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三)MOEA/D前言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結論

前言

本篇部落格出于學習交流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自己學習多目标優化中遇到的問題和心路曆程,友善之後回顧。過程中可能引用其他大牛的部落格,文末會給出相應連結,侵删!

REMARK:本人純小白一枚,如有了解錯誤還望大家能夠指出,互相交流。也是第一次以部落格的形式記錄,文筆爛到自己都看不下去,哈哈哈

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

基于分解的多目标進化算法(MOEA/D)2007年由Qingfu Zhang等人提出。該算法将傳統多目标問題轉化成為多個單目标問題,對它們同時優化,該算法需要具備一定Pareto基礎知識,可回顧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一)。

MOEA/D特性:

  1. 引入分解的概念,簡單但是有效;
  2. 由于算法将MOP問題分解成子問題(單次元)進行計算,适配度配置設定和多樣性控制的難度都有所降低;
  3. 相較NSGA-II和MOGLS算法MOEA/D具有更低的計算複雜度,但在許多場景下解得表現上更為出色;
  4. 彌補傳統不是基于分解的算法難以找到一個簡單方法來利用标量(單次元)優化算法的缺點;

三種分解算法

一般将MOP多目标轉換到一組标量優化問題常用的分解方法有權重求和法;切比雪夫聚合方法;邊界交叉聚合方法。下面會一一解釋這些方法,MOEA/D采用切比雪夫聚合方法,也可以隻看這一部分。

A、權重求和法(Weighted Sum Approach )

常用的權重求和公式為(最小化):

m i n    g w s ( x ∣ λ ⃗ ) = ∑ i = 1 m λ i f i ( x ) min \; g^{ws}(x|\vec{\lambda })=\sum_{i=1}^m\lambda_if_i(x) mingws(x∣λ

)=i=1∑m​λi​fi​(x) s . t .    x ∈ Ω s.t. \; x\in \Omega s.t.x∈Ω 其中,待優化的目标分量有 m m m個, λ ⃗ = ( λ 1 , λ 2 , ⋯ , λ m ) \vec{\lambda }=\left ( \lambda_{1},\lambda_{2},\cdots ,\lambda_{m} \right ) λ

=(λ1​,λ2​,⋯,λm​)是的權值向量,每個權值分量 λ i \lambda_{i} λi​分别對應第 i i i個目标分量;限制條件 λ i ≥ 0 \lambda_{i}\geq 0 λi​≥0 && ∑ i = 1 m λ i = 1 \sum_{i=1}^m\lambda_{i}=1 ∑i=1m​λi​=1 (如二維坐标,保證等高線斜率為 [ − 0 , − ∞ ] \left [-0 ,-\infty \right ] [−0,−∞] )。文章給出了利用線性權重法求Pareto解得圖例,可以看下連結中的圖例,有助于了解等高線(等值線)概念。 利用這個方法可将多目标問題轉換成單個數值目标函數,但在尋找非凸解得問題上難度大。

B、切比雪夫聚合方法(Tchebycheff Approach) m i n    g t e ( x ∣ λ , z ∗ ) = m a x    { λ i ( f i ( x ) − z i ∗ ) } min\; g^{te}(x|\lambda,z^*)=max\; \{\lambda_i (f_i(x) - z_i^*)\} mingte(x∣λ,z∗)=max{λi​(fi​(x)−zi∗​)} s . t .    x ∈ Ω s.t. \; x\in \Omega s.t.x∈Ω

其中, z ∗ = ( z 1 ∗ , ⋯ , z i ∗ ) z^*=\left (z_1^*,\cdots ,z_i^* \right ) z∗=(z1∗​,⋯,zi∗​) T ^T T,對于每一個目标分量 i i i, z i ∗ = m i n { f i ( x ) ∣ x ∈ Ω } z_i^*=min \left \{f_i(x) | x\in \Omega \right \} zi∗​=min{fi​(x)∣x∈Ω},即每個目标分量最小值組成的坐标。

下面給出圖例用于了解這個公式,首先感謝兩篇部落格,通過他們的分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但是由于有些了解上的不同,下面給出我自己的了解,如有錯誤還請大家指正。

Chithonhttp://blog.csdn.net/qithon/article/details/72885053#comments

jinTesterhttp://blog.csdn.net/jinjiahao5299/article/details/76045936

針對我的了解和前人給出的圖例我重新畫了一個圖,幫助了解。

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三)MOEA/D前言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結論

以二目标最小優化問題為例,我們令 f i ′ ( x ) = f i ( x ) − z i ∗ f^{'}_i(x)=f_i(x) - z_i^* fi′​(x)=fi​(x)−zi∗​,如圖所示坐标系從 f i f_i fi​變換到 f i ′ f^{'}_i fi′​,這個過程對應定義很容易了解,之後的操作都針對這個變換後的坐标系;那麼公式變為 m i n    g t e ( x ∣ λ ) = m a x    { λ i f i ′ ( x ) } min\; g^{te}(x|\lambda)=max\; \{\lambda_i f^{'}_i(x)\} mingte(x∣λ)=max{λi​fi′​(x)},可以看出這個公式和線性權重的很像,隻是線性權重是求和,而切比雪夫方法是比較最大值。

現在我們給定一個 λ ⃗ \vec{\lambda } λ

,如圖紫線所示;我們的目标是要找到Pareto前沿面PF(紅線)上的個體(點),給定 λ ⃗ \vec{\lambda } λ

之後,對位于 λ ⃗ \vec{\lambda } λ

上方的個體衡有 f 1 ′ λ 1 > f 2 ′ λ 2 f^{'}_1\lambda _{1}> f^{'}_2\lambda _{2} f1′​λ1​>f2′​λ2​,即 m i n    g t e ( x ∣ λ , z ∗ ) = f 1 ′ λ 1 min\; g^{te}(x|\lambda,z^*)=f^{'}_1\lambda _{1} mingte(x∣λ,z∗)=f1′​λ1​,無論$ f{’}_2$取值如何變化,隻要$f{’}_1 不 變 , 結 果 大 小 都 一 樣 , 所 以 等 高 線 是 平 行 于 不變,結果大小都一樣,是以等高線是平行于 不變,結果大小都一樣,是以等高線是平行于 f^{’}_2 的 一 條 直 線 , 同 理 可 推 位 的一條直線,同理可推位 的一條直線,同理可推位\vec{\lambda } 下 方 等 高 線 是 平 行 于 下方等高線是平行于 下方等高線是平行于 f^{’}_1 的 一 條 直 線 , 兩 條 直 線 組 合 成 為 等 高 線 ( 橙 色 ) , 且 等 高 線 上 的 個 體 評 估 值 與 等 高 線 交 于 的一條直線,兩條直線組合成為等高線(橙色),且等高線上的個體評估值與等高線交于 的一條直線,兩條直線組合成為等高線(橙色),且等高線上的個體評估值與等高線交于\vec{\lambda }$的點取值相同。

下面是收斂過程,上面已經講解了等高線為什麼是由兩條垂直的線組成,同樣可以用來說明收斂過程,在位于 λ ⃗ \vec{\lambda } λ

上方的個體,如果出現新的個體$ f^{’}_1 小 于 等 高 線 值 , 則 等 高 線 向 下 移 動 ( 注 意 兩 條 線 同 時 移 動 ) ; 同 理 , 位 于 小于等高線值,則等高線向下移動(注意兩條線同時移動);同理,位于 小于等高線值,則等高線向下移動(注意兩條線同時移動);同理,位于\vec{\lambda } 下 方 的 個 體 , 如 果 出 現 新 的 個 體 下方的個體,如果出現新的個體 下方的個體,如果出現新的個體 f^{’}_2$小于等高線值,則等高線向左移動(注意兩條線同時移動),直到搜尋到Pareto前沿。

當我們對 λ ⃗ \vec{\lambda } λ

取不同值(如 λ ′ ⃗ \vec{\lambda^{ '} } λ′

),就可以得到其他Pareto解。

文中還提到了一個權重切比雪夫聚合方法,就是結合兩種方法并加了個參數 ρ \rho ρ 控制兩種方法的比例。思想比較簡單直接給公式:

m i n    g t e ( x ∣ λ , z ∗ ) = m a x    { λ i ( f i ( x ) − z i ∗ ) } + ρ ∑ j = 1 m ( f j ( x ) − z j ∗ ) min\; g^{te}(x|\lambda,z^*)=max\; \{\lambda_i (f_i(x) - z_i^*)\}+\rho \sum_{j=1}^m(f_j(x) - z_j^*) mingte(x∣λ,z∗)=max{λi​(fi​(x)−zi∗​)}+ρj=1∑m​(fj​(x)−zj∗​) s . t .    x ∈ Ω s.t. \; x\in \Omega s.t.x∈Ω

Chithon的部落格中提到标準Tchebycheff Approach得到的解不均勻,Yutao Qi等人于2014年提出一種解決方法(MOEA/D with Adaptive Weight Adjustment), λ ∗ = ( 1 λ 1 ∑ i = 1 m 1 λ i , . . . . , 1 λ m ∑ i = 1 m 1 λ i ) \lambda^* =(\frac{\frac{1}{\lambda_1}}{\sum_{i=1}^m\frac{1}{\lambda_i}},....,\frac{\frac{1}{\lambda_m}}{\sum_{i=1}^m\frac{1}{\lambda_i}}) λ∗=(∑i=1m​λi​1​λ1​1​​,....,∑i=1m​λi​1​λm​1​​)通過這個參照向量的轉換即可得到分布均勻的解。

C、邊界交叉聚合方法(penalty-based boundary intersection (PBI) approach)

最初的邊界交叉方法給出公式如下:

m i n    g b i ( x ∣ λ , z ∗ ) = d min\; g^{bi}(x|\lambda,z^*)=d mingbi(x∣λ,z∗)=d s . t .    x ∈ Ω s.t. \; x\in \Omega s.t.x∈Ω z ∗ − F ( x ) = d λ z^*- F\left ( x \right )=d\lambda z∗−F(x)=dλ

給個文中的圖例,其中, λ , z ∗ \lambda,z^* λ,z∗和上個方法切比雪夫中的定義一緻(最大優化問題,隻是的 z ∗ z^* z∗最大最小變了一下),限制條件$z^*- F\left ( x \right )=d\lambda , 需 要 保 證 ,需要保證 ,需要保證F\left ( x \right ) 與 與 與\lambda 在 同 一 直 線 上 , 這 個 限 制 條 件 不 太 現 實 , 所 以 做 出 來 改 進 。 其 中 , 在同一直線上,這個限制條件不太現實,是以做出來改進。其中, 在同一直線上,這個限制條件不太現實,是以做出來改進。其中,d 為 标 量 , 表 示 為标量,表示 為标量,表示F\left ( x \right ) 在 在 在\lambda$方向上的距離,越小表示越優。

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三)MOEA/D前言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結論

>>> penalty-basedboundary intersection approach

基于懲罰的邊界交叉方法:

m i n    g b i p ( x ∣ λ , z ∗ ) = d 1 + θ d 2 min\; g^{bip}(x|\lambda,z^*)=d_{1}+\theta d_{2} mingbip(x∣λ,z∗)=d1​+θd2​ s . t .    x ∈ Ω s.t. \; x\in \Omega s.t.x∈Ω d 1 = ∣ ( z ∗ − F ( x ) ) T λ ∣ ∣ λ ∣ d_{1}=\frac{\left |\left ( z^{*}-F\left ( x\right ) \right )^T\lambda \right |}{\left | \lambda \right |} d1​=∣λ∣∣∣∣​(z∗−F(x))Tλ∣∣∣​​ d 2 = ∣ F ( x ) − ( z ∗ − d 1 λ ) ∣ d_{2}=\left | F\left ( x \right )-\left ( z^{*} -d_{1}\lambda \right ) \right | d2​=∣F(x)−(z∗−d1​λ)∣

作為對上一個算法的改進,改為添加懲罰函數進行處理限制。 θ > 0 \theta>0 θ>0 是一個預設參數,通常取0.5。 d 1 d_{1} d1​為标量,表示 F ( x ) F\left ( x \right ) F(x)在 λ \lambda λ方向上投影的距離; d 2 d_{2} d2​為懲罰值(标量),表示 F ( x ) F\left ( x \right ) F(x)在 λ \lambda λ方向上垂直投影的距離,偏離 λ \lambda λ越遠,懲罰值越大。

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三)MOEA/D前言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結論

在超過兩個目标時,PBI方法比切比雪夫聚合方法能夠獲得的最優解分布更加均勻,尤其是在目标較少的情況下,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整體架構

下面是中午原文中的算法流程圖,我們按這個思路了解。

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三)MOEA/D前言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結論
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三)MOEA/D前言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結論

算法主要思想在于,若 λ j \lambda^{j} λj與$\lambda^{j} 相 鄰 , 那 麼 相鄰,那麼 相鄰,那麼g^{te}\left ( x\mid \lambda {j},z{*} \right )$ 與 g t e ( x ∣ λ j , z ∗ ) g^{te}\left ( x\mid \lambda ^{j},z^{*} \right ) gte(x∣λj,z∗)也應該非常相近。

算法細節上的了解

輸入輸出很好了解,我們直接看算法步驟 ↓

Step1:初始化

1)計算權重向量之間的歐式距離,對于每個權重向量 λ i \lambda ^{i} λi得到離它最近的T個權重向量存在 B ( i ) B\left ( i \right ) B(i)(相鄰集合)中,畫了一個簡要圖,便于了解,注意 λ i \lambda ^{i} λi的取值範圍 ∑ i = 1 m λ i = 1 \sum_{i=1}^m\lambda_{i}=1 ∑i=1m​λi​=1(這裡 m = 2 m=2 m=2),是以向量終端一定在橙線( y = − x + 1 y=-x+1 y=−x+1)上,是以歐式距離越小,表示越相鄰;

多目标優化_學習筆記(三)MOEA/D前言筆記(二)記錄基于Pareto支配的優化算法,在筆記(三)中記錄在學習MOEA/D算法(包括對Tchebycheff聚合方法的了解,比較詳細),MOEA/D也是我的直接目标,以為參考的那篇論文用到了這個論文的思想,因為對這個領域一點不了解,就有了前面兩個筆記。(一些在第一篇提到的概念這篇就不再重複了) 正文結論

2)随機生成初始種群 x 1 , ⋯   , x N x^{1},\cdots ,x^{N} x1,⋯,xN;

3)初始化 z ∗ ⃗ = ( z 1 , ⋯   , z m ) T \vec{z^{*}}= \left ( z_{1},\cdots ,z_{m}\right )^{T} z∗

=(z1​,⋯,zm​)T, z i = m i n { f i ( x 1 ) , f i ( x 2 ) , ⋯ f i ( x N ) } z_{i}=min\left \{ f_{i}\left ( x^{1} \right ),f_{i}\left ( x^{2} \right ) ,\cdots f_{i}\left ( x^{N} \right )\right \} zi​=min{fi​(x1),fi​(x2),⋯fi​(xN)},即每個目标分量上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視優化問題而定,這裡是最小化優化);

4)建立一個外部種群(EP)用于存儲過程優秀個體,初始為空。

Step2:種群更新

對于每個 i i i都做以下操作:

1)從鄰集 B ( i ) B\left ( i \right ) B(i)中随機取兩個序号 k , l k,l k,l利用基因重組遺傳算子讓 x k x^{k} xk和 x l x^{l} xl産生新解 y y y;

2)對 y y y 運用基于測試你問題的修複和改進啟發産生 y , y^{,} y, ;

對0/1背包問題

在随機生成解得同時,我們有可能獲得一個沒有完全符合解限制的解,這時候需要進行修複

k = a r g m i n j ∈ J g ( y ) − g ( y j − ) ∑ i ∈ I w i j k= arg min_{j\in J}\frac{g\left ( y \right )-g\left ( y^{j-} \right )}{\sum_{i\in I}^{ }w_{ij}} k=argminj∈J​∑i∈I​wij​g(y)−g(yj−)​

可利用上式修複, g g g為目标函數,如果分母影響最大同時又對分子影響最小的y存在,那麼我們将這個y從解中去掉,反複循環,可知目前解符合要求。

3)更新 z ∗ ⃗ \vec{z^{*}} z∗

,判斷 y , y^{,} y,是否可能替換原有極值;

4)更新領域解 B ( i ) B\left ( i \right ) B(i),對于領域中每個權值向量 λ j \lambda ^{j} λj,如果得到優化,則更新;

5)更新外部種群EP,從EP中移除所有被 F ( y , ) F\left ( y^{,} \right ) F(y,)支配的解,如果不存在這的解,則将 F ( y , ) F\left ( y^{,} \right ) F(y,)加入EP中。

Step3:條件終止

根據停止條件停止,停止并輸出EP,否則重複步驟2。

結論

MOEA/D相比于NSGA-II和MOGLS有較低的計算複雜度,同時解得品質又很高;可以解決不連續優化問題;對T參數不敏感,且計算成本是線性增長。——中文原文

最後任然要感謝以下部落格對我的幫助

多目标優化系列(三)MOEA/D

多目标優化算法的了解:線性權重法

多目标進化算法(MOEA)概述

多目标優化問題中常見分解方法的了解

MOEA/D: A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Decomposition

中文連結:https://wenku.baidu.com/view/d163a04d915f804d2a16c102.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