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奇奇怪怪,但可可愛愛
它穿梭六千年,見證人類繁衍生息
今天,一起認識
紅陶人頭壺
01
跨越六千年,它“貌美如初”
六千多年前
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了這件人頭壺
跨越曆史長河
至今仍容顔清晰
人頭與壺渾然一體、緊密相連
細看陶壺的頭部正面↓↓↓
圓頭圓腦、鼻梁高挺、嘴角上揚
清晰地記錄下了六千多年前
人類真實的容貌特征
再看陶壺的頭部背面↓↓↓
背面的發型是盤起的發髻
扁平錐刺紋排列整齊、清爽幹淨
颠覆了我們印象中
“原始人披頭散發”的固有觀念
證明了當時人類在生産之餘
已經有了審美需求
再仔細觀察一下肩部↓↓↓
兩側有斷臂痕迹
根據耳、臂殘缺迹象分析
可能是兩條手臂向上彎曲到頭部
與兩耳相連成為壺的雙耳
能友善提拿陶壺
02
它是媽還是娃?為何“不中用”?
對于人頭壺的造型和用處
多年來,一直各有各的看法
你的猜想是什麼?
可能與六千年前的制陶者不謀而合哦!
它是媽還是娃?
有人覺得它眉目清秀、臉孔稚樸
展現了當時人類童年的純真
透着“謎之微笑”
“笑得像個六千歲的孩子”
也有人認為它整體造型像是孕婦
壺身後背的斷面扁圓形管道
用于向壺内注水
眼睛和嘴巴構成出水口
當注水時,“淚水”從眼睛流出
表達了母親含辛茹苦撫育孩子長大的艱辛
但這兩種說法都展現了生命之美
人頭壺擡頭仰望天空的動作
或許是對繁衍生息的渴望與膜拜
它真的“不中用”嗎?
人頭壺作為水器,出水口如此窄小?
似乎有點“不中用”
其實,這個設計内藏“大智慧”
當往壺身後背的管道注水時
上面的兩隻眼睛和嘴巴
可以用來換氣
有了換氣口,可以更快地注滿水
但窄小的出水口
确實是降低了作為水器的實用性
根據現在的認知來判斷
過去的器物一般是一器多用的
在當時,這件人頭壺可能
既作為水器,又作為藝術品?
03
仰韶文化先民“玩泥巴”玩出花樣
人頭壺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而成
造型古拙、手法簡練
藝術價值極高
是陶塑藝術的啟蒙作品
也是仰韶文化的“活化石”
1921年,河南仰韶村
發現一些被流水沖刷露出地面的彩繪陶片
随着考古發掘的進行
大量精美陶器出土
這種文化類型按發現地命名
是以稱作仰韶文化
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
持續約2000年左右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人頭壺便是代表文物之一
△仰韶文化的其他陶器文物代表
當時的仰韶文化先民“玩泥巴”玩出花樣✌
參照自身形象
用原始紅陶燒制壺體
再手工捏制了人頭部分
為我們清晰地記錄下了六千多年前
仰韶文化時期人類真實的容貌特征
象征着人類文明的覺醒
同時,仰韶文化的發現
對中華民族探源尋根有着重要作用
不僅推翻了中國無石器時代的結論
還将中國史前文明“向前推進”了至少兩千年
深深地影響着中華文明的
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這一刻,不妨與人頭壺對視
穿越6000年時空
感受到文明的脈動
找尋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畢磊
文案丨王丹妮
視覺丨喻偌洢
技術丨蔡子旭
審校丨左中明
統籌丨劉瑩 武賀
特别鳴謝丨西安半坡博物館 總台陝西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責任編輯:張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