.4 Inline Class(将類内聯化) 154
7.5 Hide Delegate(隐藏“委托關系”) 157
7.6 Remove Middle Man(移除中間人) 160
7.7 Introduce Foreign Method(引入外加函數) 162
7.8 Introduce Local Extension(引入本地擴充) 164
第8章 重新組織資料 169
8.1 Self Encapsulate Field(自封裝字段) 171
8.2 Replace Data Value with Object(以對象取代資料值) 175
8.3 Change Value to Reference(将值對象改為引用對象) 179
8.4 Change Reference to Value(将引用對象改為值對象) 183
8.5 Replace Array with Object(以對象取代數組) 186
8.6 Duplicate Observed Data(複制“被監視資料”) 189
8.7 Change 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to Bidirectional(将單向關聯改為雙向關聯) 197
8.8 Change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to Unidirectional(将雙向關聯改為單向關聯) 200
8.9 Replace Magic Number with Symbolic Constant(以字面常量取代魔法數) 204
8.10 Encapsulate Field(封裝字段) 206
8.11 Encapsulate Collection(封裝集合) 208
8.12 Replace Record with Data Class(以資料類取代記錄) 217
8.13 Replace Type Code with Class(以類取代類型碼) 218
8.14 Replace Type Code with Subclasses(以子類取代類型碼) 223
8.15 Replace Type Code with State/Strategy(以State/Strategy取代類型碼) 227
8.16 Replace Subclass with Fields(以字段取代子類) 232
第9章 簡化條件表達式 237
9.1 Decompose Conditional(分解條件表達式) 238
9.2 Consolidate Conditional Expression(合并條件表達式) 240
9.3 Consolidate Duplicate Conditional Fragments(合并重複的條件片段) 243
9.4 Remove Control Flag(移除控制标記) 245
9.5 Replace Nested Conditional with Guard Clauses(以衛語句取代嵌套條件表達式) 250
9.6 Replace Conditional with Polymorphism(以多态取代條件表達式) 255
9.7 Introduce Null Object(引入Null對象) 260
9.8 Introduce Assertion(引入斷言) 267
第10章 簡化函數調用 271
10.1 Rename Method(函數改名) 273
10.2 Add Parameter(添加參數) 275
10.3 Remove Parameter(移除參數) 277
10.4 Separate Query from Modifier(将查詢函數和修改函數分離) 279
10.5 Parameterize Method(令函數攜帶參數) 283
10.6 Replace Parameter with Explicit Methods(以明确函數取代參數) 285
10.7 Preserve Whole Object(保持對象完整) 288
10.8 Replace Parameter with Methods(以函數取代參數) 292
10.9 Introduce Parameter Object(引入參數對象) 295
10.10 Remove Setting Method(移除設值函數) 300
10.11 Hide Method(隐藏函數) 303
10.12 Replace Constructor with Factory Method(以工廠函數取代構造函數) 304
10.13 Encapsulate Downcast(封裝向下轉型) 308
10.14 Replace Error Code with Exception(以異常取代錯誤碼) 310
10.15 Replace Exception with Test(以測試取代異常) 315
第11章 處理概括關系 319
11.1 Pull Up Field(字段上移) 320
11.2 Pull Up Method(函數上移) 322
11.3 Pull Up Constructor Body(構造函數本體上移) 325
11.4 Push Down Method(函數下移) 328
11.5 Push Down Field(字段下移) 329
11.6 Extract Subclass(提煉子類) 330
11.7 Extract Superclass(提煉超類) 336
11.8 Extract Interface(提煉接口) 341
11.9 Collapse Hierarchy(折疊繼承體系) 344
11.10 Form. Tem Plate Method(塑造模闆函數) 345
11.11 Replace Inheritance with Delegation(以委托取代繼承) 352
11.12 Replace Delegation with Inheritance(以繼承取代委托) 355
第12章 大型重構 359
12.1 Tease Apart Inheritance(梳理并分解繼承體系) 362
12.2 Convert Procedural Design to Objects(将過程化設計轉化為對象設計) 368
12.3 Separate Domain from Presentation(将領域和表述/顯示分離) 370
12.4 Extract Hierarchy(提煉繼承體系) 375
第13章 重構,複用與現實 379
13.1 現實的檢驗 380
13.2 為什麼開發者不願意重構他們的程式 381
13.3 再論現實的檢驗 394
13.4 重構的資源和參考資料 394
13.5 從重構聯想到軟體複用和技術傳播 395
13.6 小結 397
13.7 參考文獻 397
第14章 重構工具 401
14.1 使用工具進行重構 401
14.2 重構工具的技術标準 403
14.3 重構工具的實用标準 405
14.4 小結 407
第15章 總結 409
參考書目 413
要點清單 417
索引 419
譯者序
構的生活方式
(譯 序)
第一次聽到“重構”這個詞,是在2001年10月。在當時,它的思想足以令我感到震撼。軟體自有其美感所在。軟體工程希望建立完美的需求與設計,按照既有的規範編寫标準劃一的代碼,這是結構的美;快速疊代和RAD颠覆“全知全能”的神話,用近乎刀劈斧砍(crack)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混沌的循環往複中實作需求,這是解構的美;而Kent Beck與Martin Fowler兩人站在一起,以XP那靈活而又嚴謹的方法論演繹了重構的美——我不知道是誰最初把refactoring一詞翻譯為“重構”,或許無心插柳,卻成了點睛之筆。
我一直是設計模式的愛好者。曾經在我的思想中,軟體開發應該有一個“理想國”——當然,在這個理想國維持着完美秩序的,不是哲學家,而是模式。設計模式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更有追求完美“理型”的渴望。但是,Joshua Kerievsky在那篇著名的《模式與XP》(收錄于《極限程式設計研究》一書)中明白地指出:在設計前期使用模式常常導緻過度工程(over-engineering)。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單憑對完美的追求無法寫出實用的代碼,而“實用”是軟體壓倒一切的要素。從一篇《停止過度工程》開始,Kerievsky撰寫了“Refactoring to Patterns”系列文章。這位猶太人用他民族性的睿智頭腦,敏銳地發現了軟體的後結構主義道路。而讓設計模式在飛速變化的網絡時代重新閃現光輝的,又是重構的力量。
在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裡,有人把《重構》與《設計模式》并列為“Java行業的聖經”。在我看來這種并列其實并不準确。實際上,盡管我如此喜愛這本《重構》,但自從完成翻譯之後,就再也沒有讀過它。不,不是因為我已經對它爛熟于心,而是因為重構已經變成了我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了我每天的“面包與黃油”,變成了我們整個團隊的空氣與水,以至于無需再到書中尋找任何“神谕”。而《設計模式》,我倒是放在手邊時常翻閱,因為總是記得不那麼真切。
是以,在你開始閱讀本書之前,我要給你兩個建議:首先,把你的敬畏扔到太平洋裡去,對于即将變得像空氣與水一樣普通的技術,你無需對它敬畏;其次,找到合适的開發工具(如果你和我一樣是Java人,那麼這個“合适的工具”就是Eclipse),學會使用其中的自動測試和重構功能,然後再嘗試使用本書介紹的任何技術。懶惰是程式員的美德之一,絕不要因為這本書讓你變得勤快。
最後,即使你完全掌握了這本書中的所有東西,也千萬不要跟别人吹噓。在我們的團隊裡,程式員常常會說:“如果沒有單元測試和重構,我沒辦法寫代碼。”
好了,感謝你耗費一點點的時間來傾聽我現在對重構、對《重構》這本書的想法。Martin Fowler經常說,花一點時間來重構是值得的,希望你會覺得花一點時間看我的文字也是值得的。
熊 節
2003年6月11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