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蘋果首款頭顯産品 Vision Pro 商業機會分析

蘋果Vision Pro的釋出,引起全球關注。本篇文章作者探讨了Vision Pro的商業機會,以三個方面出發,包括起量的可能性、相關硬體廠商的入場時間以及相關配套産品的機會點,對此分别展開分析,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蘋果首款頭顯産品 Vision Pro 商業機會分析

2023年6月6日,蘋果在其每年一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釋出了蘋果首款頭顯産品——Apple Vision Pro,引得全球消費科技從業者矚目與期待。

這會是蘋果新的“ iPhone時刻 ”嗎?

蘋果公司在過往推出過多款令業界和使用者驚豔的産品,如iPod、Mac Air、iPhone、iPad。

以上産品不僅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娛樂方式與生産力工具,更為消費科技産業上的從業者們創造了巨大的商業機會。通過圍繞蘋果産品使用者,開發配套産品,賺取巨大的利潤。

本文旨在探讨 Apple VisionPro 潛在的商業機會,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做分析和闡述:

  1. Apple Vision Pro頭顯産品會起量嗎?
  2. 相關硬體廠商什麼時候可以入場?
  3. Vision Pro 相關配套産品的機會點在哪裡?

一、Apple VisionPro 産品會起量嗎?

起量 ,Vision Pro賣出多少算起量?比較對象不同,标準也不一樣。

根據 IDC 釋出的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消費級 VR/AR 頭戴裝置的出貨量達880萬台。

如蘋果這般面向全球市場銷售的産品來說,一年沒有上千萬台的銷量,或許都算是失敗産品。可對于果鍊上的配件企業來說,一年能有10萬量級的産品售出,都算是小爆品。

本文不用具體的數字做量級的劃分,而采用傑弗裡·摩爾的「技術采納生命周期定律」進行衡量。

蘋果首款頭顯産品 Vision Pro 商業機會分析

起量的标準,指跨域創新者和早期使用者的鴻溝,進入到早期大衆市場。

無論是蘋果今天釋出的 Vision Pro,還是2017年大火的VR,目前的市場狀況一直處于創新者與早期使用者的階段,未能突破到早期大衆的市場裡。那些早期的購買者,如科技嘗鮮人群,買回去也早已放在角落吃灰。

基于這個标準,先說結論:起量(進入早期大衆)取決兩點必要條件:

  1. MR頭顯産品内容供應與使用者需求場景的比對。
  2. 産品的整體體驗,要優于現有可替代産品的體驗成本。

二、想做相關生意的硬體廠商,什麼時候可以入場?

WWDC如其名,是為全球蘋果開發者舉行的大會,換句話說,是面向内容創新者與早期使用者舉辦的釋出會。

Vision Pro在此釋出,代表初代産品完成,需要更多的開發者參與進來,開發出令使用者驚豔的内容産品,一起探索未來的發展道路,優化使用者體驗。

根據蘋果過往的新産品市場政策,首年推出的産品,面向的是專業開發者和嘗鮮者,受制于成本限制,售價通常高昂。

今天3499美元的售價,顯然不是大衆消費群體所能承受的。

在次年,當開發者将内容生态搭建起來,讓各大供應商将原料與生産成本降下來,才會推出一款消費級産品,降低價格,進入到大衆市場。

從今天釋出,到明年Vision Pro更新的時間階段,必須完成的事情有,使用者場景需求的調研與分析,該需求市場前景的分析與判斷,産品的定義與産品驗證。

以上,是入場搶跑的第一個紅利期。

第二個紅利期,即真正起量進入早期大衆的時期。

第一個紅利期怎麼驗證需求,第二個紅利期怎麼抓住?

需要從Vision Pro本身分析。

三、VisionPro的相關産品機會點在哪裡?

Vision Pro,是一款娛樂與生産力兼具的産品。正如上文所說,決定起量與否有兩個必備條件:

  1. Vision Pro的内容供應與使用者需求場景的比對。
  2. 産品的整體體驗,要優于現有可替代産品的體驗成本。

下面将從對技術與内容、産品形态、場景需求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

1. 技術與内容

在硬體技術層,有一個值得周邊配件從業者關注的相關産品機會點:内容供應層。有一個産品機會點可以抓,一個重要的市場時間點可以依據。

技術不成熟,生産成本高,産品良品率低,産品售價被推高,使用者體驗差。

種子使用者如内容開發者、科技嘗鮮派會買單,但這會阻礙早期使用者和決定起量關鍵的早期大衆群體購買。

為什麼之前國内的硬體廠商如小米,OPPO等,隻釋出過相關的概念産品,而沒有真正大規模量産?重要的原因在于,MicroLED和專屬的晶片等物料成本太高。

而在技術層面,無論是iPhone,還是今天釋出的VisionPro,蘋果從來不是硬體廠商中的技術嘗鮮者,是先集大成再圍繞使用者體驗進行優化的領航人。

Vision Pro所使用的空間音頻技術,在三年前的在2020年的WWDC就已釋出。相信這兩年體驗過AirPods Pro系列耳機的使用者,對這一技術所展現的音質效果印象深刻。

有什麼是蘋果想優化,卻無能為力的體驗?

答案是電池。

蘋果首款頭顯産品 Vision Pro 商業機會分析

Vision Pro采用兩種電量補充方式,一是電源線直接供電,二是外挂電池供電。從釋出會得到的資訊顯示,外挂電池最長使用時間是2小時。

這是一個極其耐人尋味的時間,是最大耗電軟體所運作的時間,還是最小耗電軟體的使用時間?

從蘋果以往的時間來看,想必是後者。

真實使用場景,如看一場120分鐘的電影,很大的可能是無法看到結束。

為 Vision Pro所專門搭配的外挂電池想必會成為周邊産品機會點。

在今年4月,有消費電子從業相關的客戶朋友向我咨詢:看着美亞上Quest的充電配件賣的還不錯,又擔心市場太小,投入不見得能收回成本。

蘋果的頭戴周邊可以做嗎?

我的回答是:看是否有殺手級的内容産品出現。

是什麼樣的内容體驗,才需要更大更持久的電量?

内容産品,有着多種不同的場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順應人性的遊戲内容,和在中國因相關法律法規無法顯示的生理衛生内容。

最近的一段時期,Quest、Pico、索尼VR,重磅推出都是遊戲内容。

能發揮虛拟現實技術最佳優勢,帶來長時間沉浸體驗的場景,隻有遊戲内容可以做到,這是業界的共識。

2017年,當任天堂推出Siwtch的時候,老玩家一邊嘲諷着Switch落後于時代的螢幕分辨率,可以跑馬的螢幕黑邊,一邊奔着《塞爾達·曠野之息》揮舞着鈔票買買買。

多少從來沒接觸過任天堂遊戲機的消費者也為了玩《塞爾達·曠野之息》而第一次購買。

蘋果首款頭顯産品 Vision Pro 商業機會分析

在Vision Pro的示範中,已經出現了遊戲相關的搖桿配件,目前暫時無法知曉現有的搖桿是否可以直接通用。

遊戲群體的強大的消費意願,支付能力,有别于用于工具型顧客,會給開發者帶來豐厚的利潤,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加入。這一點,在iPhone時期就已得到證明。

上文所說,遊戲内容之是以被各大廠商重點推出,其底層的邏輯在于這是順應人性的剛需。這一需求高頻,長時間,恰好可以發揮Vision Pro的技術優勢。

殺手級的内容是否出現,是判斷VisionPro能否進入第二個紅利期 — 早期大衆市場的重要依據。

2. 産品形态

先抛結論,再做探讨。

從釋出會上得到的産品形态資訊,Vision Pro的織物頭帶如Apple Watch的表帶一般,會是一個商業機會點,DIY的定制化配件,在未來起量時,對于小商家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生意機會。

蘋果首款頭顯産品 Vision Pro 商業機會分析

非常重要而令人謹慎的一點是,釋出會從頭到尾,沒有公布 Vision Pro的機身重量。

一個猜測是:目前的重量并不盡如人意,無法帶來令人愉悅的使用體驗。

盡管Vision Pro是面向開發者的産品。要知道:重量直接決定了Vision Pro使用者體驗的好壞與否,當下的使用者,頸椎的病症可是常态。

從釋出會所展示出的資訊看來,Vision Pro在未來想取代的是諸如以顯示為主的娛樂與工作裝置,比如投影儀,筆記本電腦等。

應了以前iPad Pro的一句廣告詞:“你的下一部電腦,何必是電腦。”。

也許在不久的将來,你的下一部電腦,将戴在頭上。

可令人疑惑的也正是此處。

iPhone颠覆了傳統手機,邁入智能時代,iPod颠覆了笨重的錄音帶機,iPad是手機與電腦之間的有力補充,Apple Watch是手表領域的另一個科技選擇。

産品形态上,蘋果以往推出的産品科技,其形态依然有着過往的産品的影子。

另一個案例是——當下大火的新能源汽車。如它的名稱透露出的,其底層是動力能源的不同,自動駕駛,智能控制都是附加其上的技術,産品形态并沒有颠覆式的改變。

Vision Pro會颠覆什麼的現有産品?有人說是手機,有人說電腦,但至少,從形态而言,沒有一個可參照的對象。

要知道:在過往的歲月裡,人類戴在頭上的隻有帽子、眼鏡和口罩。

一眼望去,Vision Pro的前方,都是行業先烈,而非占據市場佔有率的先驅。

這也是需要從場景需求出發進行探讨的話題。

3. 場景需求

釋出會上已經點明未來的三大場景方向——協作、工作、娛樂。Vision Pro所有的示範場景,也都是基于現有的應用進行示範。

擴充使用者的邊界,給予使用者一種新的互動方式,而不是強行去創造一種新的需求,這是在確定未來的開發方向,朝着早期大衆與主流大衆的生活和工作的日常去進化。

蘋果首款頭顯産品 Vision Pro 商業機會分析

做個想象。在未來,結合AIGC技術,假如我要對房間内的布置進行調整,購買新的物品。

我隻需要拿起Vision Pro,将房間内已有的事物去除,在網絡上搜尋喜歡的風格,風格對應的物品會直接顯示,通過AIGC自動比價下單。

這一切至少需要一周時間的工作,在10分鐘内即可完成。

基于協作、工作、娛樂這三個方向,有什麼樣的硬體生意機會,歡迎大家探讨。

作者:我是清松;公衆号 :可否産品人

本文由 @我是清松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