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運會,與青春作伴

錦城成都,迎來一場屬于青年的盛大聚會:6500名世界各地的大學生運動員歡聚于此,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拉開帷幕。大運會賽場内外,意氣風發的運動健兒、綠色智能的場館設施、古今交融的城市特質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場充滿魅力的青春盛會有哪些看點和亮點?

開幕式:曆史和青春的對話

7月28日晚8時許,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燈火璀璨,“太陽神鳥”舞動在場地中央。光影變幻間,“神鳥”旋轉尾翼,放射出12道光芒,一時間焰火升騰,點亮成都夜空。

“太陽神鳥”是中國文化遺産标志,象征着人們對光明的追索與熱愛。開幕式中,無處不在的“陽光”令人印象深刻。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陳維亞說,陽光孕育生命萬物,象征熱情和活力,展現包容與希望。

大運會,與青春作伴

大運會開幕式現場 / 劉磊 攝

開幕式運動員入場儀式中,一條用“蜀錦”編織而成的“錦繡之路”延展開來,入場時所有代表團的引導牌,也都是在蜀錦上一針一線親手繡制。這一曾在絲綢之路上流傳千年的古老文化符号,在大運會舞台上與全世界的青年親密對話。

煥發活力的傳統文化元素是開幕式現場的一大亮點:三星堆青銅人像表演、川劇變臉把開幕式文體表演推向高潮。這些精彩演出都是由在校大學生完成。大學生是大運會開幕式上絕對的主角:文體表演沒有著名歌手或演員參與,将近2000人的演員、志願者99%是大學生。

參賽者:是運動員,也是大學生

此次大運會上,400餘名來自全國百餘所高校的大學生運動員參賽,平均年齡22.9歲。其中,既有張雨霏、張家齊、鄒敬園等奧運冠軍,也有首次參加世界綜合性運動會的新秀。顯然,本屆大運會中國代表團是由“新人挑大梁”。

回溯大運會曆史,我們能看到許多閃耀在中國體育史冊上的名字:李甯、郎平、劉翔、郭晶晶、姚明……他們中不少人在大運會拿到自己的第一個世界級比賽冠軍,由此開啟燦爛奪目的職業生涯。

今天的大學生運動員,更懂得如何結合體育精神與專業所長。中國代表團開幕式旗手、排球隊運動員胡朕卓,是清華大學社科學院2021級大學生。專業學習和打排球“兩條腿走路”是他的生活日常。“社會科學有一些理論與競技體育的比賽邏輯相通。這些規律有助于我加深對項目的了解,進而提高自己的競技水準。”

中國藝術體操隊運動員李雪瑞是一名在校研究所學生,她将參賽和專業學習相結合,在比賽間隙,她拿出早早準備好的調查問卷和其他選手交流。大運會對她來說,是賽場,也是一次“社會調查”的好機會。

體育的樂趣不隻是赢得比賽。本屆大運會上,有冷門項目的運動員在大學生群體中積極推廣普及自己的運動項目,有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運動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成都生活……大運會的舞台上可能誕生奧運冠軍等運動明星,更會誕生更多未來投身到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

競賽項目:各顯身手,各領風騷

“耍一段南拳北腿中華好武功……”成都大運會的首金在國術項目男子南拳中誕生。在一片“加油”“雄起”的呐喊助威聲中,中國運動員曹茂園摘得首金。

在大運會的國術賽場上,比賽選手來自世界各地,均有亮眼表現:印度尼西亞選手摘得女子長拳金牌,男子南拳銅牌由伊朗選手斬獲……菲律賓國術運動員傑·米勒德表示,自己和很多參賽運動員都相識相知,各國大學生因國術結緣令人感動。“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要鼓掌,為體育、為友誼,還為讓我們團結在一起的中國文化。”

大運會比賽項目多、參賽人數大,是規模僅次于奧運會的綜合性世界運動會。成都大運會共設18個大項269個小項,來自113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名運動員參賽。與奧運會、亞運會等相比,大運會的單項較少,集體項目占比較大,更凸顯出體育促團結的特點。中國代表團參加全部18個大項的角逐,實作“滿項報名”,中國香港等多個代表團也創下曆屆大運會規模之最。

大運會,與青春作伴

8月4日,中國選手吳豔妮在比賽後。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在大運會60餘年的發展過程中,競賽項目幾經變遷。如今,大運會的比賽項目既符合大學生運動員的競賽特點,又能展現東道主國家的體育文化。18個大項中,跳水、射擊、乒乓球、體操等項目是大陸的優勢項目,在田徑、遊泳等大項中,中國代表團也有相當強勁的競争實力。同時,柔道、藝術體操、射箭、擊劍、跆拳道等比賽,也備受一些國家和地區觀衆關注。

場内外:“綠色”音符奏響青春旋律

成都的夏天高溫炎熱,大運會運動員村生活服務中心内卻涼爽宜人。這是因為這一建築巧妙使用了“冷巷”設計。“冷巷”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帶走室内熱空氣和濕氣,讓建築自然通風,有效減少建築能耗、降低碳排放量。

随着生态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發展、綠色生活越來越受到各國青年的普遍青睐。比起過去曆屆賽事,參加成都大運會的健兒們對綠色低碳辦賽事、共享生态文明紅利,更認同、更歡迎。

健兒們欣喜地看到,“減碳”在本屆大運會場内外處處彰顯。大運會舉辦期間,從大運村到中心城區場館交通90%以上使用新能源車,大運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擺渡車,所有場館均采用LED節能燈具,13個建立場館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标準……多項“源頭減排”措施共同發力,預計将實作減少碳排放約2.6萬噸。

讓體育和綠色雙雙融入日常生活,正是成都大運會的追求。一串串數字令選手們對成都刮目相看:幾年間,天府綠道建成超6500公裡,成都各類公園數量超過1500個,許多不起眼的城市角落成了運動空間,“公園城市”“活力城市”成為城市新标簽。

在競技運動中創造體育榮光,在踐行綠色生活中領略環境之美,參加大運會的莘莘學子正在譜寫充滿動感和綠色的青春旋律。

半月談記者:孫文豪

*本文為《半月談》2023年第15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