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極限與配合
二. 形狀和位置公差
三. 零件公差的設定
四. 尺寸鍊
一. 極限與配合.
1. 術語與定義
1.1偏差
1.1.1 零線---在極限與配合圖解中,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條直線.以其為基準确定偏差和公差;
1.1.2 偏差---某一尺寸(實際尺寸,極限尺寸等)減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有緣學習更多關注桃報:奉獻教育(店鋪)
1.1.3 極限偏差---上偏差和下偏差;
a. 上偏差---最大極限尺寸減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數差;
b. 下偏差---最小極限尺寸減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數差.
1.1.4 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帶相對零線位置的那個極限偏差,它可以是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為靠近零線的那個偏差.
( 圖 一 )
1.2 公差
1.2.1 尺寸公差---最大極限尺寸減最小極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減去下偏差之差.公差是尺寸允許的變動量,是一個沒有符号的絕對值.
1.2.2 标準公差---極限與配合制中,所規定的任一公差. ”IT”為”國際公差”的符号.
1.2.3 标準公差等級---極限與配合制中,同一公差等級對所有基本尺寸的一組公差被認為具有同等精确程度,例: IT 7
1.2.4 公差帶---在公差帶圖解中,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最大極限尺寸和最小極限尺寸的兩條直線所限定的一個區域,由公差大小和其相對零線的位置來确定.有緣學習更多關注桃報:奉獻教育(店鋪)
1.3 配合
1.3.1 間隙---孔的尺寸減去相配合的軸的尺寸之差為正.
a. 最小間隙---在間隙配合中,孔的最小極限尺寸減軸的最大極限尺 寸之差.
b. 最大間隙---在間隙配合或過度配合中孔的最大極限尺寸減軸的最小極限尺寸之差.
1.3.2 過盈---孔的尺寸減去相配合的軸的尺寸之差為負.
a. 最小過盈---在過盈配合中,孔的最大極限尺寸減軸的最小極限尺寸之差
b. 最大過盈---在過盈配合或過度配合中,孔的最小極限尺寸減軸的最大極限尺寸之差
1.3.3 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互相結合的孔和軸公差帶之間的關系.
a. 間隙配合---具有間隙(包括最小間隙等于零)的配合.
b. 過盈配合---具有過盈(包括最小過盈等于零)的配合.
c. 過渡配合---可能具有間隙或過盈的配合.
1.4 極限尺寸判斷原則
1.4.1 最大實體極限---對應于孔或軸最大實體尺寸的那個極限尺寸,即軸的最大極限尺寸
孔的最小極限尺寸.
最大實體尺寸是孔或軸具有的允許的材料量為最多時狀态下的極限尺寸.
1.4.2 最小實體極限---對應于孔或軸最小實體尺寸的那個極限尺寸,即軸的最小極限尺寸
孔的最大極限尺寸.
最小實體尺寸是孔或軸具有的允許的材料量為最少時狀态下的極限尺寸.
( 圖 二 )
( 圖 三 )
( 圖 四 )
( 圖 五 )
2.基本規定
2.1 表示
2.1.1 公差帶的表示---公差帶用基本偏差的字母和公差等級的數字表示.
例如:H7 ,h8.
2.1.2 注公差尺寸的表示:
注公差的尺寸用基本尺寸後跟所要求的公差帶或(和)對應的偏內插補點表示.
例如: ψ35 H7 35+0.25
ψ35 h8 45-0.15
2.1.3 配合的表示---配合用相同的基本尺寸後跟孔,軸公差帶表示.孔或軸用分數形式表示ψ35 H7/g6.
2.2 注公差尺寸的解釋.
2.2.1 公差标準按GB/T4249的工件.
a. 線性尺寸公差---線性尺寸公差僅控制要素的局部實際尺寸(兩點法測量),不控制要素本身的形狀誤差(如圓柱要素的圓度和軸線直線度誤差或平行平面要素的平面度誤差).尺寸公差也不能控制單一要素的幾何相關要素.
b. 包容要求---結合零件具有配合功能的單一要素,不論是圓柱表面還是兩平行表面,圖樣上應在其尺寸極限偏差或公差帶代号之後加注符号”E”,這表明尺寸和形狀彼此相關,并且不能超越以工件最大實體尺寸形成的理想包容面.
2.2.2 公差際注不按GB/T 4249的工件.
a.對孔---與實際孔表面内接的最大理想圓柱體直徑應不小于孔的最大實體極限,孔上任何位置的最大直徑應不超出孔的最小實體極限;
b.對軸---與實際軸表面外接的最小理想圓柱體直徑應不大于軸的最大實體極限,軸上任何位置的最小直徑應不小于軸的最小實體極限.即如果工件處處位于最大實體極限,則該工件将具有理想的圓和直線,即理想圓柱.除另有規定外,在上述要求的條件下,理想圓柱誤差可達到給定的直徑公差的全值.
3 标準公差與基本偏差.
3.1 标準公內插補點與基本尺寸是按基本尺寸段計算的,為減少公差數目,統一标準公內插補點進行了尺寸分段.對于每一個尺寸段中不同的基本尺寸,同一公差等級的标準公內插補點都相等.
3.2 标準公差
國标上規定基本尺寸到500mm内規定共20個标準公差等級.基本尺寸大于500~3150内規定共18個标準公差等級.
3.3 基本偏差
軸的基本偏差和孔的基本偏差.
軸的基本偏差---一般是最靠近零線的那個極限偏差.
4. 公差帶和配合的選擇
4.1 規定和标準化公差帶和配合,可優化力量品種及規格.
4.2 線性尺寸
線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系指在一般加工條件下可保證的公差,采用一般公差的尺寸,尺寸後不注出極限偏差.
二, 形狀及位置公差.
1. 形位公差分類和項目
分類 | 項目 | 符号 | 有無基準要求 | |
---|---|---|---|---|
形 狀 | 形 狀 | 直線度 | 無 | |
平面度 | 無 | |||
圓度 | ○ | 無 | ||
圓柱度 | |○| | 無 | ||
形狀或位置 | 輪廓 | 線輪廓度 | 有或無 | |
面輪廓度 | ○ | 有或無 | ||
位 置 | 定向 | 平行度 | || | 有 |
垂直度 | ┴ | 有 | ||
傾斜度 | ∠ | 有 | ||
定位 | 位置度 | 有或無 | ||
同軸(同心)度 | 有 | |||
對稱度 | 有 | |||
跳動 | 圓跳動 | 有 | ||
全跳動 | 有 |
2. 形位公差的術語與定義.
2.1 要素
2.1.1 要素---構成零件幾何特征的點﹑線﹑面.
2.1.2 理想要素---具有幾何意義的要素.
實際要素---零件上實際存在的要素.
基準要素---用來确定被測要素方向或(和)位置的要素.
被測要素---給出了形狀或(和)位置公差的要素.分為單一要素和關聯要素.
單一要素---僅對其本身給出形狀公差要求的要素,即一個點,一個圓柱面,一個平面,軸線和中心平面等.
關聯要素---對其它要素有功能關系的要素.
輪廓要素---組成輪廓的點﹑線﹑面.
中心要素---與要素有對稱關系的點﹑線﹑面.如軸線,中心線,中心平面和中心點等.
2.2 形位公差
2.2.1 形狀公差---單一實際要素的形狀所允許的變動全量(有基準要求的輪廓度除外)
形狀公差是圖樣上給定的,如測得零件實際形狀誤差小于形狀公內插補點,則零件的形狀合格.
2.2.2 位置公差---關聯實際要素的位置對基準所允許的變動全量.
位置公差是圖樣上給定的,如測得零件實際位置誤差小于位置公內插補點,則零件的位置合格.
2.2.3 零形位公差---被測要素采用最大實體要求或最小實體要求時,其給出的形位公內插補點為零.
2.2.4 定向公差---關聯實際要素對基準在方向上允許的變動全量.
2.2.5 定位公差---關聯實際要素對基準在位置上允許的變動全量.
2.2.6 跳動公差---關聯實際要素繞基準軸線回轉一周或連續回轉時所允許的最大跳動量.
3. 公差帶定義
3.1 形狀公差
給定平面
直線度 給定方向
任意方向
平面度
圓度
圓柱度
無基準要求的線輪廓度
無基準要求的面輪廓度
3.1.1 直線度
3.1.1.1 給定平面的直線度
( 圖 六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0,1)的兩行直線之間的區域
( 圖 七 )
被測表面的素線必須位于平行于圖樣所示投影面且距離為公內插補點為0.1的兩平行直線内.
3.1.1.2 給定方向的直線度
( 圖 八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九 )
被測圓柱面的任一素線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02的兩平行平面之内
3.1.1.3 任意方向的直線度
( 圖 十 )
在公內插補點前加注Ø,公差帶是直徑為t的圓柱面内的區域,
( 圖 十 一 )
Ød圓柱體的軸線必須位于直徑為公內插補點0.04的圓柱面内.
3.1.2 平面度
( 圖 十 二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十 三 )
上表面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1的兩平行平面内.
表面上任意100×100的範圍,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1的兩平行平面内.
3.1.3 圓度
( 圖 十 四 )
公差帶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徑差為公內插補點t的兩同心圓之間的區域.
( 圖 十 五 )
在垂直于軸線的任一正截面上,該圓必須位于半徑差為公內插補點0.02的兩同心圓之間.
3.1.4圓柱度
( 圖 十 六 )
公差帶是半徑差為公內插補點t的兩同軸圓柱面之間的區域.
( 圖 十 七 )
圓柱面必須位于半徑差為公內插補點0.05的兩同軸的圓柱面之間.
3.1.5 輪廓度
( 圖 十 八 )
公差帶是包絡一系列直徑為公內插補點t的圓的兩包絡線之間的區域,諸圓圓心應位于理想的輪廓上,
注:當被測輪廓線相對基準有位置要求時,其理想輪廓線系指相對于基準為理想位置的理想輪廓線.
有基準要求的線輪廓度屬位置公差.
( 圖 十 九 )
在平行于正投影面的任一截面上,實際輪廓線必須位于包絡一系列直徑為公內插補點0.04,且圓心在理論正确幾何形狀的線上的圓的兩包絡線之間.
3.2 位置公差
有基準要求的線輪廓度
有基準要求的面輪廓度
一個方面
線對線 互相垂直的兩個方面
線對面 任意方面
面對線
面對面
線對線
一個方向
線對面 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
面對線 任意方向
面對面
線對線
線對面
面對線
面對面
點的同心度
軸線的同軸度
線對線
線對面
面對線
面對面
給定平面
任意方向
一個方向
線的位置度 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
任意方向
平面或中心平面的位置度
複合位置度
徑向跳動
端面圓跳動
斜向圓跳動
斜向(給定角度的)圓跳動
徑向全跳動
端向全跳動
3.2.1 平行度
3.2.1.1 a 線對線平行度公差(一個方向)
( 圖 二 十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平行于基線,位于給定方向上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二 十 一 )
ØD的軸線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1,且在垂直方向平行于基準軸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b 線對線平行度公差(互相垂直兩個方向)
( 圖 二 十 二 )
公差帶是兩對互相垂直的距離分别為t1和t2,且平行于基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二 十 三 )
被測軸線必須位于距離分别為公內插補點0.2和0.1的在給定的互相垂直方向上,且平行于基準軸線的兩組平行平面之間.
c 任意方向
( 圖 二 十 四 )
在公內插補點前加注Ø,公差帶是直徑為公內插補點t,且平行于基準直線(或軸線)的圓柱面内的區域.
( 圖 二 十 五 )
被測軸線必須位于直徑為公內插補點0.1,且平行于基準軸線的圓柱面内.
注意:尺寸位置,平行度的标準是不同的.
3.2.1.2 線對面平行度公差.
( 圖 二 十 六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平行于基準平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二 十 七 )
孔的軸線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03,且平行于基準平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3.2.1.3 面對線平行度公差:
( 圖 二 十 八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平行于基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二 十 九 )
被測表面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05,且平行于基準軸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3.2.1.4 面對面平行度公差
( 圖 三 十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平行于基準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三 十 一 )
被測表面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05,且平行于基準平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注意:基準A的标準及位置.
3.2.2 垂直度有緣學習更多關注桃報:奉獻教育(店鋪)
3.2.2.1 線對線垂直度公差
( 圖 三 十 二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垂直于基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三 十 三 )
被測軸線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05,且與基線垂直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3.2.2.2 線對面垂直度公差.
a 一個方向.
( 圖 三 十 四 )
在給定方向上,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垂直于基準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三 十 五 )
Ød 的軸線必須在給定的投影方向上,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1,且垂直于基準平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有緣學習更多關注桃報:奉獻教育(店鋪)
b 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
( 圖 三 十 六 )
公差帶是分别垂直于給定方向的距離分别為t 1和t 2,且垂直于基準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三 十 七 )
Ød軸線必須位于分别垂直于給定方向的距離分别為公內插補點0.1和0.2的互相垂直,且垂直于基準平面的兩對平行平面之間.
c 任意方向
( 圖 三 十 八 )
公內插補點前加注Ø,公差帶是直徑為公內插補點t,且垂直于基準面的圓柱面内的區域.
( 圖 三 十 九 )
Ød 的軸線必須位于直徑為公內插補點0.05,且垂直于基準平面的圓柱面内.
注意:尺寸的位置及标準.
3.2.2.3 面對線垂直度公差
( 圖 四 十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垂直于基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四 十 一)
被測面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05,且垂直于基準軸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3.2.2.4 面對面垂直度公差
( 圖 四 十 二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垂直于基準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四 十 三 )
表面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05,且垂直于基準平面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3.2.3 同軸度
3.2.3.1 點的同心度公差
( 圖 四 十 四 )
公差帶是直徑為公內插補點Øt,且于基準圓心同心的圓内的區域.
( 圖 四 十 五 )
Ød的圓心必須位于直徑為公內插補點0.2,且于基準圓心同心的圓内.
3.2.3.2 軸線的同軸度公差
( 圖 四 十 六 )
公差帶是公內插補點Øt的圓柱面内的區域,該圓柱面的軸線與基準軸線同軸
( 圖 四 十 七 )
Ød的軸線必須位于直徑為公內插補點0.1,且與基線同軸的圓柱面内.
3.2.4 對稱度
( 圖 四 十 八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差t,且相對基準中心平面(或中心線,軸線)對稱配置的兩平行平面(或直線)之間區域.
( 圖 四 十 九 )
圖示ØD的軸線必須位于距離為公內插補點0.1,且相對公共基準中心平面A-B對稱配置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3.2.5 圓跳動公差
3.2.5.1 徑向圓跳動.
( 圖 五 十 )
公差帶是在垂直于基準軸線的任一測量平面内,半徑差為公內插補點t,且圓心在基準軸線上的兩個同心圓之間的區域.
( 圖 五 十 一 )
Ød圓柱面繞基準軸線作無軸向移動回轉時,在任一測量平面内的徑向跳動量均不得大于公內插補點0.05.
3.2.5.2 端面圓跳動公差
( 圖 五 十 二 )
公差帶是在與基準軸線同軸的任一半徑位置的測量圓柱面上沿母線方向距離為t的兩圓之間的區域.
( 圖 五 十 三 )
當被測件繞基準軸線無軸向移動旋轉一周時,在被測面上任一測量直徑處的軸向跳動量均不得大于公內插補點0.05.
3.2.6 全跳動
3.2.6.1 徑向全跳動公差
( 圖 五 十 四 )
公差帶是半徑差為公內插補點t,且與基線同軸的兩圓柱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五 十 五 )
Ød表面繞基準軸線作無軸向移動地連續回轉,同時,訓示計作平行于基準軸線方向的直線移動,在Ød整個表面上的跳動量不得大于公內插補點0.2.
3.2.6.2 端面全跳動
( 圖 五 十 六 )
公差帶是距離為公內插補點t,且與基準軸線垂直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 圖 五 十 七 )
端面繞基準軸線作無軸向移動地連續回轉,同時,訓示計作垂直于基準軸線方向的直線移動,此時,在整個端面上的跳動量不得大于0.05.
4.形位公差的标注
4.1 形位公差标注的原則
4.1.1 對形位公差有特殊要求時,應在圖樣中按規定标注,下列情況時圖樣上可不标注形位公差.
a. 由尺寸公差直接控制的項目,如公內插補點允許在尺寸公內插補點範圍内時可不标注,例如圓度公差;
b. 一般裝置所能控制的形位誤差可以滿足設計要求時,在圖樣上可不标注,由未注形位公差控制;
c. 對于标準件,其形位公差已有相應标準時,隻需注出相應的标準代号.
4.1.2 圖樣中形位公差一般采用框格代号标準,在下列無法采用框格代号标注的情況時,才允許在圖樣中用文字說明.
a. 由于要求特殊,為現有形位公差所不能概括時;
b. 采用框格代号确實複雜,還不如用文字說明時.
c. 在用文字叙述的技術檔案中,在說明形位公差的要求時,可采用文字說明,但要求内容完整,用詞嚴謹.
4.1.3 圖樣中給定的形位公差,僅表達對要素完工時的要求,應根據零件功能來确定.一般不限制工藝和檢測方法.如需指定制造或檢測方法,則應另加說明.
4.2 基準符号的标注方法.
4.2.1 基準符号由基準字母,圓圈,短粗線和聯機組成.圓圈内填寫大寫拉丁字母,,為了避免誤解,不得要用E,I,J,M,O,P,L,R,F.字母高度應與圖樣中字型相同.
( 圖 五 十 八 )
無論基準符号在圖樣中的方向如何,圓圈内的字母都應水準書寫.
4.2.2 基準部位必須畫出基準符号,并在公差框格中注出基準字母,由兩個或以上要素組成的基準體系,基準字母按公差框格不能直接與基準相連.
( 圖 五 十 九 )
4.2.3 基準目标的指引線必要時允許曲折一次.
( 圖 六 十 )
4.3 被測要素的标準方法
4.3.1 當被測要素為輪廓線或表面時,指引線的箭頭應指在該要素的輪廓線或共引出線上,并應明顯地與尺寸線錯開.
( 圖 六 十 一 )
注:指引線的箭頭不得與尺寸線對齊,應與尺寸線至少錯開4mm.
4.3.2 當被測要素為實際表面時,指引線的箭頭可置于帶點的參考線上,該點指在實際表面上.
( 圖 六 十 二 )
注:不可漏标圓點.
4.3.3 當被測要素為軸線,球心或中心平面時,指引一的箭頭應與該要素的尺寸線對齊.
注: a.當箭頭與尺寸線的箭頭重疊時,可代替尺寸線的箭頭;
b.若中心要素尺寸線于圖樣中其它處出現過,則訓示箭頭可與該要素的空白尺寸線對齊.
( 圖 六 十 三 )
c.指引線的箭頭不能直接指向中心線;
( 圖 六 十 四 )
d.當被測要素為圓錐體的軸線時,指引線的箭頭應與圓錐體的直徑尺寸線(大端或小端)對齊;
e.如直徑尺寸不能明顯地差別是圓錐體與圓柱體時,則應在圓錐體内畫出空白的尺寸線.并将指引線的箭頭與該空白的尺寸線對齊;
( 圖 六 十 五 )
f.如圓錐體采用角度尺寸标注,則指引線的箭頭應對着角度尺寸線畫出.
( 圖 六 十 六 )
4.4 基準要素的标注方法.
4.4.1 當基準要素為輪廓線或表面時,基準符号應置于該要素的輪廓線或其引出線标注,并應明顯地與尺寸線錯開.
( 圖 六 十 七 )
( 圖 六 十 八 )
a. 對于輪廓要素,基準應與尺寸線至少錯開4mm.
b. 基準符号的短線不能直接與公差框格相連.
4.4.2 基準符号可置于用圓點指向實際表面的參考線上.
( 圖 六 十 九 )
注:不可漏标圓點.
4.4.3 當基準要素是軸線或中心平面或由帶尺寸的要素确定的點時,基準符号的聯機應與該要素的尺寸線對齊.
( 圖 七 十 )
( 圖 七 十 一 )
注: a.當基準符号與尺寸線的箭頭重疊時,可代替尺寸線的箭頭.
b.基準符号不能直接标在中心線.
4.4.4 由兩個要素組成的公共基準,在公差框格的第三格内填寫與基準字母相同的兩字母,字母之間用短橫線隔開.
( 圖 七 十 二 )
注:凡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構成一獨立基準号,都稱為公共基準,例如公共軸線,公共平面,公共對稱平面等.
4.4.5 當基準采用三基準體系中兩個或三個基準平面時,應在公差框格中自第三格開始,按基準的優先序從左到右每格内順序寫相應的基準字母.
( 圖 七 十 三 )
注: a.第一基準---最大或最主要的表面(定位時應有三點接觸)
b. 第二基準---次大或次要表面(定位時應有二點接觸).
4.4.6 當基準要素為中心孔時,基準符号可标注在中心孔引出線的下方.
( 圖 七 十 四 )
注:當中心孔用代号标注時,則基準符号與中心孔代号一起标注.
當中心孔用局部放大圖直接繪出時,則基準符号标注在角度尺寸線上.
( 圖 七 十 五 )
4.4.7 當基準要素為圓錐體軸線時,基準符号的聯機與圓錐體端(或小端)直徑尺寸線對齊.
( 圖 七 十 六 )
注1 如直徑尺寸不能明顯地差別圓錐與圓柱體時,則在圓錐體内畫出空白尺寸線,并将基準符号與該空白尺寸線對齊;
( 圖 七 十 七 )
2 如圓錐體采用角度尺寸标注,則基準符号應對着該角度尺寸線畫出;
( 圖 七 十 八 )
3 基準符号的聯機必須與基準要素垂直.
三. 零件公差的設定.
1. 标準零件:彈簧,齒輪,軸承.螺絲等.
2. 膠件零件( 參考附頁一TTA标準 )
3. 橡膠零件( 參考附頁二TTA标準 )
4. 五金零件( 參考附頁三TTA标準 )
四. 尺寸鍊.
1. 尺寸鍊的基本術語
1 尺寸鍊---零件加工或機器裝配過程中,由互相連接配接的尺寸形成封閉的尺寸組,稱為尺寸鍊;
2 環---列入尺寸鍊中的每一個尺寸稱為環;
3 封閉環---尺寸鍊中在加工過程或裝配過程最後自然形成的一環;
4 組成環---在尺寸鍊中對封閉環有影響的全部環;
a 增環---在尺寸鍊的組成環中,由于該環的變動而引起封閉環的同向變動;
b 減環---在尺寸鍊的組成環中,由于該環的變動而引起封閉環的反向變動;
c 補償環---在尺寸鍊中預先標明的某一組成環,可以改變其大小或位置,使封閉環達到規定要求,該組成環稱為補償環;
5 傳遞系數---表示各組成環對封閉環影響大小的系數,傳遞系數值等于組成環在封閉環上引起的變動量對該組成環本身動量之比.
2. 尺寸鍊的計算方法.
2.1 尺寸,公差和計算參數.
序号 | 代号 | 名稱 | 說明 |
---|---|---|---|
1 | L | 基本尺寸 | |
2 | Lmax | 最大極限尺寸 | |
3 | Lmin | 最小極限尺寸 | |
4 | ES | 上偏差 | |
5 | EI | 下偏差 | |
6 | χ | 實際偏差 | |
7 | T | 公差 | |
8 | △ | 中間偏差 | 上偏差與下偏差的平均值 |
9 | χ | 平均偏差 | 實際偏差的平均值 |
10 | ψ(x) | 機率密度函數 | |
11 | m | 組成環環數 | |
12 | ξ | 傳遞系數 | 各組成環對封閉環影響大小的系數 |
13 | k | 相對分布系數 | 表征尺寸分布分散性的系數,正态分布時k=1 |
14 | e | 相對不對稱系數 | 表征分布曲線不對稱程度的系數.e= |
15 | Tav | 平均公差 | 全部組成環取相同公內插補點時的組成環公差 |
16 | TL | 極值公差 | 按全部組成環公差算術相加計算的封閉環或組成環公差 |
17 | TS | 統計公差 | 按各組成環和封閉環統計特征計算的封閉環或組成環公差 |
18 | TQ | 平方公差 | 按全部組成環公差平方和計算的封閉環或組成環公差 |
19 | TE | 當量公差 | 按各組成環具有相同統計特性計算的封閉環或組成環公差 |
2.2 尺寸鍊的計算公式
2.2.1 封閉環基本尺寸L0= ΣεiLi
( 下角标”o”表示封閉環;”i”表示組成環及其序号 )
2.2.2 封閉環中間偏差.
△0= Σεi(△i+ei )
當ei=0時, △0= Σεi△I
2.2.3 封閉環極限偏差 ESo = △o + 1/2To
EIo= △o + 1/2To
2..2.4 封閉環極限尺寸 Lomax= L0 + ES0
Lomix= L0 + EI0
2.2.5 組成環極限偏差 ESi= △I + 1/2Ti
EIi= △I + 1/2Ti
2.2.6 組成環極限尺寸 Limax= L + ESi
Limin=Li + EIi
2.2.7 封閉環公差
2.2.7.1 極值公差
在給定各組成環公差的情況下,按此計算的封閉環公差ToL,共公內插補點最大.
2.2.7.2 統計公差
當K0=Ki=1時,得平方公差.
在給定各組成環公差的情況下,按此計算的封閉平方公差TOQ,其公內插補點最小,
使K0=1,Ki=K時,得當量公差.
它是統計公差Tos的近似值TOC>TOS>TOQ
2.2.8 組成環平均公差
2.2.8.1 極值公差
對于直線尺寸鍊 |εi | =1,則
在給定封閉環公差的情況下,按上計算的組成環平均公差TavL,其公內插補點最小.
2.2.8.2 統計公差有緣學習更多關注桃報:奉獻教育(店鋪)
當K0=K1=1時,得組成環平均平方公差.
直線尺寸鍊|εi | =1,則
在給定封閉環公差的情況下,按此計算的組成環平均平方公差TAVQ,其公內插補點最大.
使K0=1,Ki=K時,得組成環平均當量公差.
直線尺寸鍊|εi | =1則
它是統計公差Tavs的近似值Tavc<Tavs<TavQ
2.3 尺寸舉例
(圖 七 十 九 )
2.3.1 基本尺寸計算
L0=L3-(L1+L2+L4+L5)
=43-(30+5+3+5)
=0
2.3.2 公差計算(mm機關)
已知: 封閉環(L0)極限偏差ES0=0.35, EI0 =0.10
封閉環中間偏差 △0=1/2(0.35+0.10)=0.225
封閉環公差 T0 =0.35-0.10=0.25
組成環尺寸L1=30,L2=5,L4=3,L5=5
各組成環傳遞系數ε1=ε2=ε4=ε5=-1
ε3=1
( 直線環傳遞系數為 |±1| 增環+1,減環為-1 )
組成環L4是标準環L4=3
2.3.2.1 完全互換法
1/. 各組成環平均極值公差為TavL=T0/m=0.25/5=0.05
注: |εi | =1,直線尺寸鍊.
2/. 按平均公差及各組成環基本尺寸,确定各組成環的公差等級.
3/. 按各組成環基本尺寸大小與零件工藝性好壞,以平均公差數值為基礎,各組成環公差分别為
T1=T3=0.06 T2=T5=0.04
4/. 求各組成環極限偏差:
将組成環L3作為調整尺寸,其餘組成環屬于外尺寸時按h,内尺寸時按H,決定其極限偏差分别為
L1=30
5/. 各組成環相應中間偏差為
△1=-0.03 △2=-0.02 △4=-0.025 △5=-0.02
6/. 計算組成環L3的尺寸有中間偏差:
組成環尺寸:L0=L3-(L1+L2+L4+L5)
注:傳遞系數增環為+1,減環為-1
=43-(30+5+3+5)
=0
組成環中間偏差
△0=△3+(△1+△2+△4+△5)
注:傳遞系數增環為+1,減環為-1
0.225=△3-(△1+△2+△4+△5)
0.225=△3-(-0.03-0.02-0.025-0.02)
△3=0.13
7/. 計算組成環L3的極限偏差
ES3=△3+1/2T3
=0.13+1/2×0.06=0.16
EI3=△3-1/2T3
=0.13-1/2×0.06=0.01
8/. L3組成環為43
2.4 尺寸鍊其它解析方法
2.4.1 大數互換法,修配法及調整法
2.4.2 按照完全互換法算得的結果,各組成環公差最小,但能保證産品100%合格.
按照大數互換法算得的結果,各組成環公差較大,能夠保證99.73%的産品合格(統計學).
修配法與調整法算得的結果,組成環公差最大,适用于小批單件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