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參考模型通過劃分層次結構,将網絡資料傳輸這個複雜的問題分解為一些相對簡單的小問題加以解決。如圖3-1所示,OSI參考模型的七層結構由上至下分别為:
圖3-1 OSI參考模型的七層結構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 會話層(Session Layer)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 網絡層(Network Layer)
● 資料鍊路層(Data Link Layer)
● 實體層(Physical Layer)
在圖3-1中我們可以看到,思科把七層參考模型較上面的三個層次,即應用層、表示層和會話層,統稱為應用層,我們習慣上也稱為上三層;而把傳輸層、網絡層、資料鍊路層和實體層統稱為資料流層。
上三層的主要操作,基本上依靠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這些軟體實作。上三層不是思科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思科技術大部分集中在資料流層的工作上。習慣上,我們把實體層、資料鍊路層、網絡層和傳輸層由下而上地稱為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和第四層。
當網絡上的一台計算機想要和另外一台計算機進行通信的時候,資料由發送方的應用層向下,經過資料流層的各層,在資料上逐層封裝資料傳輸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控制資訊,然後把資料轉換成實體信号,通過實體線路發送到資料的接收方。資料的接收方接收到資料後,将實體信号轉換為資料格式,經過資料流層的各層,由下而上地拆除資料上的封裝,最終将資料向上交給應用層進行處理。
在上述資料傳輸的過程中,OSI參考模型的每一層都承擔了不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