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不要把女孩養成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溫良恭儉讓的背後都是滿滿的委屈。

唯有足夠“野”的女孩,才能在成長路上越挫越勇,護自己一世周全。

作者 | 楓子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北大的經曆,挺對不起我的......”

最近,兩屆聯考狀元劉丁甯的一段采訪視訊引發全網熱議。

劉丁甯,出生普通家庭,從小就是個學霸。

2013年聯考,她以668高分被香港大學以72萬全額獎學金錄取。

然而,僅入讀一個月,她就毅然決定放棄獎學金,退學再戰聯考。

為什麼呢?

她說,港大并非自己心中所願,而是為了滿足别人的期待。北大中文系,才是她心中“大學之大在明明德”的地方。

是以,她頂着衆人的不解,輿論和複讀的多重壓力,又努力奮鬥200多個日夜。

最終以666分的成績再度奪魁,成功考入北大中文系。

劉丁甯本以為北大是一個烏托邦,可她萬萬沒想到,她在理想之地卻遭到了最深的傷害——校園霸淩。

大學期間,劉丁甯不僅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指摘”,還遭遇了不少嫉妒與排擠。

有次,學校戲曲社團有演出,她花了半年的時間排練,最後卻被同學“趕”了出去。

對方對她惡言相向:“你再來排練我就報警,别以為你是天下第一。”

類似的情況讓劉丁甯十分受傷,她說:“你去追求溫良恭儉讓,但是别人對你是坑蒙拐騙偷。”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從小,父母就把她往乖巧懂事的方向教育:

和同學有沖突,父母教她讓着點别人;即便被欺負了,也是教她要包容了解。

是以他人惡意相向時,劉丁甯的溫良恭儉讓,讓她備受傷害。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不禁想起李玫瑾教授說的話:

很多家庭都努力把女孩子往大家閨秀的方向去培養。

可是溫柔的女孩子,一旦遇到惡勢力,就完全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因為她小時候受到的教育都是特别文明禮貌的,克己守禮的。

我們總以為,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孩,會受人喜歡,一生順遂。

然而事實卻是:不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受到傷害。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位霸淩者@奔跑的波妞的自述。

她說,她們選擇的欺淩對象,往往就是那種看起來乖乖的女孩。

原因很簡單,柿子肯定是挑軟的捏。

班上有個乖女孩,就遭受了她們無數次的霸淩欺壓:

她們故意給女孩的辮子潑髒水;

搶走女孩課本,要上課了不得不還,就把課本撕爛還給女孩;

對女孩人身攻擊,嘲笑女孩的外貌、穿衣、言行……

女孩越忍讓,她們越覺得好玩,越肆無忌憚。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心理測評分析專家劉愛民曾指出:

“有些霸淩者剛開始欺負其他同學的時候,往往也忐忑不安。

但被霸淩者和旁觀者的沉默,激發了霸淩者欺負别人的心理。”

乖順的女孩,被欺負時往往很難亮出自己的底線,生出自保的力量和勇氣。

也因為如此,我們拼命養出來的乖女孩,往往容易成為被霸淩的對象。

童星出道,金馬獎加冕的馬思純,就曾度過三年“地獄般的生活”。

國中那會,班上有個女孩總是毫無緣由地排擠、欺負她。

隻要從她身邊路過,女孩就會對她出言譏諷。

她寫給好朋友的信件,也被女孩惡意攔截,并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大聲朗讀出來。

甚至,女孩還往她喝的可樂裡偷偷添加抹布水、粉筆灰、拖把水......

對方如此咄咄逼人,馬思純卻從未想過反抗求助。

因為父母從小就給她灌輸 “你要聽話”、“你要懂事”、“要讓着别人”的思想。

在長期的“乖養”教育下,她早已經習慣了息事甯人、委曲求全。

是以在遭受欺淩時,下意識的反應不是反抗,而是默默忍受。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是以你看,教孩子壓抑自己,等于叫孩子自我犧牲;教孩子沒原則地忍讓,等于置孩子于險境。

因為越沉默,就越默許被傷害;越乖順,就越被當成靶子攻擊。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美國心理學家伯恩曾在“TA理論”中描述了“順從兒童”的特點:

自卑懦弱,容易順從别人,會顯得幼稚,感到柔弱無助,會迎合别人的期待。

演員馬伊琍在直播間就直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把女兒愛馬養得太乖。

比如玩過家家,孩子們都喜歡當媽媽,便叫愛馬做寶寶,愛馬明明想當媽媽,卻選擇委屈自己,顧全别人。

馬伊琍看不下去,鼓勵告訴她去拒絕,但愛馬仍然說“我不敢”。

不僅如此,馬伊琍還發現,愛馬内心非常膽小,特别怕她生氣。

但凡她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會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她這才醒悟,女兒乖順的表象下,是忽略自我的委屈,也是如履薄冰的讨好。

是啊,哪有什麼天生的乖順懂事,不過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逐漸習慣了“僞裝”自己真實的喜怒哀樂。

而一個孩子,若總是以别人的情緒和需求為先,壓抑自己,不僅容易被攻擊,還容易自我攻擊。

就像《小舍得》裡的米桃,她乖巧、懂事,不僅學習上從不讓父母操心,生活上她也總是主動幫忙。

即便隻能生活在雜亂的市井小巷裡,洗菜洗澡隻能公廁裡解決,她也從不抱怨。

家裡沒錢帶她去遊樂場,她就在一個人在過道玩耍。

為了減少家裡的開支,她還勸說父母不用報輔導班。

為了不讓父母操心,她把心事都藏在了心裡。

在學校,同學歡歡排擠她、冷落她,甚至故意欺負她,但她卻從不跟父母言語。

當老師告訴她受了委屈一定要告訴大人時,她卻依然選擇把委屈往肚子裡咽:

“爸爸媽媽很辛苦,我不能給他們添麻煩,我們家不能和别人家比......”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淚不外流,終是内傷。

原著裡的米桃,因為過于壓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隻能被迫休學回老家。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

不敢任性、不敢有要求,甚至不敢添一丁點麻煩,這樣的乖順,是孩子放棄自身意願在迎合父母。

然而,那些被忽略的自我需求與聲音,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混合着扭曲着,郁結在孩子心底,不斷向内攻擊自身。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李開複曾說:“做我的女兒,不必乖,但要積極,要有獨立思考、勇敢嘗試的能力。”

是啊,人性有“黑”,世界有“暗”,父母不能陪伴女兒一生,也無法一直護她們周全。

與其用規矩束縛女兒,不如強大女兒的内心,培養她們這3種意識,為她們披上铠甲。

1. 雌雄共體意識

心理上雌雄同體的女孩,往往長着一張“不好欺負”的臉。

就像央視劇《我們的日子》裡的雪花,她喜歡上爬下跳,舞刀弄劍,追着男孩子到處打鬧。

她不是乖乖女,卻是小夥伴眼中的“俠女”。

同伴被欺負,她總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不管是吵架還是打架,她都強悍有力,不輸一點氣勢。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是以想女兒不受欺負,就不要按着“女孩樣”去束縛女兒。

允許女孩調皮搗蛋,允許女孩不那麼淑女,允許女孩雌雄同體。

野一點,強悍一點,硬氣一點,我們的女兒才能生出不好惹的氣場。

2. 勇敢反抗意識

有個男孩,總是在上課時彈前桌女孩的内衣,女孩讓他停止,他偏不。

女孩向老師告狀無果後,男孩更加過分,直接把女孩的内衣扣子彈開了。

女孩不再忍讓,直接朝男孩揮了兩拳。

于是,女孩被請了家長。

但媽媽卻沒有批評女兒,反而特别支援她:

“她打人是出于自衛,是那個孩子先對她進行了騷擾。她已經求助過了,但是老師并沒有幫她,她靠自己還擊,錯哪了?”

媽媽一番話,讓男孩家長和老師羞愧難當。

我們的女兒,不應該是那匹欺負别人的“惡狼”,但也絕不當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

女孩要敢于表達憤怒,釋放攻擊性,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是以,請告訴女兒:如果有人欺負你,千萬别客氣。

敢于反抗,壞人才不敢繼續造次。

3. 獨立自愛意識

有一位媽媽,在看到女兒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讓出最喜歡吃的壽司後,對女兒說了這樣一番話:

你可以聰明、勇敢,甚至可以厲害,唯獨不需要為了取悅别人而讓自己受委屈,這樣的善良不要也罷,你自己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是啊,委屈不能求全,讨好無法換來被愛。

人首先要成全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同情别人。

這不是教孩子自私,而是教她學會愛自己。

一個不會因為他人評價,而委屈讨好的女孩,才不會輕易被他人左右,才能堅定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看了那個在北大遭霸淩的聯考狀元,我決定不再“乖養”女兒

《養育女孩》一書說:女孩的生存空間正在變得更加複雜和危機重重,她們的現在和将來注定要比我們的更豐富也更艱難。

人生之長,我們隻能陪女兒一程。

而在這一程中,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把心愛的女兒養成“乖乖女”。

告訴她:

你不用太有教養,你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和鋒芒。

你不必委曲求全,你可以聽從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