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拿着手機卻不用的人,在想什麼?

導讀:逛街、坐地鐵時我們常能看到沉迷手機的“低頭族”矯健的身影,他們頭也不擡,卻能在人群與路障間閃躲自如。然而,在他們身邊,一些同樣拿着手機,卻完全沒有在用的人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聶家明

來源:S-Tech(ID:S-Tech1014)

那些拿着手機卻不用的人,在想什麼?

今年,Schaposnik教授的研究團隊在街邊蹲守了幾天後發現(Schaposnik,L., 2018),在3038名行人中,竟有674人是一直把手機拿在手上卻沒在用的“遛機族”。遛機,俨然成了繼遛狗和遛男友之後的又一潮流。

而該團隊的資料分析表明,遛機現象和性别及獨身與否有直接的聯系。在遛機的674人中,有19.7%是男生,而女生的比例則高達33.3%,似乎女同胞們對拿手機有特别的偏好。

更有趣的是,獨自行走時,男生或女生遛機的比例都超過30%。而當男生和女生一起走時,遛機的比例卻下降到了18%。也就是說,和異性走在一起時,人們拿手機的比例會大幅下降,而獨行時則更多以手機為伴。

那些拿着手機卻不用的人,在想什麼?

那麼究竟為什麼人們會開啟遛機模式?又是什麼導緻了男女生行為的差異呢?研究者表示,這可能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01 待命:奪命連環Call,不敢再錯過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部分人都免不了“always online”。微信、Facebook等各種各樣的即時通訊工具讓實時的線上互動成為我們共同的期待,一會兒找不着人都可能擔心出什麼事了。

那些不斷跳出來的消息小紅點仿佛組成了一張需求的清單,一個個都在喊着“pick me, pick me up”。擔心着那随時到來的呼喚,我們便不自覺地時刻準備着,把手機拿着待命(Levitin 2015)。在上班的小夥伴應該都忘不了那被老闆的奪命連環call支配的恐懼。

那些拿着手機卻不用的人,在想什麼?

另一方面,Schaposnik教授認為,處于親密關系中的人更會期望對方的及時響應,相應地,也會要求自己做到機不離手。曾有網友調侃,異地戀就像養了隻手機寵物,到點就發早安、晚安、吃了嗎,出門還得把手機寶寶捧在手心,生怕有所怠慢。這其實就是部分遛機族待命的真實寫照:心有所愛,機必須帶。

而當雙方線上下面對面時,牽牽小手,談談朋友,再拿着手機就顯得礙事了。何況佳人在前,手機裡的其他人皆成浮雲,也沒必要拿手機再候着。這就是為什麼,和異性走一起時,人們遛機的比例會顯著下降。

02 安神:握緊手機才安心

研究者還指出,握着手機會使人獲得一種控制感和安全感,進而建立起心理依賴。這種依賴在生活中很常見,隻是每個人的表現程度不同。例如在等待面試、考試時,許多人總喜歡把拿水瓶、資料、筆等拿在手上,即使不用,也時不時要把弄一下,以使躁動不安的心有所寄托。

與此同時,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出門叫個車,吃飯點外賣,購物掃個碼……無論做什麼都要靠手機來完成,這無形中,便促成了人們的“科技上瘾”(De-Sola Gutierrez et al. 2016),不拿着手機總感覺不安心,更有甚者得握着手機才能睡着。

這種拿手機上瘾的作用機制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每次拿手機,就獲得滿足。重複多次後,便建立起“拿手機=滿足”的條件反射。當人們獨自逛街而機不在手時,其手部肌肉與大腦神經也照常進入緊張狀态,使人總想重拾握着手機時的滿足感。

而較早前的一項研究發現(Billieux et al. 2008),女性對手機的使用需求和心理依賴更大(想想那些聚餐非得手機先吃的小姐姐),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觀測到的遛機人群中,小姐姐的比例更高了。畢竟有時,手機比男票更能帶來安全感嘛。

那些拿着手機卻不用的人,在想什麼?

03 威懾:我有救兵,誰敢造次

除了心理上的安定外,遛機還能帶來真正的安全。研究者指出(Pain et al. 2005),移動通訊裝置暗示了一種與他人的聯系。對犯罪分子而言,人們手上拿着的手機仿佛在說:“我随時都可以報警或找到救兵,你可得當心了。”而如果拿的是諾基亞,威懾作用或許更大,畢竟能砸核桃的手機不是好惹的。

但對一個手上空無一物的人,犯罪分子所感覺到的風險就會降低,便更傾向于下手。是以,沒有一技之長,也最好有一機防身。而從防盜的角度來說,放在口袋或包裡的手機沒法一直看着,會給小偷可乘之機,還是牢牢握在手裡比較安全。

那些拿着手機卻不用的人,在想什麼?

04 拒約:生人勿近or屌絲勿擾

遛機背後可能還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心理,那就是“拒約”。學者Martin用了3年時間對哺乳動物攜帶物品的行為進行觀察(Martin-da Silva-Rothery 2008),他發現,在成年哺乳動物中,攜帶物品如木棍、雜草等可能是一種性狀态的展示,簡單地說就是可不可約。

而對人類來說,這種展示性狀态的原始本能則演化為了社交狀态的展示,成為現代人遛機的潛在動力。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社交移到線上,在網絡上幽默健談,到了線下卻不敢開口。明明渴望與人連接配接,卻又不自覺做出防備姿态。

例如,有的人會拿出手機當道具,顯示自己在等重要的人到來,進而向外界昭示:生人勿近。在此,手機成了人們逃遁社交的任意門,隻需交叉雙臂,便可孑然抽離。

另一方面,作為高價值物品,手機常被用作社會經濟地位的象征(Apple, 2017)。常把iPhone XS拿手上的白富美,自然有着相對高的交友期望,秀出手機其實就是在宣示自己的圈子界限,缺乏底氣或勇氣的男士或許也隻能望機興歎了。

過去我們說手機是人感官、能力的延伸,為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然而,在手機已成為全民普及的基礎設施的今天,僅僅拿着手機不用,也有其社會心理意義。

或是帶來安全感,又或是暗示自己的社交狀态。可以說,遛機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常态。然而,機不離手不意味着美好在手,更多值得珍惜的人事物需要我們騰出心和手去感受。放下手機便成就了一種自由。

生活中的“遛機族”遠比研究所揭示的要多樣,年齡、職業、地域等都可能影響人們的行為習慣。那麼,機不離身的你又是為何而遛呢?

參考文獻:

[1] Schaposnik, L., & Unwin, J. (2018).ThePhone Walkers: A study of human dependence on inactive mobile devices.

[2] D. Levitin, Why themodern world is bad for your brain, The Guardian, 18.1.2015.

[3] J. De-Sola Gutierrez, F. Rodriguez deFonseca, G. Rubio Cell-Phone Addiction: A Review, Front Psychiatry, 7:175.(2016)

[4] J. Billieux, M. Van der Linden, and L.Rochat (2008), 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mobile phon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 1195-1210.

[5] R. Pain, et al., ”So Long as I Take myMobile”: Mobile Phones, Urban Life and Geographies of Young People’s Safety,Volume 29, Issue 4 (2005) 814–830.

[6] A. Martin, V. da Silva, P. Rothery ,Object carrying as socio-sexual display in an aquatic mammal, Biol. Lett.(2008) 4, p. 243-245 .

[7]Apple,www.apple.com/shop/buy-iphone/iphone-x,retrieved October 1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