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探讨的問題是: 怎麼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弄清楚大家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支援誰又反對誰,這件事在商業和政治領域都可以稱得上是聖杯級别的問題。 誰要是能搞清楚這個問題,那就相當于掌握了大衆喜好的密碼。 是以人類發明了各種方法來解答這個問題。媒體會請讀者填寫問卷,有各種各樣的民意調查,也會有針對專家的調查,對于産品而言有使用者調查、産品盲測,還有網際網路産品界的AB測試。 但是也有大神級的人物很反對市場調查。比如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喬布斯說,“如果我想做市場調查,我就去照一照鏡子”。他還特别喜歡引用福特的一句話,如果你去問消費者他想要什麼,他一定會告訴你是一架跑得更快的馬車。微信産品經理張小龍也調侃說,每次微信釋出新版本,都會有無數人跳出來教他怎麼做産品。 除此之外,也有市場調研時消費者嘴上說不要,推向市場上身體很誠實的例子。先來看一個例子,一款今天已經封神的辦公椅艾龍(Aeron)。這個椅子是美國家具公司赫曼米勒在1994年推出的。
艾龍椅 赫曼米勒公司的官網上是這麼介紹Aeron椅的:“一款有益健康、适應多種姿态、具有包容性的尺寸和有利環保的座椅”“一款世人前所未見的設計”“Aeron在人體工程學技術和材料創新方面跨出了開創先河的一步,完全沒有使用像泡沫、織物或皮革等标準的座椅材料就提供了一種舒适的解決方案。它改變了人們對于辦公座椅的看法——也正因為這樣,很快在流行文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你可以很友善就在網上查到這個椅子的樣子。很可能你用的辦公椅,即使不是,也有點類似Aeron椅。因為Aeron還挺貴的,一把椅子要一萬多。 這把椅子跟傳統上大家認為的舒服的椅子都不一樣。赫曼米勒公司當年從自己賣椅子的經驗裡也發現,大多數人還是喜歡看上去坐墊靠墊都很厚、椅背很高的椅子,我們會稱之為老闆椅。這點東西方都一樣。Aeron椅相反,整個椅背和椅墊都是網狀材料。設計師的目的是想要保持透氣。 因為和之前的産品差別很大,是以這款椅子在設計過程裡,不斷受到挑戰。1992年赫曼米勒公司把這把椅子的樣品送到辦公室做測試,讓大家試用半天,然後用1到10分給椅子打分。和你解釋一下,一款産品要達到上市的标準,需要在7.5分以上。但是Aeron椅在舒适度上的得分還不到5分。後來舒适度的分數提升到了8分左右,但是大家又都覺得這款椅子實在太醜了,美觀分數一直在2和3之間。 1993年年底,公司對即将上市的椅子進行更多的市場調查,包括采用了常見的焦點小組調查,也就是公司專門召集了一群消費者,然後和他們聊天,調查。結果還是很糟糕。有一個教授安慰他們,椅子挺好,等你們外觀設計好了再給我看下吧。 如果一款椅子普遍被認為難看,這椅子還咋賣?但是赫曼米勒公司很勇敢,還是把椅子推向了市場。結果今天我們也都看到了。這款椅子的設計可以說是已經封神。 為什麼會這樣呢?格拉德威爾給出了一個解釋,參加調查的消費者混淆了兩種感覺。當他們說自己不喜歡這把椅子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這把椅子很不一樣。當他們說這把椅子太醜了的時候,是在說,我以前沒有見過這樣的椅子。 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美劇的調查裡。美劇在拍出來之後,會請一些典型的目标觀衆來看,收集回報,然後決定還要不要繼續拍,要怎麼修改,以及要投入多少成本來推廣。 同樣,也出現了在調查時惡評如潮,但是播出之後大獲成功的劇集。為什麼呢?這背後的原因,也是因為消費者給出差評的背後,其實是有兩種心理:一種是大家讨厭這部劇,另一種是想表達,我沒見過這樣的劇,它太特别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對它的情感,隻能讨厭它了。 你看,被調查者無法區分“讨厭”和“特别”這兩種感覺,是市場調查失靈的第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 商業史上最著名的失敗的新産品,可能是可口可樂在1984年9月推出的新可樂了。當時可口可樂的董事長說,新飲料是“公司迄今為止最有把握的一次創舉”,新可樂在消費者盲測中的得分也很高。但等到新可樂投入市場,卻在各地都引發了抗議。最後可可口可樂沒有辦法,隻能恢複經典口味的可樂。 可口可樂為什麼要改動經典配方呢?原因也是因為産品盲測。所謂的産品盲測,就是請一些消費者,在不知道是哪個品牌的情況下,對比使用産品,給出評價。 百事可樂在1980年代初組織了一個市場活動,請一群可口可樂的死忠使用者,把兩種可樂倒在杯子裡,讓他們去嘗,評價哪種好喝。結果答案是百事可樂。可口可樂肯定不服啊,就自己私下裡組織了盲測,結果把自己吓了一大跳,因為有57%的消費者在盲測裡真的就認為百事可樂好喝。 就是這種對比,刺激了可口可樂,讓他們覺得經典配方可能該改改了。于是公司就投入重金來研發新口味的可樂,最後研發出一款,再進行盲測,這下好了,新可樂确實領先了對手百事。但就是這種在盲測裡面大家認為好喝的新可樂,上市之後一敗塗地。 為什麼會這樣呢?格拉德威爾采訪和研究了市場調查的專家。給出了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這和盲測的方式有關系。盲測這種調查是怎麼進行的呢?消費者喝上一小口,仔細回味一下,有的中間還需要拿清水漱下口,然後再換上另一種飲料,喝一小口。這被稱作是“會場測試”或者“小口測試”。跟“會場測試”相對的叫“家用測試”。也就是你自己在家裡喝飲料。這完全是另一種喝法,是邊做其他事情邊喝,幾乎每次都會喝完一整瓶。調研專家發現,會場測試的結果,經常跟家用測試的結果相反。 具體到這兩種可樂。在會場測試也就是小口測試裡,人會偏向于口味更甜的産品,但是如果你要喝一整瓶,口味更甜可能就會适得其反。百事可樂的口味相比于可口可樂要稍微偏甜,是以自然就在小口測試裡面占優。 第二個原因叫“感覺轉移”,這個詞有點文绉绉,它的意思就是消費者在購買某樣商品的時候,不會單純考慮商品本身,而是會把包裝、擺放、品牌知名度等都考慮在裡面。比如消費者會認為玻璃罐的桃子罐頭比金屬罐的味道更好,也更喜歡圓筒形狀的巧克力而不是長方形的。就好像人在吃東西的時候,不僅僅是用嘴巴吃,眼睛也參與了進來。 具體到可口可樂的例子上,消費者對可口可樂的感覺也不單單是口味上的,它的品牌、包裝和紅白相間的顔色,都會被添加到喝可樂時人的感受上。也就是說,可口可樂的綜合感覺得分還是很高的。 既然有這麼多的問題,那應該怎麼辦呢? 格拉德威爾也沒有給出特别好的答案,不過,他倒是給了一個建議,把市場調查和專家回報結合在一起。因為隻有專家才能對自己的回報和看法負責,能說出個一二三。 他采訪了兩個專業的試味員,顧名思義,就是去嘗食品和飲料的味道,然後給出建議的專業人士。這種試味員厲害在哪裡呢? 比如請大家嘗一種新的果醬。一般人的反應無外乎兩種,嗯,不錯;嗯,我不喜歡。然後再強行解釋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就會出現把沒吃過這種口味,這種口味挺新奇,直接回報為不喜歡,太難吃了。普通消費者的看法不能說是錯的,但至少是表面的、籠統的、難以解釋的、可以被影響的。 而試味員這種專家會怎麼回報呢?就蛋黃醬而言,他們會從顔色、色彩強度、光澤度、結塊度、起泡度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外觀,從黏合度、結實度等10個方面描述口感,然後從14個層面來描述味道,這14個層面還要分成3組:香味、基本口味和化學口感。你看,是不是試味員能夠把一些難以解釋的感受,在多個次元量化出來,有助于生産廠家進行下一步的改進。 我再給你舉一個可樂的例子。你聽完我剛才的介紹肯定知道,百事可樂要比可口可樂略微甜一點。這是我們一般人,品嘗兩種可樂之後的體會。 那專家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有一個叫“口味差異度”的标準,打分從0到10。10表示截然不同,1或者2是同一産品不同批次的差别。口味差異在6以下就很難區分了。可口和百事的差異度是4,而且,如果可樂放久一點,氣泡沒了之後,差别還要小。是以,可以說隻有專門研究可樂的人,才能喝出兩者的差别。 如果你要是不信的話,可以試一下,倒兩杯可樂,看自己能不能區分出兩種可樂。要是你能的話,可以再做一下三角測試,倒三杯可樂,把裡面味道不同的那杯挑出來。據說1000個人裡隻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能做到。但是這個比例,你也知道,不用喝直接猜也是這樣。 好了,簡單總結一下,為什麼通過調查去了解使用者想要什麼會這麼難呢?一個原因是,消費者會把陌生感和不熟悉當成是反感;還有一個原因是,産品使用的場景不同,消費者的真實選擇會不同。相反,真正的專家就能夠給一個産品特别有針對性的回報。是以,把市場調查和專家回報結合在一起,可能是個了解産品如何改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