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弗拉基米爾·耶利内克的傑作。這部半自傳體小說出版于1983年。它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并在國外出版。後來在法國拍成電影并獲得戛納電影節大獎。多次獲獎。
當我們談論母親時,我們通常會用“偉大”、“兄弟情誼”、“無私”等詞語來形容他。母親喜歡孩子。這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遺憾的是,這往往給母親帶來不小的傷害。影片講述了女主角艾莉嘉在母親的超變态控制下心靈扭曲、愛情變異的痛苦曆程。
這部作品用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我們,母愛有時可以殺人,是對所有父母的深刻警示。下面我做
首先,我們利用經典心理學著作《母愛的羁絆》的相關理論來分析人物的心理;然後我們從影片中揭示的人物三層關系入手,層層解讀影片的内涵;最後,我們用心理科學的方法來指導那些被母愛傷害過的人進行适當的自我療愈。
1、用經典心理學著作來剖析現實版的電影“母愛紐帶”。
《母愛的羁絆》是近兩年流行的心理學書籍,專門描述了“自戀的母親和他的女兒之間複雜而親密的關系”。作者找到了一個獨特的角度來探讨母女關系中複雜的心理狀态,使其讀起來輕松溫馨,但也發人深省。
書名譯為《母愛的紐帶》,是一個非常準确的形象。母愛不僅給我們帶來食物,有時也是我們成長的紐帶。
愛來自父母,但不幸的是,傷害往往來自父母,而那份愛和傷害總是遺傳給孩子。對于女兒來說,母親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母親不當的教養方式很可能導緻女兒終生成長困難。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電影是電影《母愛羁絆》的現實版。片中女兒的種種隐秘而扭曲的心理,與母親密不透風、專制的愛情密不可分。
下面,我用書中的相關理論來深入解讀影片,看看扭曲的母愛是如何一步步毀滅人的。
但需要澄清的一點是,無論書還是電影,我們讨論的出發點都不是批評母親、否認有罪。我們之是以鑽研,是為了看清創傷的根源,治愈創傷,為未來。盡量減少創傷。
下面,我們用書中的理論來深入剖析電影中的三層關系。
2、第一層關系:母女病态共生,相愛相殺的絕望。
艾莉嘉是維也納一位40歲的鋼琴教授。他有很高的音樂成就。他能了解音樂大師音符中的溫柔情感。現實生活中的他對别人冷漠,性格不平衡,有很多令人讨厭的行為。他無情地羞辱學生,設下陷阱傷害弟子,傲慢地蔑視下面的所有人,通過租借色情CD光牒、偷看别人财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甚至經常枯萎。刮胡刀。自己去滿足一下自己壓抑的心吧……
為什麼他會有如此極端的兩面呢?這要從他的母親說起。
母親的婚姻并不幸福。艾莉嘉在結婚20年後出生。艾莉嘉的父親患有精神病,後來被送進精神病院。在這個家庭裡,沒有父親,當父母一方缺席時,孩子往往要承擔一些責任。
潛意識裡,艾莉嘉必須對母親絕對忠誠,因為母親的生活很悲慘,他必須承擔起父親的角色,才能無條件地滿足和忠誠于母親。而母親也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注意力都傾注在了獨一無二的女兒身上,給予了他強烈而有力的母愛。
母親規劃了艾莉嘉的人生道路——成為世界級的鋼琴家,并在各方面指導他。
在《母愛的羁絆》書中,這種類型的母親被稱為“自戀型母親”。他們過度的情感貧困和強烈的自我中心使他們無法向女兒提供無條件的愛和情感支援。母女互動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1.你常常發現自己想要愛、關注和認可,但你永遠無法取悅母親。 2. 母親更關心事物的外觀而不是它們給你的感覺。 3.你媽媽嫉妒你。 4.你媽媽不支援你。進行健康的自我表達,尤其是當這些表達與他自己的需求相沖突或威脅到他時。 5. 在家裡,一切都圍繞着母親。 6.你的母親缺乏同理心。 8、母親愛挑剔、責備别人。 9. 你媽媽把你當作朋友,而不是女兒。 10. 在你媽媽面前你沒有界限,也沒有隐私。電影中的艾莉嘉母親完全符合以下特點:
如果艾莉嘉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内回家,母親回來就會焦躁不安,甚至生氣,甚至打罵他。
晚上,艾莉嘉必須和母親睡在同一張床上,而且必須把手放在被子裡。入睡前,艾莉嘉必須報告當天的經曆和想法,糾正艾莉嘉的一些“錯誤”想法。
艾莉嘉不能穿時髦的衣服。母親強行撕毀了自己買的時髦衣服,嚴厲斥責了艾莉嘉。 ;艾莉嘉必須和母親一起過周末,艾莉嘉自己無法安排。
母親無懈可擊的追蹤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當然,艾莉嘉也有反抗的時候。艾莉嘉會咒罵母親是卑鄙小人。母親曾提到,在沖突的關鍵時刻,他心碎了。艾莉嘉很快就對自己對母親的行為感到後悔并做出了讓步。在《母愛的羁絆》一文中,自戀型母親被分為三類:實用型、走神型、以及兩者的混合型。
顯然,艾莉嘉的母親是一個混合型的人。一方面,他凡事親力親為,像仆人一樣耐心地為艾莉嘉的飲食起居服務;另一方面,他完全漠視女兒的感受和需要,像一個獨裁者一樣,給了他一切。艾莉嘉的一生制定了必須遵守的規則和規定。
這段相愛相殺的關系持續了數十年。
心理學上用“完全共生”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态。共生就是項目依賴,完全共生就是兩個人完全互相依賴,誰都離不開對方。
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隻有死亡才能将兩人分開。”
但這種共生的代價就是孩子對母親意志的屈服和對孩子自由人格的扼殺,這也是艾莉嘉之後一系列悲劇的根源。
3.第二層關系:不正常、畸形的激情、不良模式的遺傳
正如《母愛的羁絆》中提到的,自戀的母親養大的女兒通常有以下特點:
自尊心低,缺乏自信和不安全感。他們最終會成長為兩種類型的人:自我毀滅者和高成就者。
自我毀滅的女兒人放棄了自己。因為他們不可愛,是以他們會采取更多自私的行為來應對他們的悲傷和無能為力,這往往會導緻更糟糕的現實世界結果,進一步驗證他們的觀點。消極的内在信念。成就斐然的女兒似乎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他們努力工作,最終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外人看來,他們的生活看似成功,但内心卻是痛苦的。這些努力背後的動機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即使得到别人的認可,他們仍然無法擺脫内心深處根深蒂固的觀念:自己不配、不配。這兩類孩子看似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長道路和人生成就,但他們的内在本質卻是相同的。兩人都覺得不值得被愛,并且自尊心很低。
不幸的是,影片中的艾莉嘉是一個自我毀滅型和高成就型的結合體。
盡管他在事業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功,但他無法消除内心的消極信念。母親的權力和控制力讓他非常自卑;同時,他内心深處也有一股無法針對母親的憤怒,因為每次他去找母親的時候,母親都用他的壞心腸進行情感勒索。他隻能把憤怒投射到自己身上,做出各種自毀行為。他的欲望是扭曲的、扭曲的。他用刀片割傷自己,血流滿面,以釋放壓抑的欲望;他刺探别人的事務;他用别人的體液聞衛生紙,看色情CD。因為母親要他成為聖人,是以他會徹底摧毀他堅忍的一面。這是無聲的抗議,他自毀前程,為母親報仇。
甘化德的入侵打破了艾莉嘉平靜壓抑的生活,但艾莉嘉卻用一封充滿秘密欲望的書信徹底吓跑了這個年輕人。這封信包含了各種粗俗的受虐狂幻想。他希望甘化德能夠對他粗暴對待。在母親旁邊的房間裡,即使他媽媽知道了,他也無能為力。依然是一種毀掉自己、報複母親的沖動。
幹化德撤退後,艾莉嘉連忙從主壇上跌落,卑微地哀求幹化德回來。最終,甘華德用暴力羞辱、強奸了她,然後很快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
女兒在自戀的母親的撫養下長大,根本沒有愛的能力。和她的母親一樣,母女這一代人都沒有愛的能力,因為她們的身體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滋養,是以她們一生都在尋找愛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丢失的。
不好的模式會代代相傳。在這段關系之初,艾莉嘉就像母親對待他一樣強大和具有統治力。沒有得到之後,他就變得膽怯、謙虛。他真正的内心被母親殘害了,他再也沒有長大。
眼見甘化德毫發無傷,艾莉嘉隻能一刀刺向他的肩膀,回到壓抑痛苦的輪回。共生關系根深蒂固,救贖變得異常困難。刺向他的刀暴露了他生命的深度。無底的絕望。
人的内心創傷并不會因為養育孩子而自動痊愈。相反,他們把創傷傳給了孩子,因為他們帶着創傷撫養孩子,悲慘的命運輪回,直到某一代孩子覺醒并學會治愈。隻有這樣,才能打破這個輪回。
4、第三層關系:意識與無意識、生命能量與死亡能量的博弈
吳志宏曾指出,自戀、性、攻擊性是人類的三大驅動力。
一個人離這三者越遠,他就越沒有生氣。而那些能夠直接展現出自戀、性和攻擊性三種能量的人,容易發生争執,但也容易出現熱情、創造力和魅力等各種活力的表現。
在艾莉嘉的悲劇中,生的能量和死的能量始終是對立的。
一方面,他有正常的欲望,他有性欲,他對母親有攻擊性。這些活生生的能量,象征着他的靈魂還沒有完全死亡;但另一方面,他卻被死氣深深壓制,無法對母親施展攻擊,活出平時的性欲。他能夠将這一切壓抑在内心深處,投射為自我厭惡、自我攻擊,最終走向自我毀滅。
而這種生命的能量和死亡的能量對應于精神分析中的意識和無意識。人類的這些無意識的欲望與内在的牢籠密切相關,并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最終,他們會互相撕裂、互相毀滅。 。
艾莉嘉個人悲劇的罪魁禍首是母親,他是宣傳中心,深愛着艾莉嘉。食人者的母愛比魔鬼更可怕。
5、擺脫束縛你靈魂的母愛,給你一些心理建議。
母恩、子孝是我們傳統道德的核心。質疑母愛看似叛逆,但如果我們不正視母親造成的傷害,我們内心的傷口就很難愈合。
但同時,正如我們一開始提到的,我們讨論這個話題并不是為了批評母親,而是為了正視創傷的根源,防止悲劇再次發生。
如果你陷入“病态母愛”《母愛的羁絆》相關内容,我給你一些心理建議:
★1)接受自己的痛苦,向外界尋求幫助,給自己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
心理學上有句話:視力治愈。勇敢接受事實:我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當我們面對問題時,我們會感到困惑和受傷,但當我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解決辦法是什麼時,痛苦就會大大減輕。
《母愛的羁絆》,作者采取了三步措施:
① 你能了解母親如何向你表達他的感情; ②了解并解決母親和他人的嫉妒心; ③消除内化的消極想法。母親這輩子可能無法滿足你,她造成的創傷也可能這輩子也不會主動幫你修複。你是否深陷這個泥潭而無法自拔?大多數自戀的人缺乏提供有效、真誠的愛和同情心的能力,你需要認識并接受這一點。
放下對母親的期望,接受自己的痛苦,允許自己表達負面情緒。
這個複蘇的過程也是一個重組、修正的過程。這段時間,你一定會對母親經曆很多痛苦、憤怒、不舍和愧疚。
如果你覺得自己受不了,就敢于向外界求助,讓自己受苦。你可以寫日記、唱歌或者做練習來逐漸緩解疼痛,最終放下疼痛。
★2)獨立于母親,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
吳志宏曾說過,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次分離,其中重要的分離之一就是與母親心理上的分離。但在母親這個自戀的家庭裡,可能這次分手并不順利。
《母愛的羁絆》,作者建議脫離母親,開始給自己獨立的空間。
從現在開始,你必須為自己設定界限。你可以暫時與母親隔離,告訴他你最近有事,希望他不要打擾你。當你處理完這件事後,你會再來見他的。不要試圖取悅你的母親,不要指望她會改變,如果你不同意她的意見,也要堅持獨立思考。
★3)改變錯誤觀念,不要向親密關系尋求補償
其他人沒有義務幫助你治愈你母親給你造成的傷害和創傷。把母親未實作的期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也會以失敗告終。
許多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人向他們的小家庭尋求補償,往往會傷害他們的伴侶或下一代。這種做法隻會犧牲他們新的親密關系,這得不償失,而且創傷很容易被取代。互相繼承。
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不容易,在别人身上找到幸福更難。創傷的治愈最終取決于你。
★4)正确撫養下一代,結束代際創傷
《母愛的羁絆》,作者談到了他的一位顧問曾經說過的話:
我一直祈禱我存下來的錢能夠供我的孩子們上大學,而不是支付他們的治療費用。
任何被困在原生家庭的人都應該明白,創傷很可能會代代相傳。如果你不覺醒并治愈自己,這條輪回之鍊就不會被打破。
如果你有書中提到的自戀型母親,請努力治愈自己,培養内心的一定力量,把家庭對你這一代人的負面影響去掉,不要傳給下一代。 。
結論:
《鋼琴教師》絕望、壓抑,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個被母愛束縛的靈魂是絕對不可能拯救自己的。
一切都從邁出第一步開始,這可能很困難,但這是值得的!
【原創文章,盜版正在調查中。蒂娜·作者擁有浙江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擁有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同時也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如果喜歡的話,請點贊并關注。我們持續發表優秀的原創心理學文章,幫助您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生活、看待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