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的笑容已泛黃

誤入歧途的人,走得越遠,就越找不着北

問:請問,我們曆史上,當真有過“小政府,大社會,民自治,君無為”的時候嗎?

答:道家認為有。

問:什麼時候?

答:道的時代。

問:什麼是“道的時代”?

答:就是上司人清淨無為,老百姓自由自在,誰都不瞎折騰的時代。

問:為什麼叫“道的時代”?

答:因為“道”的特點就是“無為”,也就是“不折騰”。但是,後來人們把它丢了,開始折騰,這就進入了“德的時代”。

問:為什麼是“德的時代”?

答:因為一折騰,就亂,亂,就要治。拿什麼來治?最早的時候,是用道德,即“以德治國”,是以是“德的時代”。這個過程,用老子的話說,就叫“失道而後德”。

問:這是什麼時候?

答:夏商周,又以西周為鼎盛時期。因為“以德治國”是周公的主張,而且曾經有效。

問:這不也很好嗎?

答:不行啊!丢了“道”,就折騰;開了頭,就打不住,隻會繼續亂下去。終于,德也不管用了,也被丢掉了,隻能再想辦法。

問:什麼辦法?

答:講愛。仁愛呀,兼愛呀,都搬出來“救市”了。于是,社會就進入了“仁的時代”。這就叫“失德而後仁”。這是孔子和墨子的時代,即春秋晚期到春秋戰國之際。

問:仁愛、兼愛,也都不行,對吧?

答:是啊,隻好講“義”。這時,社會就進入“義的時代”,即“失仁而後義”。

問:這又是什麼時候?

答:孟子的時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戰國中期。

問:戰國晚期呢?

答:義也不管用,也被丢掉了,于是荀子出來講“禮”,社會進入“禮的時代”。這就叫“失義而後禮”。到了“禮的時代”,就很糟糕,已經不可收拾了。

問:為什麼?

答:因為按照老子的觀點,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問:禮怎麼就是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呢?

答:因為禮帶有強制性,不是發自内心的。請你想想,如果每個人都發自内心地尊敬老人疼愛孩子,還用得着規定“尊老愛幼”嗎?如果每個人都發自内心地尊重他人關愛弱者,還有必要規定“禮讓為先”嗎?可見“以禮治國”,是因為沒有了仁,也沒有了義,隻能強迫人們裝出“有仁有義”的樣子。結果,卻是 “當面叫哥哥,背後摸家夥”。人心世道,都壞透了、爛透了,隻有一張薄紙包着。

問:是以,“禮的時代”必定是亂世?

答:對!荀子所處的戰國晚期,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混亂也最黑暗的時代之一。君臣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你死我活,刀光劍影,血流成河。這就到了最低谷,窮途末路了。

問:戰國晚期最壞?

答:按照道家的說法,恐怕是的。荀子所處的戰國晚期,不如孟子、莊子的戰國中期;孟子、莊子的戰國中期,不如孔子、墨子的春秋晚期(或春秋戰國之際);孔子、墨子的春秋晚期(或春秋戰國之際),又不如周公的西周初期。換句話說,“禮的時代”不如“義的時代”,“義的時代”不如“仁的時代”,“仁的時代”不如“德的時代”。所有這些,又統統都不如“道的時代”。

問:一代不如一代?

答:不斷滑坡,每況愈下。

問:為什麼會這樣?

答:丢了“道”嘛!丢了道,隻好講“德”。德沒了,隻好講“仁”。仁不管用,隻好講 “義”。義不管用,又隻好講“禮”。德、仁、義、禮,都是用來“救市”的。結果是“越救越沒救”。“救市”的過程,就是折騰的過程,堕落的過程,走向滅亡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叫“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問:這就是老子勾勒的“路線圖”?

答:是的,而且正好對應了儒家的四大人物和儒學的四個階段──周公之德、孔子之仁、孟子之義、荀子之禮。是以我說,《老子》一書,決不可能完成于孔子之前。如果是,那也太神了。當然,這可以讨論。但可以肯定,在老子看來,儒家的那一套絕對救不了世道,救不了天下,相反隻會壞事。

問:就像陷進沼澤的人,越掙紮,死得越快?

答:也像誤入歧途的人,走得越遠,就越找不着北。是以,惟一的出路,就是離開“沼澤”,回到“正道”。或者說,回到“道的時代”和“道的社會”。

最好的時代、社會和人,都像嬰兒

問:請問,所謂“道的時代”,是什麼時代;所謂“道的社會”,又是什麼社會呢?

答:“德的時代”既然在夏商周,那麼,“道的時代”就應該在夏商周之前。而且,按照莊子的說法,還應該在堯舜禹之前。夏商周,是國家時代;堯舜禹,是部落時代。由此推論,所謂“道的時代”,就是原始時代;所謂“道的社會”,就是氏族社會。

問:老子和莊子,為什麼喜歡原始氏族社會?

答:符合他們的理想呀!老子說,人這一生,最美好的是什麼時候?嬰兒時期。而且,最好還是剛剛出生,那會兒還不會笑,叫做 “如嬰兒之未孩”(孩,就是笑)。是以,最好的時代,最好的社會,最好的人,也都應該 “如嬰兒”,比如聖人。

問:聖人有如嬰兒?

答:是的,隻不過是 “偉大的嬰兒”。《老子·第五十五章》說,這樣的嬰兒,毒蛇不傷,猛獸不捕,兇禽不抓,不會做愛卻陰莖長久勃起,終日号啕卻不會聲嘶力竭。

問:怎麼會這樣?

答:精氣充盈,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不衰,全身心都處于極其和諧的狀态,叫做“精之至也”、“和之至也”。

問:偉大的嬰兒,為什麼就“精之至”、“和之至”呢?

答:吃母乳呀!我們知道,吃母乳的孩子,都天然地具有免疫力,聖人也如此。隻不過,聖人作為 “偉大的嬰兒”,他的媽媽也很偉大。這個“偉大的媽媽”,就是“道”。聖人推崇的,是直接從“道”那裡吸取營養,叫做“貴食母”。這樣的人,就是“道的人”。

問:明白了。最好的人是 “道的人”,最好的時代,最好的社會,就是“道的時代”和“道的社會”,是以也應該“吃母乳”,“如嬰兒”,對不對?

答:對!原始氏族社會,就是人類社會的“嬰兒期”,是以是最美好的。

問:是以,回到“道”,就是回到原始氏族社會?

答:是。這就叫“複歸于嬰兒”。

問:作為“嬰兒期”的原始氏族社會,又是什麼樣子呢?

答:“上如标枝,民如野鹿”(莊子);“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老子)。

問:什麼叫“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答:上司人就像樹上的葉子,老百姓就像地上的麋鹿。這是莊子的社會理想。

問:什麼叫“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答:上司人稀裡糊塗,老百姓渾渾噩噩。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問:這又有什麼好?

答:純樸、自由。不過,老與莊各有側重。老子看重的是純樸,莊子看重的是自由。

問:莊子為什麼看重自由?

答:因為莊子的人生理想,就是真實而自由地活着,叫做“逍遙遊”。這個現在講不了,隻能以後再說。不過,莊子的人生理想一旦變成社會理想,與老子的政治理想倒是合拍的。你想啊,所謂“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不就是老子政治主張的最高境界──“太上,下知有之”,或者“太上,不知有之”嗎?

問:老子為什麼看重純樸?

答:純樸,就不折騰。老子顯然想清楚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為什麼要折騰,又為什麼能折騰?答案也有兩個,一是“多欲”,二是“多智”。多欲,就想折騰;多智,就能折騰。是以,要想徹底“不折騰”,也隻有兩個辦法,一是“寡欲”,二是“去智”。

問:怎樣“寡欲”?

答:三條。第一叫“不尚賢”,第二叫“不貴難得之貨”,第三叫“不見可欲”。不尚賢,就是不推崇有德有才。不推崇,就沒有競争。不貴難得之貨,就是不把那些珍禽異獸、奇珍異寶當回事。不當回事,就沒人盜竊。不見可欲,就是不炫耀(見,讀如“現”,意思是顯示、顯現,表現)。不炫耀,就沒有誘惑。所有的誘惑都沒了,也就寡欲。

問:怎樣“去智”?

答:先“愚君”,後“愚民”。因為國家難以治理,就因為人民懂得太多(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是以從古至今,善于奉行“道”的(古之善為道者),都不用“道”來開發民智(非以明民),而是用來愚民(将以愚之)。但是,要愚民,就得愚君。

問:為什麼呢?

答:因為上有所好,下比必效焉。統治者心明眼亮,老百姓不也跟着聰明伶俐起來?這就叫“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上司人明察秋毫,老百姓就心懷鬼胎。相反,“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上司人稀裡糊塗,老百姓就純樸敦厚。是以就算裝,你也得糊塗,絕不能雄才大略聰明絕頂,更不能用聰明來治國。這就叫“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問:這樣就能天下太平了嗎?

答:對付。因為這些辦法,都是“術”,不是“道”。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道”,回到原始氏族社會。

後退沒出路,道家有道理

問:原始氏族社會,真的是純樸而自由嗎?

答:自由不好說,純樸是真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就把原始氏族社會稱為“純樸道德高峰”,并把打破這種純樸、離開這個高峰的力量,稱之為“堕落”。不過,原始時代的這種純樸,卻未必是天性,而是另有原因。

問:什麼原因?

答:一窮二白。許多人都說,原始社會好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倒是事實。但你要明白,那是因為物資匮乏,根本就沒東西可偷!也有人說,原始社會好啊,天真無邪,互不防範。這也是的,但那是因為智力不高,當然沒那麼多心眼。還有人說,原始社會好啊,人人平等,相親相愛。這在氏族、部落内部,可能是的。氏族與氏族、部落與部落之間,就不好說了。黃帝不是和蚩尤打嗎?炎帝不是和黃帝打嗎?哪來的“天下太平”?

問:是以,不能回到原始社會?

答:不可能,也不應該。原始社會畢竟一去不複返,早就成了 “明日黃花”。就算再好,他那笑容也泛黃了吧?

問:泛黃也是笑容啊!

答:有笑容,也有鬼臉。實際上,事物都有兩面性。所謂“月有陰晴圓缺”,原始社會又豈能總是晴天,總是圓的?問題在于,當人們對此刻不滿時,就會想念和向往從前。這個時候,他們往往隻記得住從前的好處,記不住從前的壞處,正所謂“隻見笑容,不見鬼臉”,而且那好處也往往被放大。也就是說,當人們把過去的時代描繪得無比美好時,這種描繪是不準确的,不真實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

問:是以,回到原始社會,也是不應該的?

答:不應該,也回不去。因為要想回到“純樸道德高峰”,就必須連同它的前提條件(一窮二白)都一并接受下來。請問,我們還願意“一窮二白”嗎?更何況,就算你願意,也未必能夠保證純樸、保證道德。舊中國倒是“一窮二白”,請問純樸嗎?道德嗎?事實上,文明、富裕、科技進步,絕不是導緻罪惡的原因。貧窮、愚昧、落後,才是萬惡之源。龍應台先生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台北街頭兩輛自行車相撞都要打架。現在呢?小轎車撞了都沒事。大家客客氣氣交換一下名片就分手,剩下的事情自有律師和保險公司去打理。可見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也就是硬道理。

問:這麼說,道家的主張是不對的?

答:後退肯定沒有出路,但道家的主張卻仍然有他的道理,至少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問:有什麼啟發?

答:我得到的啟發有三條──必須心存敬畏,不妨消極無為,最好沒心沒肺。

問:此話怎講?

答:前面說過,愛折騰、瞎折騰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狂妄;狂妄的原因之一,則因為“把已知當全知,把所能當全能”,完全不知敬畏。于是,什麼“征服自然”,什麼“人定勝天”,什麼“大幹快上”,什麼“移山倒海”,都提出來了,好像可以變天地于瞬息之際,玩世界于股掌之間,那可真是 “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啊!結果怎麼樣呢?其實,恩格斯早就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因為“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這時,道家的“去智”,是不是多少能夠起點 “清醒劑”的作用呢?

問:消極無為又怎麼講?消極無為也值得提倡嗎?

答:消極并不是貶義詞。比如城市規劃,我就主張消極,即不是規劃幹什麼,而是規定不幹什麼。什麼東西不能建,什麼地方不能動,哪些水系要保留,哪些建築要保護,紅線圖畫出來,堅決執行,就可以保證子孫萬代不受禍害。最怕的是好大喜功、大有作為,先是設計一個宏偉藍圖,然後大興土木或者大動幹戈。其結果,弄不好就是勞民傷财,得不償失,甚至傷筋動骨,禍國殃民。是以,作為上司人,不妨消極一點。請注意,不妨!

問:消極無為是對上司講的,沒心沒肺是對個人講的?

答:對!治國不妨消極無為,做人最好沒心沒肺。俗話說,不啞不聾,不做阿公,做人太精明了不好。做人太精明,别人害怕,自己也累。馬虎一點,大家相安,大家省心。

問:這跟道家主張回到原始社會有什麼關系?

答:哈!原始社會不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上上下下都沒心沒肺嗎?

問:也是“小政府,大社會,民自治,君無為”嗎?

答:準确地說,是“有社會,無政府;有協調,無治理”。因為那時還沒有國家,隻有族群,當然也就沒有政府,隻有“負責人”和“帶頭人”。他們(或她們)的工作性質,其實有點像家長、族長、班組長;與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君臣。是以,用氏族社會的組織模式,來實作“小政府,大社會,民自治,君無為”的理想,不太靠譜。更何況,“小國寡民”的時代早以結束。即将出現的,是“一統天下”的“大帝國”。

問:是以,道家的方案和儒墨兩家一樣,也不能“救市”?

答:當然不能。

問:儒也不能,墨也不能,道家也不能,請問誰能?

答:法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