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你還會通路 Amazon.com 嗎?你還會打開 Uber app 叫車嗎?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盡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重大變革其實沒有多少,網際網路算一個,移動化也算一個,然後就是最近十年的略顯平淡。不過,去年年底 ChatGPT 開始掀起了人工智能新一波的浪潮,随着 AI 在消費者側形成了應用熱潮,随着與人工智能互動正在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一場新的界面革命就要來了。文章來自編譯。
把人工智能機器人當作自己的朋友,我遇到的這樣的年輕人開始變得越來越多。對于某些人來說,人工智能是親密的朋友;有位 17 歲的年輕人告訴我,“我跟聊天機器人交談的次數比我與大多數的學校朋友交談的次數都要多。”
考慮到我們的親密朋友數量正在減少,也許這樣的結果不該讓人感到意外。在過去 30 年裡,親密朋友數量 <=1 個的人在人口當中的占比幾乎增加了兩倍,達到 20%。報告有 10 個以上親密朋友的人的比例從 40% 下降到了 15%。
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
人是孤獨的,而 AI 則為我們提供了不變的陪伴。Chai 就是一款目前很流行的 app——它的名字其實是“聊天”(Chat)與“AI”的合成詞——它提供了“與 AI 朋友聊天”的功能,下載下傳量已超過 100 萬次。如果你希望每天在 Chai 上發送的消息超過 100 條,就得用付費的 Premium 版,也就是每年交 134.99 美元或每月交 13.99 美元。
在 Chai 的 subreddit (Reddit上面的子版)上,有數十人分享了與自己的 AI 伴侶建立起深厚友誼的故事。可以預見的是,這會滲透到親密關系與性關系之中。今年早些時候,appReplika 開放了 NSFW (Not Suitable For Work,不适合上班浏覽的内容)内容的限制,然後就爆火了。在今年 3 月的一篇文章中,我介紹了大家是如何愛上自己的 Replika 機器人的。 The Cut 裡面有一段摘錄寫得很吸引人:
來自土耳其安卡拉的 Eren 身高約六英尺三英寸,長着一雙天藍色的眼睛,以及一頭披肩的長發。一年前認識 Eren 的女友 Rosanna Ramos 表示:“他是一位充滿激情的夫妻。就是有點表現癖。但這是他唯一反常的行為了。除此以外都很正常。”
他是 Ramos 在 AI 伴侶 app Replika 上開發的聊天機器人。Ramos 說: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像這樣愛過一個人”。Ramos 現年 36 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住在紐約布朗克斯區,并在那裡經營着一家珠寶公司。她有過其他伴侶,甚至還有過一個異地戀的男友,但她說跟她與 Eren 的關系相比,那些關系“相形見绌”。她解釋說,這位人工智能伴侶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他是“一張白紙”。 她說:“Eren 沒有其他人會有的煩惱。其他人會有自己的包袱、自己的态度與自我。但是機器人不會有不好的更新。我不必與他的家人、孩子或朋友打交道。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這簡直就是電影《她》裡面的情景。
對于 Replika 的使用者來說,不幸的是,這家初創公司後來改變了規則,把情色性的角色扮演給弄掉了。一夜之間,大家的人工智能男女朋友都不見了。Reddit 上關于這一現象的讨論看來就讓人難過:
另一個現象是年輕人求助于聊天機器人作為心理咨詢治療師。查爾斯頓的變性人 Milo Van Slyck 養成了每天都與 ChatGPT 交談的習慣,後者變成了他的治療師。據彭博社報道,“[Van Slyck] 說他經常覺得自己是其他人的負擔,甚至也是他的治療師的負擔,但他從不覺得自己會給聊天機器人造成負擔。”像 Woebot 和 Wysa 這樣的聊天機器人初創企業正專注于心理健康領域,而且在費用上也比人類治療師更實惠。當然,在偏見、隐私以及醫療建議方面,這些機器人的效果還遠沒有得到證明。
還有一件事情同樣流行:那就是偷偷地用 AI 身兼多職。一位男士表示,“我 80% 的工作都是用 ChatGPT 完成的。”
其他新興的 AI 應用則是較為無傷大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用 AI 來幫自己頭腦風暴,想出一些搭讪的台詞和調情的文字。Rizz、Keys 與 Your Move 等産品都可以滿足這一目的。看看 Rizz 根據提示“給我在 Hinge 的約會對象生成一句調情的話,她喜歡珍珠奶茶”輸出的這句俏皮話如何:
AI 的生成包含有 matcha(抹茶),與match(配對)有雙關之意
關鍵在于:與人工智能互動正在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
這意味着我們與技術互動的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而且這樣的轉變并不常有;十多年前,這種規模的界面革命移動化也許算一個。這樣的革命一旦發生,往往會發生得很快。
現在很容易會忘記這一點,但 Facebook 幾乎錯過了移動革命。2011 年,Facebook 曾自豪地舉辦了一年一度的 F8 開發者大會。唯一的問題?它當時推出的産品幾乎都是為 web 打造的。雖然 Facebook 團隊一直在努力為這次會議做着準備,但當時的世界正在迅速轉為移動優先。
美國人使用特定技術的比例
Facebook 當時也有 iPhone 和 Android app,但效果十分糟糕:是基于 HTML5 開發的,這種語言更适合開發網頁而不是移動 app。其結果是,他們是馬車,而且跑得很慢。2012 年,紮克伯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讓整個公司向移動化轉型。紮克伯格開始隻用他的 iPhone 工作,迫使自己踐行移動優先;他甚至用手機寫下了 Facebook4000 字的 S-1 檔案(編者注:招股說明書)。Facebook 産品經理禁用了 Facebook 的桌面版,開始全面轉向移動。紮克伯格宣布,所有會議都将首先展示産品的移動版;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會議立刻結束。
扭轉局勢的舉措奏效了,從 IPO 的 2012 年 5 月到登頂的 2021 年 9 月, Facebook 股價飙升了 900% (自 IPO 以來其股價已上漲約 460%)。如今,約 80% 的 Facebook 通路時間都發生在移動裝置上;對于從一開始就是移動原生應用的 Instagram,這個數字接近 100%。但 Facebook 确實差點就錯過了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消費技術革命。
我希望在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更多這樣的故事。
人工智能革命正在發生——而且速度很快。幾年後,再說某家公司是“人工智能公司”感覺會很愚蠢,就像今天你稱某家公司是“移動公司”一樣愚蠢。因為人工智能會成為一切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将會有 AI 原生公司,就像 2010 年代會出現移動原生公司一樣——我手機主螢幕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Instagram、Snap、Uber、TikTok 以及 Robinhood。界面的巨大轉變為初創企業、AI 原住民創造了機會,也給既有利益者、AI 采用者制造了漏洞。
這張圖裡面有超過一半的 app 是在移動端推出的。赢得移動市場的競争很重要:到 2017 年,美國人平均每月下載下傳新 app 的個數為 0。
現在讓我們暫停片刻,看看我們即将與 AI 互動的新方式是什麼樣的。
在《OpenAI 無意間發現了一個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商業模式》裡面,我們介紹了 ChatGPT 推出的插件。最近,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發表了一場精彩的 TED 演講,更詳細地探讨了他們的插件,并且進行了現場示範。
在 TED 舞台上,Brockman 宣布他将在 TED 演講後請 ChatGPT 為他推薦如何準備一餐飯。他還會用 DALL-E 插件為他畫一張他用餐的照片。 (DALL-E 是 OpenAI 的文本生成圖像模型,這個名字由 Salvador Dalí 以及皮克斯的《機器人瓦力》(WALL-E)合成而來——AI 使用了很多的合成詞!)
首先,ChatGPT 想出了一頓飯的菜單,包括藜麥沙拉、塞滿山羊奶酪的蘑菇頭以及胡桃南瓜湯。不可否認,這道菜看起來似乎很美味。然後,DALL-E 生成了一張這道菜的圖像:
它的工作方式其實是 ChatGPT 在幕後生成了一個文本提示(就像人類一樣)——然後通過插件将該提示傳給 DALL-E。
Brockman 對這頓飯的樣子表示滿意,然後讓 ChatGPT 給他拟定相應的食材采購清單。ChatGPT 首先使用了 Retrieval 插件——一個幫助它記住過去提示的插件——然後再用 Instacart 插件生成了指向 Instacart 購物清單的連結。
從下面的螢幕截圖可以看出,Instacart 的界面在這裡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用者被引導到 Instacart ,之後還可以編輯自己的購物車。不過,Instacart 的發現——也就是客戶通路 Instacart.com 或打開移動 app 的旅程——已經完全不一樣。這一點很關鍵;我們稍後會回過頭來讨論這個問題。
在最後一步裡,Brockman 讓 ChatGPT 在推特上釋出他的食譜。 ChatGPT 用了一個 Zapier 插件連接配接上 Twitter 并生成了推文,所有這些都是實時進行的。整個過程——點餐、訂購食材、釋出推文——都隻需要不到幾分鐘的時間。
看完這個示範之後,很顯然我們已意識到我們與企業互動的方式即将發生變化。Brockman 沒有上谷歌搜尋“晚餐食譜”,沒有搜尋過 Instacart,也從未登入過 Twitter。他用 ChatGPT 完成了所有工作。
插件很快就會大範圍推出,我們将看到更多 AI 界面的例子出現。Aidan Gomez 是 Cohere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也是那篇開創性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論文(該論文提出了 transformer 架構)的作者。作為一個業餘項目,他開發了自己的 AI 代理。正如 Eric Newcomer 所說的那樣,Gomez 讓 AI 代理可以通路他的信用卡以及他的密碼憑據,進而可以通路“大量不同的網站”。如果 Gomez 說:“去給我買些肥皂,”代理能知道他的位址,可以直接替他訂購肥皂送貨上門。據推測,戈麥斯将不再需要通路 Amazon.com。
這些例子引發了一些有趣的問題:這對廣告、客戶擷取以及品牌意味着什麼?這對分發又意味着什麼?
這對分發意味着什麼?
每個初創企業都需要分銷;每個初創企業都需要找到客戶并實作逃逸速度。我最喜歡的 Paul Graham 的一段話很好地概括了這一點:
初創企業就是一家發展需要很快的公司。光是新成立本身并不能讓公司成為初創企業。初創企業不一定就得從事技術工作、去拿風險投資或實作某種‘退出’。唯一重要的是增長。與初創企業相關的其他一切都來自于增長。
但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獨特時刻,也就是正面臨分銷的挑戰。首先,每家公司都面臨着 CAC(使用者擷取成本)的逆風。在後 ATT (編者注:蘋果的應用跟蹤透明政策)的世界裡,擷取成本正在上升,而衡量标準正在惡化。與此同時,大型科技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現有的分銷會壓制競争。這張 Microsoft Teams 與 Slack 的對比圖令人震驚:
使用者規模沒法比
鑒于谷歌和微軟一個有 Google Workspace ,一個有 Office 365,這兩款産品各自都有數十億使用者,AI 生産力初創企業怎麼去跟谷歌和微軟掰手腕呢?或者,就本文所讨論的主題而言,初創企業怎麼才能不受 OpenAI 的擺布呢? Jasper 與 Copy.ai 等人工智能文案初創企業是人工智能的首批應用之一。憑借着在 OpenAI 的模型基礎之上進行開發,這兩家初創企業迅速達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規模,但在去年 11 月,OpenAI 推出 ChatGPT 之後,卻一下子打了這兩家一個措手不及。
初創企業将被迫利用傳統優勢來赢得市場佔有率并建立起防禦能力:速度與靈活性;網絡效應;聚焦垂直(比方說,關注法律領域或人力資源領域);以及建立資料護城河。
但考慮到分銷所發生的根本變化,精明的新公司也将會獲得機會。上周我與 Mike Volpi(AI 方面的問題我都會找他咨詢)進行了一次很好的交談,我們讨論了現在這個時候會不會給既有利益者制造創新者的窘境。
我們習慣于上 Airbnb 去尋找住宿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跟 AI 夥伴說一聲“ 5 月 12 日那周給我在馬德裡預訂一個住的地方”就可以搞定預定時會發生什麼呢。我們的 AI 夥伴是沒有品牌忠誠度的;Airbnb 來之不易的知名度(靠着數百萬營銷資金以及十年口口相傳的結果)現在将變得毫無意義。作為使用者,我隻關心找到一個像樣且價格過得去的地方住;至于這是通過 Airbnb、Booking.com 還是新的 AI 驅動的新貴來做到的,我根本不在乎。
Airbnb 在品牌建設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在颠覆自己以及令自己的品牌貶值的事情上,它會很猶豫。這可能會導緻它出現漏洞。
1997 年,已故哈佛大學教授克萊·克裡斯滕森 (Clay Christensen)首先提出了創新者困境 (Innovator's Dilemma),認為成功的企業往往不會革自己的命。他們為什麼要颠覆自我呢?他們的動機是取悅現有客戶,而不是轉向可能在短期内颠覆現狀的新技術。現在大家開始把手指指向谷歌:ChatGPT 對谷歌搜尋構成了自 1998 年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威脅——但谷歌手握極其賺錢的搜尋業務(2022 年其 2800 億美元的收入當中有 1620 億美元來自于搜尋廣告),在要不要惹自己那個會下金蛋的大鵝這件事情上,它當然會十分猶豫。
創新者的困境為初創企業創造了機會,在這個技術時代,它将為 AI 原生的初創企業創造機會。亞馬遜是美國人最喜愛的品牌,但即便是亞馬遜的購物體驗也可能會受到威脅。大多數美國人都會上 Amazon.com,搜尋“紙巾”然後購買相關産品。盡管亞馬遜有一些比較隐蔽的操控使用者行為的手法,但它的使用體驗還是相對順暢的。不過現在使用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助手後,同樣的交易可以在幾秒鐘内完成。 “我要買紙巾,8 條裝的,幫我送上門。”
亞馬遜以搜尋為導向的購物體驗貶低了品牌的重要性。你其實并不在乎自己買的是哪種紙巾,隻要價格便宜而且評價不錯就行。Bounty 在亞馬遜上的重要性不如擺在雜貨店貨架上,因為在雜貨店貨架上,它與視線是平齊的,而且顔色和 logo 更容易辨認。但在亞馬遜上,亞馬遜才是品牌,而不是 Bounty。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做一些類似于企業的事情。人工智能界面是不是讓亞馬遜品牌的重要性掉價了?或許是。當然,數以百萬計的客戶仍會上 Amazon.com,并且颠覆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但是,一個不怕為了客戶的便利而犧牲掉一些品牌價值的 AI 新貴可能會盡量搶占市場佔有率。如果現在擁有超過 1 億使用者的 ChatGPT 加入一個 Walmart.com 插件會怎樣?突然之間,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可能會轉向從沃爾瑪而不是亞馬遜購買紙巾。
這說明了合作夥伴關系的重要性;我确信亞馬遜正在幕後探索與 ChatGPT 達成交易。顯然,Instacart 的 ChatGPT 插件對于確定上例那個“給我訂購食材”會将使用者引導至 Instacart 的網站非常重要。請注意,Brockman 并沒有要求 ChatGPT 就得用 Instacart;他隻是說,“現在給我列一張購物清單。”如果 Amazon Fresh 成為其首選合作夥伴又會怎樣?
客戶發現産品與服務的過程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反過來又要求每一家公司都要重新考慮如何将這些産品和服務呈現在客戶面前。舊的劇本,比如付費營銷、品牌知名度等仍然适用,但如果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是我們與企業互動的界面,那麼那些可能就不那麼重要了。有了 ChatGPT,OpenAI 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一家消費類公司。插件能不能流行起來,開始抽象出其他服務呢?我們拭目以待。
另一個重點:在 TED 演講的示例中,Instacart 的界面仍然是使用 ChatGPT 插件的消費者體驗的一部分。這對 Instacart 來說是個好消息。但 Instacart 未必需要成為體驗的一部分。這一步很容易就可以在 ChatGPT 界面或任何嶄露頭角的 AI 助手的界面裡面進行,它可以完全抽象掉提供服務的第三方。如果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我不會感到驚訝。
消費者往往更喜歡友善快捷的東西。人工智能界面有望在這兩個方面改善使用者體驗。我預計今後忠于品牌的消費者會比企業認為的少。我還預計,需要信任的品牌會更難被颠覆。比方說,Airbnb 讓人可以放心住在陌生人家裡;知道你的 AI 聊天機器人是通過信譽良好的服務完成預訂的這一點會非常重要。更加商品化的服務——比方說,你的紙巾的來源——可能更容易被颠覆。
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關鍵是:人工智能是與企業互動的一種全新範式。我們通路網站或打開 app 可能不再像過去那麼頻繁。而那些一度一直是我們通路 web 的端口……永遠的端口。或者至少自現代數字時代誕生以來如此。
我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技術界面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了。在這場界面革命裡,所有人都變得很脆弱,新的行為會出現,巨大的價值突然之間就變得唾手可得。
最後思考
但光是有大量使用者未必就夠了。有一件趣事值得關注,那就是 Snapchat 使用者對 Snap 新推出的“My AI”伴侶的反應。上周,Snap 面向自己的 7.5 億月活使用者全面推出了“My AI”(之前僅限于付費使用者)。這款産品是 Snap Partner Summit 的重頭戲,Snap 顯然十分看重:My AI 會出現在每個 Snap 使用者首頁的頂部,對每個使用者的預設選項都是自動選擇加入。
但進展并沒有那麼順利。
Evan Spiegel 在上周的 Snap Partner Summit 上展示了 My AI
過去一周,Snapchat 在廣告應用商店上拿到的平均評價為 1.67 顆星,其中 75% 的評價為一星。作為參考,第一季度這個數的平均值為 3.05,一星評價隻有 35%。使用者顯然希望 Snap 知道他們憤怒的根源:每日評論的數量自上周以來增長了 5 倍,而“AI”是評論當中排名靠前的關鍵詞。
事實證明,使用者不喜歡 My AI 在未經他們同意的情況下就被強加給他們。許多人還驚訝地發現 My AI 知道自己的位置,盡管他們并沒有向 Snap 分享自己的位置。正如 TechCrunch 所觀察到的那樣,“從某種程度來說,AI 機器人正在展示社交媒體公司在背景對個人資料的收集程度如何,并直接把這種做法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這會繼續成為一個熱點問題:華盛頓郵報推出了一個叫做“Inside the Black Box”的項目,你可以輸入任何網際網路域名來回答這個問題:“你的網站有沒有在訓練人工智能?”
在我們發現企業以及與企業的互動方式上,未來幾年将會出現劇變。五年後你還會通路 Amazon.com 嗎?你還會打開 Uber app 叫車嗎?還是說你會對着一個聊天機器人說,“搭我去機場,價格不要高于 30 美元”,然後将服務提供商從方程式裡面去掉?如果是後一種情況,品牌還能在哪些方面保持重要性,客戶擷取又該怎麼做?
觀察消費者将如何繼續接受或拒絕 AI 會很有趣,尤其是随着插件的不斷推出,以及在類似 Langchain 這樣的故事支援下,會冒出越來越多的應用與合作夥伴。部分消費者甚至已經前衛到把 AI 當成自己最好的朋友、情人或治療師。但光是提議讓人工智能出現在社交網絡的顯著位置就讓某些人感到憤怒不已。
我們正目睹着消費者行為的不斷演變;十年來,我們還沒有看到技術應用層發生如此大的變遷。巨大的變遷會造就出巨大的機會。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