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就流行了一種風格運動。它就是浪漫主義。在這一時期,西方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得到了蓬勃發展,他們主張個人主義,重視想象和感受的表達。其中,作曲家更是通過文學作品和民族流傳的音樂素材得到了靈感和啟發,借此來表達自己新的了解和觀點。
德國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中心,誕生了包括舒曼在内的許多著名作曲家。他們對自然、感受、民族有了空前的關注,更強調旋律,也更重視音樂裡的叙事性。尤其是舒曼,他不僅是一位作曲家,同時還是一位編輯。在閱讀浪漫時期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他因為獲得了靈感,創作了許多鋼琴作品和音樂形象,它們在那一時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舒曼處于文化和藝術繁榮的時代,他的作品常以沖突和戲劇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他擅長用附點節奏來代替裝飾音帶來的華麗和層次感,進而增加旋律的變化感,展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和聲效果。
合唱作品《吉普賽生活》是舒曼的一個代表作,誕生于1840年。這一年,在鋼琴和聲樂作品上具有極強文學功底的舒曼,繼承發展了舒伯特歌曲創作的傳統,進一步豐富了鋼琴伴奏的表現方法,選擇了富有詩意的歌詞,一連創作了138首歌曲。《吉普賽生活》就是其中的一首。
《吉普賽生活》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一時期的音樂特征之一就是“取消藝術之間的界限而互融”,強調将“詞語融化成樂音”,進而形成音樂與詩歌的多元性,即音樂具有詩性。《吉普賽生活》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如何更好地了解音樂的詩性?這首先要從音樂詩性的具體概念來作了解。音樂詩性就是用音樂來展現詩歌的各項内容,包括詩歌的表象及内涵。這是載體的一種互換。它既要求音樂能夠服務于詩歌的表象性内容,又要求詩歌能夠展現出作曲家的内象性思維,也即要把作曲家對詩歌反映出的情緒具象化。
這是對作曲家文學能力和專業能力的一種極大的挑戰。舒曼的《吉普賽生活》取自蓋貝爾的詩歌。後者在這首詩歌中用平實的語言描繪了吉普賽人的特征,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職業興趣和向往的東西,并寫出了世人對他們的眼光。舒曼很好地了解了詩歌的内容,在這一基礎上結合了詩歌内在的節奏和語調,采用了合唱體裁,輔以鋼琴伴奏,複三部曲式的結構進行了創作。值得提到的是,基于舒曼本人從這首詩歌中體會的情緒,他一改詩歌平實質樸的風格,将樂曲的基調定位“緊張而歡愉”。這是舒曼對吉普賽人的複雜的心境。
他認為,吉普人擁有極緻的熱情,這種熱情既吸引人又使人畏懼,像火焰一樣,使人輕易不敢觸碰。他也覺得,吉普賽人有足夠的自由。這種自由既讓人向往,又因為要以離開故鄉為代價而讓人感到害怕。顯然,對待這首詩歌,對待吉普賽人,舒曼有很多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就被他融進了樂曲裡,進而創作了《吉普賽生活》。舒曼作為編輯,無疑有良好的文學素養,這在他進行音樂創作時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吉普賽生活》中,舒曼就将詩歌和音樂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可以說,《吉普賽生活》在旋律、伴奏上都展現了詩性。
《吉普賽生活》的旋律詩性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節奏詩性。舒曼在《吉普賽生活》裡,特地把短音節的代詞或副詞放置在句前,起到緊湊節奏的作用。這就讓這首樂曲形成了一種自然的音樂節奏性,以句首弱起的方式更好地突出了後邊的主要内容。
第二個是力度詩性。詩歌原本的内容可以簡單概括為“提問是誰”、“回答問題”、“描繪場景”、“茨岡人歌唱内容”、“巫婆”、“舞蹈”、“入睡”和“向往”8個環節。舒曼在創作樂曲時繼續沿用了這種順序,但每一部分内容他都安排了不同的音響強調,使其更能夠更好地和詩歌的内容互相輝映。這更符合詩人的意願,也更能調動聽衆的興趣。
第三個是結構詩性。前邊有提到,舒曼基于自己對詩歌的了解,基于自己從中體會到的情緒,在創作《吉普賽生活》的時候編配了複三部曲式結構,這種結構在樂句、樂句内部小節數的安排上強調了方正性,能夠重複表現出原作文字的主題思想,更好地表達詩人和作曲家的情緒,使音樂有更強的沖突性。
除旋律詩性外,《吉普賽生活》的音樂詩性還展現在伴奏詩性上。舒曼最喜歡的樂器是鋼琴,也是以,他一直對鋼琴伴奏有很高的重視。在《吉普賽生活》這首合唱音樂裡,舒曼沒有将鋼琴伴奏作為附屬品來對待,而是通過它進一步補充了詩歌的内容,賦予了這首樂曲更強的情緒表達。他在這首樂曲的主體段落,用主要音高旋律進行了伴奏渲染,再現了詩歌原有的内容,又在作品輔助功能段落用前奏、間奏分别預示了預示歌者進入、轉換的情緒,使得樂曲的節奏緊随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讓詩歌和音樂更能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