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未來的刑法學:理論發展與方法創新”國際學術研讨會上,與會專家學者達成共識
近日,由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玉環市委市政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市東衛律師事務所、北京周泰律師事務所協辦的“面向未來的刑法學:理論發展與方法創新”國際學術研讨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内外部分高校、科研機構、實務部門的專家學者向高銘暄教授緻以崇高的敬意,并圍繞“近現代刑法學發展的曆史邏輯和方法創新”“資訊網絡時代的犯罪化及刑法變革”“數字經濟時代的組織體犯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刑罰理念的革新”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讨。
2023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5周年,也是大陸刑法學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又逢“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教授執教七十周年和九十五華誕。學習并傳承以高銘暄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刑法學家的法治精神和崇高品德,是大陸刑法學研究繼往開來的重要内容,也是建構中國刑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前提。在研讨會開幕式上,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姜偉回顧了高銘暄教授出版的《刑法學》《刑法學原理》等專著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深遠影響,并用“守正創新”概括高銘暄教授對中國刑法科學體系的貢獻,即積極建構中國自主的刑法學知識體系,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守社會主義制度之正,創中國特色刑法理論體系之新。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進階人民法院院長賈宇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秉承高銘暄教授等前輩們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嚴謹的治學理念、高尚的學術品格,加快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學理論體系。全面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深度融合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在實踐中認識、檢驗和發展中國刑法學理論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黃文藝表示,要從大陸犯罪治理的實踐出發,堅持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對大陸刑事法治的實踐經驗、實踐智慧、實踐理論進行總結,加快建構中國刑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完善中國特色刑法學學科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中國犯罪治理和刑事法治提供知識基礎和理論支撐。高銘暄教授雖未能親臨現場,但也通過親屬表達了自己的期望。他表示,刑法學研究是大家共同的事業,推動大陸刑事法治現代化是所有人共同的願望,研究者們應當齊心協力,為中國刑事法治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近現代刑法學發展的曆史邏輯和方法創新
對近現代刑法學發展的曆史邏輯予以概括、分析,旨在探知其傳承與發展中的基本規律,進而指導當下刑法學創新發展。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興良基于目前大陸刑事法治建設和刑法學研究的現狀,提出應深入研究刑法的思維方法和解釋方法、網絡犯罪的類型和構成要件、輕微犯罪的分類和懲治、機關犯罪的規制途徑等十個課題,作為未來刑法學研究的着力點。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智輝将近現代刑法學的發展邏輯概括為“理性”,并強調刑法學研究應更多關注中國的刑事司法實踐,關注中國的刑事立法,關注刑法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和刑法參與社會治理的現實需要。南韓比較刑事法學會會長、北韓大學教授金鐘九從比較法視野出發,指出傳統刑法理論在應對網際網路和數字時代所産生的新法律問題時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改進刑法學理論基礎。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Michael Pawlik以故意和過失的區分為例,認為刑法解釋論上的文義解釋、曆史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等正常解釋方法,有些情況下會讓司法實踐陷入機械狀态,可通過一般道德上的公正觀念予以解決。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姚建龍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重新認識和評價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迎來新的契機,研究者應發展具有整體特色的、與司法實踐緊密聯系的、具有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
資訊網絡時代的犯罪化及刑法變革
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資訊網絡社會整體呈現去中心化、鍊條化和扁平化特征,犯罪也借助資訊網絡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中國網絡刑法的特色展現在網絡犯罪的彌散化、刑事政策的預防性、罪名設定的獨特性和理論研究的前瞻性。”基于此,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江溯主張網絡刑法的發展要注重一體化思維,并注重網絡刑法研究的國際化。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彭文華重點論述了犯罪治理現代化視野下網絡犯罪的罪刑體系化問題。他認為,随着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大陸犯罪圈不斷擴張,而基于網絡犯罪的蓬勃發展現狀及其治理需要,改革和完善刑法中的網絡犯罪及其刑罰體系勢在必行。加密貨币是數字經濟的産物,有助于數字經濟的發展,但也為洗錢等犯罪的預防與懲治帶來新的挑戰。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賴早興具體分析了刑事案件中加密資産屬性争議及解決路徑。他主張将比特币、以太币定義為資産資料,其核心是資産而非資料,将之定性為财産有利于侵犯财産罪中涉及加密資産案件的處理和洗錢罪案件的處理。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文峰認為,資訊網絡時代刑事案件管轄的變革、資訊網絡犯罪的鍊條化以及非接觸式網絡運作,給傳統刑法理論帶來新的挑戰。科學确立管轄連接配接點,合了解決管轄權争議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資訊網絡時代,各種社會風險逐漸增多,刑事立法呈現活性化特征,刑法預防功能凸顯,但這并不意味着背離刑法謙抑性原則。”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錢葉六在點評中表示。
數字經濟時代的組織體犯罪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改變了社會交往方式,也導緻犯罪結構和犯罪行為的轉型。具體而言,犯罪呈現侵權主體的平台化、危害行為的複雜性、社會危害的難以估量性等特征,給傳統刑事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魏東強調,數字經濟時代要加強數字技術安全和社會化流通領域的保護,突出數字産業發展的刑法保護,兼顧數字國際秩序的刑法研究和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和平發展的數字行為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文華從數字守門人的概念切入,結合大陸個人資訊保護法提出的數字守門人個人資訊保護的特殊義務,建議明确守門人個人資訊使用權限,拓展守門人個人資訊保護的出罪路徑。目前,檢察機關主導的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是加強數字守門人監管責任刑事激勵的重要手段。對于檢察機關主導的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陳磊論述了其延伸至審判環節的思考,展望了企業合規在審判階段适用的條件、合規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合規的費用承擔、檢法銜接等焦點問題。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王海橋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犯罪存在違法經營活動高發,金融犯罪侵害性和非法獲利性顯著增強,嚴重危及社會秩序和國家金融安全等特征,刑法應适度介入,避免混淆刑事犯罪與經濟糾紛的界限。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耿佳甯梳理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圍繞機關犯罪能力、适格犯罪主體的學術争鳴,并提出機關固有刑事責任應當存在先後順序:首先是以犯罪支配為根基的新行為責任,其次是以犯罪參與為基礎的監督責任,最後是以社會團結為基礎的合規責任。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李翔在評議中表示,機關犯罪的種類在未來的修法中應予以充實,以展現多元化和豐富化,同時要增設預防性、義務性罪名,促進企業合規建設。
新型科技帶來的犯罪與應對
随着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區塊鍊、大資料、雲計算等新型科技在改善社會生活的同時,人工智能犯罪、區塊鍊犯罪等新型科技犯罪相繼出現。與會專家學者一緻認為,新型科技犯罪的應對首先需要深入研究這類犯罪的技術特點。近年來,人工智能的法律問題沖擊着以人為核心的法律制度體系,也給刑法學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題。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秀梅厘清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基礎概念,進而闡釋了人工智能作為刑事法研究的新對象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的刑法規制路徑。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偉提出,從刑法視域出發,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不斷進化的類人屬性”“相對獨立的行為”等特性,可能産生内源性和外源性刑事風險。刑法學者應秉持“适應性刑法觀”,避免貿然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誘發之刑事風險進行立法,應重點對傳統刑法理論進行調整革新。山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張愛豔認為,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設非法植入基因編輯、克隆胚胎罪,是大陸在刑法上對于基因技術被濫用的風險的積極回應。她主張應采納積極刑法觀,并就促進刑法與生物安全法的銜接提出具體應對路徑。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王熠珏從數字貨币的現實背景與利用數字貨币洗錢的嚴峻形勢出發,闡述了目前大陸懲治數字貨币洗錢的路徑差異,基于此,應重塑數字貨币反洗錢的判斷規則,包括對前置法和刑法之間的适用關系等。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刑罰理念的革新
近年來,尤其是自刑法修正案(八)以來,大陸刑法立法趨于活躍、犯罪門檻逐漸降低、輕罪數量增多。刑法從僅消極服務于法益保護和自由保障目的轉向積極主動地介入社會治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刑罰理念如何革新?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韓轶指出,在目前社會發展特點與快速進行的代際轉型對傳統刑事法律體系産生影響與沖擊的背景下,應當對刑法懲罰性規範與預防性規範在犯罪預防中的地位、功能、價值和作用進行重新思考,并實作大陸犯罪預防理論體系的整合和完善。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王志遠認為,刑法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并且是治理社會的最後一道屏障,應當重視多元社會治理手段的靈活運用,保證源頭治理與綜合治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孫運梁對“微罪”作了概念澄清,并提出應反思對于微罪事實上準用重罪的附随後果的合理性,進而建議建立差異化的前科消滅制度和規範化的微罪附随後果制度,科學地與輕罪、重罪相差別,真正實作“嚴而不厲”的刑法現代化結構調整。甯波大學法學院教授趙微提出,探索犯罪附随後果消滅制度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較為關注的話題,刑事治理現代化追求人權、民主、平等、自由等樸素價值,因而刑罰目的應當是預防主義和報應主義的兼顧。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本次會議就目前和未來面臨的重要刑法學問題進行深入研讨,學術導向鮮明、問題意識突出,對于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促進大陸本土刑法學學術繁榮,建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刑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王淵 趙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