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學習的《我的叔叔于勒》這本書,就如同他對于勒記憶的縮影:被教材删去了3處關鍵資訊,少了原著的“靈魂”。
這種探尋和追溯,不僅是對于勒身上的迷霧的解開,更是對約瑟夫自身生命意義的一次探求。他開始意識到,每個人的行為,無論好壞,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着他人,正如叔叔于勒在他生命中留下的烙印。
一、叔叔于勒的真實面目
我的叔叔于勒,是個常人眼中的不務正業之人。他生于一個不富裕的家庭,本應努力奮鬥,卻因糊塗荒唐,讓哥哥一家也陷入困境。從被删減的開頭中我們得知,他被嫌棄的原因并非單純,而是其行為的結果。盡管于勒有時顯得不那麼惡劣,甚至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他的行為終究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于勒的哥哥,我的父親,是個辛勤的木匠。他每天清晨出門,夜晚歸來,總是滿身木屑和汗水。家中的陳設簡樸而整潔,每一件家具都是父親親手打造。然而,自從于勒的不穩定和放蕩開始影響家庭後,這份甯靜和秩序便被打破。
有一天,于勒帶着他那些狐朋狗友來到家中。他們大聲喧嘩,打擾了鄰居。父親剛從工作回來,看到這一幕,臉上的表情是憤怒和失望的混合體。他走到于勒面前,沉聲說道:“你這是在幹什麼?”
于勒卻不以為然,笑着回應:“哥,放輕松點,我們隻是來玩玩。”
父親的眼神變得更加冷硬:“你的行為影響了整個家庭,你難道看不到嗎?”
于勒聳了聳肩,轉身離開,留下父親站在客廳中,面對一地的狼藉。
日子一天天過去,于勒的行為愈發放肆。他經常深夜歸來,醉醺醺的,有時甚至帶着陌生人。母親總是默默地清理他留下的混亂,眼裡滿是無奈。我,那時還是個孩子,常常在夜裡被他們的喧嘩聲驚醒,蜷縮在被窩裡,聽着屋外的吵鬧。
盡管于勒給家庭帶來了諸多困擾,但他偶爾也會展現出不一樣的一面。記得有一次,我在院子裡摔倒,膝蓋擦傷。于勒正好從外面回來,他看到我坐在地上,眼淚汪汪的,走過來,輕輕地把我扶起來。他用他那粗糙的手輕拍着我的背,安慰我:“别哭,小家夥,沒事的。”
那一刻,我看到了于勒另一面的溫柔。但這樣的時刻太過短暫,于勒很快又回到了他放縱的生活。
我的父親和母親經常為了于勒的行為争吵。父親認為應該嚴厲對待于勒,而母親則認為應該給他更多的了解和幫助。家裡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
二、菲利普家的隐秘生活
故事中删減了很多關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細節。他們對于于勒的歸來充滿了期待,每周都會去防波堤上等待。這些被删減的細節不僅展示了他們的急切和焦慮,還深刻描繪了他們内心的情感和期望。
菲利普家住在海邊小鎮的一座老舊木屋裡。木屋雖小,卻布置得溫馨而舒适。屋裡的牆壁上挂着幾幅風景畫,顯示出家人的藝術品味。客廳的角落裡,擺放着一個陳舊的收音機,經常播放着輕柔的音樂。
每到周末,菲利普一家就會去海邊的防波堤上等待于勒的歸來。他們會帶上一塊老舊的毯子和一些簡單的野餐食物,坐在防波堤上,眺望着海平線。海風吹拂着他們的臉頰,海鷗在頭頂盤旋。
菲利普的妻子總是會帶着一本書,但她很少真正讀上幾頁。她的目光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遠方的海面上,似乎期待着某個熟悉的身影出現。菲利普則會坐在妻子旁邊,靜靜地陪着她,偶爾會伸手握住她的手。
他們的女兒,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通常會在防波堤上追逐海鷗,或是在沙灘上撿拾貝殼。她的笑聲清脆悅耳,給周圍的沉默增添了一絲活力。
菲利普偶爾會與妻子交談:“他今天會回來嗎?”
妻子微微一笑,回答道:“或許吧,我們總得有些希望不是嗎?”
女兒跑回來,手裡拿着一些貝殼,興奮地說:“看,媽媽,這些貝殼好漂亮!”
妻子溫柔地回應:“是的,親愛的,就像你一樣漂亮。”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夕陽開始慢慢沉入海平線。海面上并沒有出現于勒的身影,但菲利普一家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失望。他們收拾好東西,慢慢地走回家。
家中的生活也充滿了等待于勒歸來的氣息。餐桌上總會多放一套餐具,就好像于勒随時都可能回來一樣。牆上挂着的家庭照片中,于勒總是笑得最燦爛,似乎在提醒着每一個家庭成員他的存在。
三、于勒的行為與後果
“因為行為的好壞,隻有結果能決定”這句話反映了于勒的生活哲學。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正确,完全取決于其帶來的後果。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于勒的人性扭曲,但同時也反映了他生活中的無奈。
于勒的這種生活态度,在他的日常行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經常在鎮上的酒吧裡混迹,與各色人等打交道。于勒在那裡的行為往往令人難以捉摸,有時他會大方請客,有時又會與人争吵。
一天晚上,在酒吧裡,于勒與一位老朋友相遇。他們坐在吧台前,談笑風生。朋友提起了于勒以往的一些糊塗事,于勒隻是笑了笑,然後說:“人生就是這樣,隻要最後沒出大問題,過程怎樣都無所謂。”
朋友搖了搖頭,不以為然地回應:“這麼想,不怕一天真出大事嗎?”
于勒聳了聳肩,回答道:“那就認命吧,反正我一向如此。”
朋友歎了口氣,沒再說什麼,隻是繼續喝他的酒。
在鎮上,于勒的這種行為和态度引起了不少人的議論。有些人認為他是個自由靈魂,不受世俗限制;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個不負責任的浪蕩子。于勒似乎并不在意這些議論,他依舊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某個周末,于勒決定參加鎮上的一個舞會。那天晚上,他穿着一件舊西裝,走進了舞廳。舞廳裡人頭攢動,樂隊正在演奏輕快的舞曲。于勒走到舞池邊,開始随着音樂搖擺。
突然,一位女士走到他面前,邀請他跳舞。于勒微微一笑,接受了邀請。他們在舞池中央旋轉,伴随着音樂的節奏,舞步輕盈而優雅。舞會結束後,女士對于勒說:“你真是個有趣的人。”
于勒回答:“生活本就應該有趣,不是嗎?”
那晚,于勒離開舞廳的時候,看起來心情很好。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口哨聲響徹夜空。
盡管于勒的生活充滿了不确定性和即興,但在鎮上的一些活動中,他偶爾也會展現出另一面。每年的秋季收獲節上,于勒總會自願幫忙搭建攤位,參與節日的籌備工作。他在這些活動中的表現總是令人驚喜,他會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幫助老人搬運物品。
在于勒的生活哲學中,
四、等待與希望
故事中的一家人對于于勒的等待充滿了希望。他們在防波堤上的每一次等待,都是對未來更好生活的渴望。這些被删減的情節不僅增加了故事的情感深度,還展現了人性中對于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家庭成員們,每當周末來臨,總會按照習慣在防波堤上集合。他們會帶上自制的三明治和溫暖的茶水,為可能漫長的等待做好準備。防波堤上的等待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每次都帶着對于勒歸來的渴望。
在防波堤上,父親總是最早到達的一個。他會在那裡找到一塊平坦的石頭坐下,眺望着海面,等待家人的到來。随後,母親會帶着小妹妹來到防波堤,他們一起坐在父親的身旁。
“你認為他今天會回來嗎?”母親有時會問。
父親隻是輕輕搖頭,“我們隻能希望。”
妹妹則會在防波堤上跑來跑去,偶爾撿起一塊光滑的石頭或一些漂亮的貝殼。她的歡聲笑語為這份等待增添了一絲歡快的氣氛。
“看,我找到了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妹妹興奮地跑回來,展示她的發現。
“真漂亮,把它放進我們的收藏盒裡吧。”母親溫柔地回應。
等待中,他們三人會分享過去一周發生的事情,小妹妹總是有許多新奇的事情要講。盡管談話中很少提及于勒,但他的存在像一縷無形的線,将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五、約瑟夫的善良與同情
故事的結尾部分被删除,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約瑟夫對于乞讨者的同情。他從未直呼叔叔,但在他童稚的眼中,叔叔是唯一值得同情的人。長大後,約瑟夫将這份未曾表達出的關懷和遺憾,轉化為對所有可憐人的同情。他懂得了真正的人性光輝,在自己的生活中展現出了難得的善良和感同身受。
約瑟夫成長為一個善良而深思熟慮的青年。他的生活方式與叔叔于勒截然不同。約瑟夫在鎮上的小圖書館工作,他喜愛書籍中的甯靜和智慧。每天下班後,他會走在回家的路上,經過鎮上的廣場,那裡常常有一些流浪者和乞讨者。
某天下午,約瑟夫下班時,看到一個老乞丐在街角顫抖着。他立刻走到老人身邊,遞給他一些錢,并溫柔地問:“你需要幫助嗎?”
老乞丐擡起頭,用感激的眼神看着約瑟夫:“謝謝你,年輕人,上帝會保佑你的。”
約瑟夫微笑着回應:“不用謝我,幫助别人是我應該做的。”
約瑟夫的這種行為并不是偶然的一次善舉,而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常常幫助那些街上的無家可歸者,有時是給他們食物,有時是提供一些衣物,有時則是簡單的關懷和交談。
在圖書館工作的日子裡,約瑟夫也展現出了他的善良。他經常幫助那些來圖書館的孩子們找到他們需要的書籍,耐心地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和困惑,然後給予他們建議和鼓勵。
每當周末,約瑟夫還會參加當地的志願者活動,幫助打掃公共場所,或在社群中心為老人們舉辦活動。他在這些活動中總是那麼活躍和熱心,樂于助人的品質深受大家的喜愛和尊敬。
約瑟夫的這種善良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童年對于勒的觀察和思考的影響。盡管于勒的生活方式給家庭帶來了困擾,但約瑟夫從中學會了同情和了解,學會了在生活中展現出對他人的關愛和幫助。
他經常在圖書館的安靜中思考人生,回憶童年的點點滴滴。每當他看到街上的乞讨者和流浪者,他總會想起叔叔于勒的身影,想起那個從未稱呼過的“叔叔”,想起那些未曾表達出的關懷和遺憾。
《我的叔叔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