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求最短路徑:
求最短路徑的算法有許多種,除了排序外,恐怕是OI界中解決同一類問題算法最多的了。最熟悉的無疑是Dijkstra(不能求又負權邊的圖),接着是Bellman-Ford,它們都可以求出由一個源點向其他各點的最短路徑;如果我們想要求出每一對頂點之間的最短路徑的話,還可以用Floyd-Warshall。
關于松弛:
松弛操作的原理是著名的定理:“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在資訊學中我們叫它三角不等式。所謂對i,j進行松弛,就是判定是否d[j]>d[i]+w[i,j],如果該式成立則将d[j]減小到d[i]+w[i,j],否則不動。
SPFA簡介:
求單源最短路的SPFA算法的全稱是: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該算法是西南交通大學段凡丁于1994年發表的(一看到這點就覺得西南交大碉堡了)。它可以在O(kE)的時間複雜度内求出源點到其他所有點的最短路徑,其中k為所有頂點進隊的平均次數,可以證明k一般小于等于2,可以處理負邊,但無法處理帶負環的圖(負環和負邊不是一個概念)。SPFA的實作甚至比Dijkstra或者Bellman_Ford還要簡單。
SPFA算法過程:
我們記源點為S,由源點到達點i的“目前最短路徑”為D[i],開始時将所有D[i]初始化為無窮大,D[S]則初始化為0。算法所要做的,就是在運作過程中,不斷嘗試減小D[]數組的元素,最終将其中每一個元素減小到實際的最短路徑。
過程中,我們要維護一個隊列,開始時将源點置于隊首,然後反複進行這樣的操作,直到隊列為空:
(1)從隊首取出一個結點u,掃描所有由u結點可以一步到達的結點,具體的掃描過程,随存儲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2)一旦發現有這樣一個結點,記為v,滿足D[v] > D[u] + w(u, v),則将D[v]的值減小,減小到和D[u] + w(u, v)相等。其中,w(u, v)為圖中的邊u-v的長度,由于u-v必相鄰,是以這個長度一定已知(不然我們得到的也不叫一個完整的圖);這種操作叫做松弛。
(3)上一步中,我們認為我們“改進了”結點v的最短路徑,結點v的目前路徑長度D[v]相比于以前減小了一些,于是,與v相連的一些結點的路徑長度可能會相應地減小。注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将v加入到隊列中等待處理,以保證這些結點的路徑值在算法結束時被降至最優。
判斷有無負環:
如果某個點進入隊列的次數超過N次則存在負環(SPFA無法處理帶負環的圖)
SPFA算法過程圖解:
如下圖求從源點a到其他點的最短路徑:
1、首先建立起始點a到其餘各點的最短路徑表格,将源點元素(a)入隊列:
2、源點元素(a)出隊,對以a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b,c,d三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注意這裡b,c,d都使d[]數組的值變小了,且不在queue隊列中,所有入隊。
3、隊首元素b點出隊,對以b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e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4、隊首元素c點出隊,對以c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e,f兩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注意此時e在隊列中,是以e不用再次入隊列形成 d e f e這種隊列形式,如這樣會增加備援運算。
5、隊首元素d點出隊,對以d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g這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6、隊首元素e點出隊,對以e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g這個點),因為d[e]+map[e][g](e到g點的距離)>d[g],故g不進隊列,再說g本來就在隊列裡面了-,-此時隊列的狀态:
7、隊首元素f點出隊,對以f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d,e,g三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d點使路徑表d[d]的值變大了,不如隊列; e,f的最短路徑估值變小了,e在隊列中存在,f不存在。是以e不用入隊了,f要入隊。
8、隊首元素g點出隊,對以g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b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9、隊首元素e點出隊,對以e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g這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d[e]+map[e][g]>d[g],故g不入隊列
10、隊首元素b點出隊,對以b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e這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當隊列為空了,即計算出了從源點帶所有點的最短距離, 由上表知:
a到b的最短路徑是17;
關于算法能否結束?
由上面的示範我們知道,當queue為空的時候,我們就得出結果了。那是否存在queue不為空的時候呢,答案是肯定的。
對于不存在負權回路的圖來說,上述算法是一定會結束的。因為算法在反複優化各個最短路徑長度,總有一個時刻會進入“無法再優化”的局面,此時一旦隊列讀空,算法就結束了。然而,如果圖中存在一條權值為負的回路,就糟糕了,算法會在其上反複運作(因為d[]加上一個負數肯定變下了,是以在有負環的情況下,會不斷有數進入隊列),通過“繞圈”來無休止地試圖減小某些相關點的最短路徑值。假如我們不能保證圖中沒有負權回路,一種“結束條件”是必要的。這種結束條件是什麼呢?
思考Bellman-Ford算法,它是如何結束的?顯然,最樸素的Bellman-Ford算法不管循環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一概要循環|V|-1遍才肯結束。憑直覺我們可以感到,SPFA算法“更聰明一些”,就是說我們可以猜測,假如在SPFA中,一個點進入隊列——或者說一個點被處理——超過了|V|次,那麼就可以斷定圖中存在負權回路了。
【轉載】https://blog.csdn.net/xiao_x_miss/article/details/9721509
關于求最短路徑:
求最短路徑的算法有許多種,除了排序外,恐怕是OI界中解決同一類問題算法最多的了。最熟悉的無疑是Dijkstra(不能求又負權邊的圖),接着是Bellman-Ford,它們都可以求出由一個源點向其他各點的最短路徑;如果我們想要求出每一對頂點之間的最短路徑的話,還可以用Floyd-Warshall。
關于松弛:
松弛操作的原理是著名的定理:“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在資訊學中我們叫它三角不等式。所謂對i,j進行松弛,就是判定是否d[j]>d[i]+w[i,j],如果該式成立則将d[j]減小到d[i]+w[i,j],否則不動。
SPFA簡介:
求單源最短路的SPFA算法的全稱是: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該算法是西南交通大學段凡丁于1994年發表的(一看到這點就覺得西南交大碉堡了)。它可以在O(kE)的時間複雜度内求出源點到其他所有點的最短路徑,其中k為所有頂點進隊的平均次數,可以證明k一般小于等于2,可以處理負邊,但無法處理帶負環的圖(負環和負邊不是一個概念)。SPFA的實作甚至比Dijkstra或者Bellman_Ford還要簡單。
SPFA算法過程:
我們記源點為S,由源點到達點i的“目前最短路徑”為D[i],開始時将所有D[i]初始化為無窮大,D[S]則初始化為0。算法所要做的,就是在運作過程中,不斷嘗試減小D[]數組的元素,最終将其中每一個元素減小到實際的最短路徑。
過程中,我們要維護一個隊列,開始時将源點置于隊首,然後反複進行這樣的操作,直到隊列為空:
(1)從隊首取出一個結點u,掃描所有由u結點可以一步到達的結點,具體的掃描過程,随存儲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2)一旦發現有這樣一個結點,記為v,滿足D[v] > D[u] + w(u, v),則将D[v]的值減小,減小到和D[u] + w(u, v)相等。其中,w(u, v)為圖中的邊u-v的長度,由于u-v必相鄰,是以這個長度一定已知(不然我們得到的也不叫一個完整的圖);這種操作叫做松弛。
(3)上一步中,我們認為我們“改進了”結點v的最短路徑,結點v的目前路徑長度D[v]相比于以前減小了一些,于是,與v相連的一些結點的路徑長度可能會相應地減小。注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将v加入到隊列中等待處理,以保證這些結點的路徑值在算法結束時被降至最優。
判斷有無負環:
如果某個點進入隊列的次數超過N次則存在負環(SPFA無法處理帶負環的圖)
SPFA算法過程圖解:
如下圖求從源點a到其他點的最短路徑:
1、首先建立起始點a到其餘各點的最短路徑表格,将源點元素(a)入隊列:
2、源點元素(a)出隊,對以a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b,c,d三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注意這裡b,c,d都使d[]數組的值變小了,且不在queue隊列中,所有入隊。
3、隊首元素b點出隊,對以b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e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4、隊首元素c點出隊,對以c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e,f兩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注意此時e在隊列中,是以e不用再次入隊列形成 d e f e這種隊列形式,如這樣會增加備援運算。
5、隊首元素d點出隊,對以d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g這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6、隊首元素e點出隊,對以e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g這個點),因為d[e]+map[e][g](e到g點的距離)>d[g],故g不進隊列,再說g本來就在隊列裡面了-,-此時隊列的狀态:
7、隊首元素f點出隊,對以f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有d,e,g三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d點使路徑表d[d]的值變大了,不如隊列; e,f的最短路徑估值變小了,e在隊列中存在,f不存在。是以e不用入隊了,f要入隊。
8、隊首元素g點出隊,對以g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b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9、隊首元素e點出隊,對以e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g這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d[e]+map[e][g]>d[g],故g不入隊列
10、隊首元素b點出隊,對以b為起始點的所有邊的終點依次進行松弛操作(此處隻有e這個點),此時路徑表格狀态為:
當隊列為空了,即計算出了從源點帶所有點的最短距離, 由上表知:
a到b的最短路徑是17;
關于算法能否結束?
由上面的示範我們知道,當queue為空的時候,我們就得出結果了。那是否存在queue不為空的時候呢,答案是肯定的。
對于不存在負權回路的圖來說,上述算法是一定會結束的。因為算法在反複優化各個最短路徑長度,總有一個時刻會進入“無法再優化”的局面,此時一旦隊列讀空,算法就結束了。然而,如果圖中存在一條權值為負的回路,就糟糕了,算法會在其上反複運作(因為d[]加上一個負數肯定變下了,是以在有負環的情況下,會不斷有數進入隊列),通過“繞圈”來無休止地試圖減小某些相關點的最短路徑值。假如我們不能保證圖中沒有負權回路,一種“結束條件”是必要的。這種結束條件是什麼呢?
思考Bellman-Ford算法,它是如何結束的?顯然,最樸素的Bellman-Ford算法不管循環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一概要循環|V|-1遍才肯結束。憑直覺我們可以感到,SPFA算法“更聰明一些”,就是說我們可以猜測,假如在SPFA中,一個點進入隊列——或者說一個點被處理——超過了|V|次,那麼就可以斷定圖中存在負權回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