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慧 來源: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 2024-04-01 16:40
落筆雲煙漫山壑
——記山水畫家楊耀甯
文 | 李慧
楊耀甯,當代著名山水畫家,曾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山水畫研究所所長。江蘇省國畫院是新金陵畫派的發源地與重鎮,一直以新山水畫創作聞名全國。背依省國畫院這株參天大樹,楊耀甯并沒有坐享其名,而是始終肩負傳承創新的使命,努力探索當代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之路,形成了磅礴大氣、色彩濃烈、融合中西的繪畫語言。
楊耀甯的山水畫往往讓欣賞者如入山水煙雨的渾茫之中,說不清畫面上哪片是森林雪山,但分明感受到江河奔湧,直沖霄漢;雖不見鳥飛獸走,隻覺得生機勃勃,元氣淋漓。老子《道德經》有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藝術境界裡,楊耀甯宛如女娲剛剛造出的懵懂新人,用最本真的知覺面對浩瀚宇宙、大美山河,發出最純粹的詠歎與贊美。
楊耀甯對傳統山水畫法是個否定主義者。
生活中的豐富色彩,是大自然恩賜給全人類的。楊耀甯認為,“色彩對視覺沖擊是最首要的”,他大膽肯定色彩在繪畫中充當重要角色,否定了自古以來“水墨至上”的說法,果斷走出了古代文人“運墨而五色俱”的色彩趣味。他采用的色彩不僅來自傳統“顔料庫”,還使用了許多舶來的顔料,醒目而不俗豔,厚重而不甜膩,顯示了豐富的肌理與自然抒發的情緒。他對色彩的熱愛與使用,讓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符合時代的精神,也符合人民的審美需要。
中國畫以線條表現物象的形體以及體感質感。楊耀甯的繪畫技法,否定了以線造型的套路,山水畫常見的構成元素:山石雲水,樓台亭閣等,被一一消解,山水畫常用的種種皴法:披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雨點皴等,棄之不用。他用大筆觸、大色塊進行造型,看似筆無定法,但既肯定又靈活,意境磅礴恣肆,充滿優美的韻律與節奏感。
古人說“師造化”,作畫是自然客體的再現或典型化的過程,如荊浩的太行山、趙孟頫的鵲華山。楊耀甯竭力擺脫傳統山水畫的具象化,提出“再造自然”。他将山水當作道具,肆意拼貼,加以升華。楊耀甯的山水畫不拘泥于物象細節,形象自由趨于抽象,接近神秘心象,是具有當代性的、表現主義的繪畫。
楊耀甯叛離了山水畫創作的傳統固法,他的叛離不是以傳統為非,而是對傳統的拓展。
楊耀甯打趣自己是“東張西望”。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花了十幾年功夫系統學習中國畫,打下了紮實的傳統基礎。同時,他對西方油畫、攝影、版畫包括當代藝術等藝術門類,也進行了學習和研究。40年前,楊耀甯見到趙無極的繪畫,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确立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由于豐富的人生經曆、廣博的文化知識,楊耀甯言語間多新詞銳語,對新事物、新觀念具有包容性、學習性。
“落筆雲煙漫山壑”,楊耀甯是中國繪畫精神堅決的擁護者、弘揚者。“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獨步世界藝術之林的命脈,繪畫諸法都圍繞着“氣韻生動”而服務。楊耀甯将中西藝術精粹相結合,就是為了更加自由地展現中國氣象、中國精神。他在創作中借鑒了西畫的色彩意識,仍然注重發揮宣紙的特性,讓色彩與水墨融合、碰撞,既厚實、又有層次,水氣氤氲,朦胧間合乎山水營造的走向。他借鑒了西畫的光影表現,讓畫面産生空靈感、空間感與神秘感。他的作品畫面内容趨于抽象,展現宇宙萬物的氣勢,自然而生動,極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清代石濤說“筆墨當随時代”,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新金陵畫派加以引用。然而,“筆墨當随時代”往往被世人了解為題材内容的創新,忽視了古人以及前輩藝術家對審美圖式與技法的革新。楊耀甯身體力行探索中國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品精彩紛呈,顯示了藝術的純度、思想的高度和當代審美精神。
畫家簡介
楊耀甯,著名山水畫家,曾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兼山水畫創作研究所所長,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作者簡介
李慧,副研究員,江蘇省文旅廳二級調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省作協會員,江蘇民盟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