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在戰争中,大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兩軍交戰的戰場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場戰争真正決勝的地方,往往在戰場之外。用孫子的話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這些可以不戰而破敵的辦法中,“斷敵糧道,餓敵待殲”一直備受軍事家的重視。
在古代戰争中,斷敵糧道是最陰險的計謀。但是要在戰場上成功做到這一點,可絕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影視劇中的行軍畫面 圖檔來源:“國家人文曆史”微信公衆号,下同。
古代因缺糧而失敗的最著名戰例,是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當時趙軍主力40萬人被秦軍團團圍困46天,《史記》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複之,不能出。”也就是說,趙軍斷糧46天,餓到了自相殘殺的地步。最後進攻時,趙軍反複攻打秦軍陣地卻無法突破,最後饑寒交迫的趙軍被秦軍盡數殲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既然如此,軍隊出征前應準備足夠的糧草。糧食的儲存、運輸、配置設定、烹饪都是重要的軍事課題。
首先,我們要對古代的生産和運輸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古代糧食運輸效率之低、消耗之嚴重,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宋軍的後勤條件十分艱苦,運輸糧食的方式十分原始,主要依靠的還是民夫人力背負。
按照他的推算,宋軍出征時,一個士兵身上可以帶5天的幹糧,一個随軍民夫則背負6鬥米。以一個民夫支援一個士兵來計算,一批民夫可以支援一支同等人數的軍隊進行18天的軍事行動。如果計算回程,這支軍隊隻有9天的前進時間。如果有兩個民夫支援一個士兵,則可以支援軍隊26天的來回行動。而三個民夫支援一個士兵,就已經到宋代軍隊的組織極限,可以支援軍隊31天的來回行動。
也就是說,如果朝廷要出動10萬大軍,基本需要有30萬民夫支援大軍的後勤行動。以正常行軍速度——即一支步兵為主的部隊——每日行軍40公裡計算,這支大軍的行動極限是640公裡。除非沿途有其他支援,否則很難突破這個距離。
除了糧食運輸,糧食損耗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按照《舊唐書》記載,在著名的李靖征突厥之戰中,支援他們的後勤隊伍從山東運糧到河套地區,單程需要近2個月的時間,途中糧食損耗率高達90%,損耗最大的部分是民夫自己的夥食,畢竟民夫吃不飽,就無法背負沉重的糧食前行。另外,途中降雨導緻的腐爛、路途中被麻雀老鼠吃掉等,都會造成糧食在運輸途中的大量損耗。
古代的生産力有限,土地上出産的糧食總量也很有限。據統計,太湖流域的糧食産出情況為,唐朝時畝産138公斤,宋朝時畝産225公斤,明朝時畝産333公斤,清朝時畝産470公斤。原本糧食就十分有限,若趕上天災人禍又要大量減産,可以積攢的糧食實在不多。是以,古代的一次大規模出征,差不多要消耗全國一半的存糧。
“困糧于敵”其實很難
在古代農業社會,往往是秋收後才開始打仗,因為此時糧食已經收割完畢,可以征召農民入伍。但有一個悖論,秋收完了去打人家,人家也秋收完了,是以,被入侵的一方立刻堅壁清野是很常見的事情。因為操作很簡單,運走一切可以運走的糧食,運不走的就燒掉。1812年,拿破侖攻打沙俄時,就是吃了這個虧。
很多人以為拿破侖遠征沙俄忽略了後勤問題,實際上恰恰相反,拿破侖在出征之前特别重視後勤。拿破侖和參謀們徹夜計算征讨沙俄需要的物資數量。按照精密的計算,法國統帥部門給出的數字是,法軍至少需要帶上60天的物資才能到達莫斯科。可實際上,由于俄軍一路抵抗以及堅壁清野行動,法軍足足走了82天才抵達莫斯科。
更糟糕的是,沿途法軍并沒有獲得太多糧食,雖然此時已經是沙俄的豐收季節,但糧食不是被燒掉,就是被運走了。最後,在糧食不足和天氣惡劣的雙重打擊下,拿破侖的60萬大軍一路上折損巨大。
在抵達莫斯科前的博羅季諾戰役中,拿破侖隻有17萬人可以調遣,這一戰讓法軍又損失了不少兵力。等他們到了已變成空城的莫斯科,雖然在城内及附近鄉下找到一些糧食,但拿破侖的大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法軍在撤途中又遭遇嚴寒,大量裝載食物的馬車被遺棄在暴風雪中。饑餓讓法軍士氣低落,加上俄軍的不停追擊,法軍一路損兵折将,60萬大軍回到巴黎的不足3萬。
軍事家和史學家一緻認為,拿破侖發動對沙俄的戰争是一次超越了時代的超級遠征。因為,在火車和内燃機發明之前,軍隊的移動速度和後勤能力,跟古羅馬或中國漢代的并無本質差別。
斷敵糧道,經常失敗
既然後勤補給如此重要,又如此艱難,那麼,切斷敵方的糧道不是最佳戰法嗎?
實際上,斷敵糧道也很困難。
在行軍作戰時,分兵保衛後勤隊伍的人數大約占總兵力的1/3。計算一下可以知道,一支10萬人的部隊,大約有3萬人被劃出來保護自己的糧食和其他辎重。而且古代行軍打仗時,糧食辎重一般被安排在隊伍的中間靠後位置,這裡既友善各部隊在紮營時直接取用物資,也使糧食辎重處在相對安全的位置。
△喂養軍馬 趙孟頫《飲馬圖》
當然,也有成功突襲對方後勤部隊的例子。官渡之戰,就是古代戰争中經典的突襲糧草、扭轉戰局的案例。曹操與袁紹展開戰略決戰。起初,戰事對曹操不利,袁紹的部隊人多勢衆、武器精良、訓練有素。初戰,曹操失利,退守官渡地區,雙方僵持許久。關鍵時刻,曹操派兵突襲袁紹囤積糧食的重鎮烏巢,一舉燒毀糧食。得知軍糧被毀,袁軍立刻軍心大亂,曹操趁勢猛攻。最後,袁紹僅帶着800騎兵逃出生天。
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打仗打的就是國力。攻守雙方的博弈持續了幾千年,無論看上去多麼強大的軍隊,如果吃不上飯,距離失敗也不過是一步之遙。
摘自 | 《上司文萃》2023年4月下,原标題為《後勤之戰》
稿件來源 | “國家人文曆史”微信公衆号
本文作者 | 程實
責任編輯 | 張風
微信編輯 | 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