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宦高力士在民間的口碑不佳,世間流行的說法:
玄宗朝之是以爆發“安史之亂”,大唐國勢之是以由盛轉衰,論千秋功過,高力士罪不容誅!
那麼,曆史中真實的高力士真是這樣卑劣猥瑣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太監多是些肌體殘缺、精神曲扭、靠依附強權在夾縫中左右逢源的奸佞之輩。
這種觀點未免偏頗。
太監群體中既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不學無術、禍國殃民之徒,也有蔡倫、鄭和等才智卓絕、青史留名之人,對這一中國古代特殊群體的人格品評,不可一概而論。
高力士雖然是太監,卻出身公侯豪門,隻因家族獲罪受牽連才受刑入宮,他幼年接受的良好教育、家風熏陶非常人可比。
成人後,他又與李隆基聯手打江山,據說他弓馬娴熟,在三軍陣前毫不膽怯,頗有大将之風。
李隆基後來登基稱帝,對高力士全不以下人看待,而以“将軍”之謂敬稱,這說明高力士不僅不是外界傳言的酒囊飯袋,而且還是一位智勇超絕的曠世高人!
高力士雖然位高權重,卻是行事謹慎之人,一直好評如潮。
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
他這種為人處世的作風,不僅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也是由他的品行所決定的。
他在不少事情上并不附會權臣奸相,在有的事上還很有見地,連張說、張九齡、李邕等賢相名臣都對他尊重有加,這在《全唐文》諸卷中累累提及,不一而足。
高力士一生忠于李隆基,忠于大唐王朝。
安史之亂結束後,李隆基傳回長安,淪為任人宰割的太上皇,若非高力士拼死護駕,險些死在奸臣李輔國刀下。
患難知真情。
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淚流滿面,說:“微将軍,阿瞞(玄宗小名)已為兵死鬼矣!”
因保護唐玄宗,高力士得罪權臣李輔國,在七十一歲高齡被流放,臨行前欲見唐玄宗一面,李輔國都不肯。
流放期間,高力士寫下《感巫州荠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此詩毫無文采,常人寫出來,一定會遭到嘲笑,但是已經是71歲高齡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絕句,卻句句透着凄涼和忠誠,讓人讀着心裡不是滋味。
荠是一種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歡用它包馄饨吃,如今的年輕人恐怕沒有多少人認得這種野菜。
在開元盛世,吃野菜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窮人吃它是為了果腹,富人吃它是為了換口味。
是以,在富者雲集的長安城,荠菜論斤賣,而在人少地廣的農村遍地都有,需要自掘。
高力士以荠菜自喻,相當貼切:他在長安很高貴,而在流放地巫州卻無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卻猶如荠菜那樣“氣味終不改”。
高力士以此表明自己縱有滄桑巨變,亦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
因為一直忠于唐玄宗,忠于大唐王朝,高力士的死相當悲壯。
史載:“高力士遇赦還,至郎州,聞上皇崩,号恸,嘔血而卒。”
而在孤寂中病逝的唐玄宗,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中,看透了世态炎涼,對殘酷的王權鬥争和親情泯滅的現實徹底絕望了,遺诏中他沒有讓任何子女和其他大臣死後相伴,唯獨讓高力士襯 葬。
在如今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唐玄宗的泰陵,失去楊貴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餘年。
在這壯觀的泰陵邊,有一個破敗而且很不起眼的黃土堆,其下長眠的就是唐玄宗最忠實的仆人高力士,它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
也許,在曆經人生磨難的唐玄宗心中,高力士已不是奴才、臣僚,而是唯一可與自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的朋友和兄弟!
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誠,對李唐王朝的貢獻,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有明确記載。
在《史綱評要》中,明朝史學家李贽對這位被誣蔑千載的大唐忠臣、北燕後人如此評價道:“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最後辛苦您點下“關注”,友善讨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援,我将每日更新優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