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超神經
内容提要:近日,日本的一個 AI 分揀魚類項目進入實驗階段。這将有望改善日本漁業勞動力老齡化及短缺的社會現狀。
關鍵詞:AI 分揀魚類 計算機視覺
日本作為島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國民自古以來就跟魚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形成了其獨特的「魚文化」。是以,日本無論是在養魚、捕魚還是吃魚方面,都堪稱國際代表。
但是近年來,日本漁業卻面臨勞動力老齡化與短缺的壓力,為此,相關部門正在推動漁業的自動化作業,以及時彌補人力空缺。
AI 看圖識魚,每分鐘分裝 100 條
餐桌上每一道鮮美的海魚背後,都離不開漁民的辛苦工作。每一次的出海,漁民們不僅負責将海鮮打撈上船,為了保證漁獲的新鮮,他們還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将其分揀、沖洗、冷藏。
時間的緊迫,往往讓他們顧不得天氣狀況,于是頂着烈日或冒雨作業都是家常便飯。
分裝漁獲也是件與時間賽跑的高壓工作
打漁這份艱辛的工作,越來越難以吸引年輕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成為制約日本漁業發展的一大因素。
近日,日本青森縣八戶市則開啟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實驗——使用配備有 AI 系統與攝像頭的裝置,代替漁民,對捕撈上來的活魚進行自動分類。
在短短 35 分鐘的時間裡,這台裝置就分揀了
約 1 噸的鲑魚、鳕魚、青花魚和鲱魚
這一項目從 2018 年就已啟動,日本農業、林業和漁業部出資 1.3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812.7 萬元),共同委托青森縣産業技術中心食品研究所,和日本水産研究教育機構等組織進行研發。
研究團隊購買并改進了東京「Nireko」(尼利可)制造的裝置,然後以鲑魚、鲭魚(即青花魚)和鲱魚為學習樣本,對該裝置所搭載的機器學習系統進行了訓練。訓練資料包括:每種魚類的大小、形狀、肥瘦、顔色等資料。
裝置通過攝像頭捕獲的魚類照片,對照各類參數進行分類
目前,該裝置每分鐘最多可以分揀 100 條魚,可分辨出大約 40 種魚,準确率達到 90%。
按計劃,這項測試實驗将持續進行到今年 3 月,同時不斷收集更多魚類資料,來提高 AI 系統準确性。
通過官方釋出的視訊,我們可以看到,AI 「摸魚」的技能已經十分娴熟,一條條經過傳送帶的魚,被精準識别并送進對應分裝箱,漁民們就隻負責監督就好。
裝置會在識别出魚的種類的同時,将其推入相應箱子
漁業大國缺人?上 AI
世界上,恐怕沒有誰比日本人更能吃、更愛吃魚了。
日本的捕魚量一直以來都居世界前列,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産品的消費國之一。巅峰時期,其每年消耗 75 億噸魚,約占世界捕魚量的 10%,這相當于每人每年消費超過 35 公斤的魚。
日本每年人均海鮮消耗量近年來有所下降
但依然保持在 23 公斤左右,位居世界前列
此外,由于地理、氣候等原因,日本的漁業不僅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其海魚的種類也非常豐富,鲐魚、鳕魚、青花魚等等多達數十種。
然而,近年來,漁民老齡化、漁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導緻日本水産品的産量逐年下降,漁獲量比三十年前減少了一半,從世界首位跌至第八名(2018 年年)。
據統計,日本目前約一半的漁民年齡在 60 歲以上,不滿 40 歲的隻占 15%,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流向大城市或城鎮,漁業面臨着後繼者無人的境況。
日本農林水産省調查資料顯示,漁業就業者數量逐年遞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相關部門将目光投向了 AI。近年來,AI 應用于魚類養殖監控、遠洋捕撈産量預測甚至是肉質評測(詳見《Tuna Scope 鮪魚獵手:當頂級吃貨,搞起圖像識别》)等各個環節,。
青森縣産業技術中心食品研究所所長藤堂賢治還表示,AI 不僅能夠解決漁業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問題,還提高了漁民工作效率。未來希望能将這一系統用于更多魚類的分類,并将其推廣到漁民手中。
那麼,有了這一識魚神器,廣大漁民上班時間是不是就可以「摸魚」了?
參考資料: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191a0d8e953c56d58e08d411f92024fbed28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