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開啟了尊重民生的新時代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9-17  發表評論>>

作者:王龍

備受關注的“三鹿奶粉事件”近日又有升溫趨勢,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質檢總局通報全國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檢結果,伊利、蒙牛、雅士利等22個廠家69批次産品中檢出三聚氰胺。但由于三鹿奶粉市場占有份額巨大,各地泌尿系統結石患兒正逐漸增多。有消息稱,按照有關法律規定,三鹿集團已經停業整頓,對流入市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全部召回,約萬噸問題奶粉将被銷毀,同時面臨着2億多元人民币的行政重罰。這意味着,連續6年入選中國企業500強、被《福布斯》評為“中國頂尖企業百強”乳品行業第一、連續15年保持中國産銷量第一的三鹿集團,自此将進入另一番境地。

針對三鹿牌嬰幼兒奶粉問題,中國啟動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級預案。可以想見,在指日可待的時間内,對有關責任人的處理、對有關産品的檢測、對企業内部的整頓等,都會成為輿論的焦點。雖然三鹿集團願意承擔相關責任,并發表公開信鄭重聲明将不惜代價積極做好患兒的救治工作,然而,再完美的補救措施隻能是補救,品牌形象就此遭受重創已經不可避免。尤其在“樂百氏”等品牌紛紛倒掉、“彙源果汁”被可口可樂公司并購後,三鹿和為數不多的企業無形中承擔着“民族品牌”的形象責任。盛名之下,難免有不堪承受之重。

實事求是地說,“三鹿奶粉事件”之是以引人關注,首先是其産品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據中國衛生部披露,截止9月15日,醫療機構已确診患兒達1253名;其次是擊垮了人們對中國一些品牌的信任感,這在經曆了“瘦肉精”、“紅心鴨蛋”、“空殼奶粉”等一系列事件後格外令人費解;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的食品安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之一。此情此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京奧運會前的一些傳聞,比如某體育代表團稱“将自帶食品參加奧運會”等,盡管事實讓這些謠言不攻自破,也足以證明某些人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的擔憂并非多餘。

有人說,三鹿不過是擠破了中國業内的膿包。言外之意是,用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質含量的做法在業内早已普遍存在。也就是說,三鹿推倒了中國食品安全的多米諾骨牌,在這一個連鎖反應的過程中,人們還會會想到包括飲用水、食用油、蔬菜糧食、藥品品質和空氣品質在内的種種問題。如果按對三鹿嬰幼兒奶粉檢測方式進行檢查,會不會同樣令人膽戰心驚?康師傅的“優質水源”、“齊二藥”制假售假……一連串的安全警示與農藥超标、空氣污染一樣,都到了讓人怵目驚心的地步。與之相比,三鹿嬰幼兒奶粉的消費群體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人們如此“震驚”似乎有點大驚小怪。

當然,這并不是說三鹿的行為不值得追究,而是說在特定的大環境下,即使宣布三鹿集團破産也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三鹿擠破了中國業内的膿包”說法屬實,那麼其行業管理的混亂狀況就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由此不難想到,除三鹿集團之外,利用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質含量的企業不在少數,至少之前曝光的光明牛奶在鄭州“回爐”事件和“空殼奶粉”事件有此嫌疑。遺憾的是,這些事件雖對消費者同樣造成了傷害,該停産的停産,該反思的也反思了,而該摻雜使假的卻依然摻雜使假。

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人普遍認為出現類似問題的主因是相關法律不夠健全。其實,根據亞裡士多德等人的釋義,法律本質隻是一種社會管理的輔助工具,社會公正首先是制度的多極制約,其次才有法律的公平。具體到食品安全管理方式看,無論是美國式的多頭監管,也無論英國式的單線主導,關鍵的是能不能建立消費者對政府行為進行問責和監督的制度。假如有了這樣的前提,相關法律才能具有真正的标準意義,否則,即使像中國明代那樣設有重典鐵律,對一切違法事件都嚴懲不怠,思想上卻奉行“夫安人甯國,惟在于君”的信條,任何時候也不可能杜絕違法事件發生。

毫無疑問,“三鹿奶粉事件”為中國人提出了一個嚴峻問題:究竟是在一片讨伐聲中讓三鹿品牌轟然倒塌,還是以“保護民族品牌”之名把責任分解到一些無關緊要的人身上?或是采取壯士斷腕般的手段來個鳳凰涅槃?這種疑問貌似簡單,卻呈現出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多重屬性,尤其是在國際品牌長驅直入的情況下,許多人仍然把三鹿等企業鎖定在“民族品牌”概念上,顯得過分狹隘。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他們從手工作坊到國際化大公司,何曾強化過民族概念?而恰恰是那種“無疆界”心态,才成就了嚴謹的品質标準和品牌形象。

被列為中國諸子百家之一的楊朱先生曾經說過:“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惡,歸于桀纣。”在他看來,桀纣雖然遺臭萬年,但比四聖流芳千古要值得。因為沒有桀纣的誤國害民,就不能突出舜禹周孔的英明偉大。以此推論,三鹿固然“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窮毒者也。”但正是其“戚戚然”,才昭示出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極端重視,或者預示着中國已經開啟了一個尊重民生的新時代。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殷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