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木勻
展覽:娜布其:綠幕遊戲
展期:2024年3月22日-6月30日
地點:木木美術館
出生于内蒙古的80後藝術家娜布其,将雕塑視作一種遊戲,相信“一切皆為雕塑”。正在木木美術館展出的“娜布其:綠幕遊戲”是對這位藝術家十多年來的雕塑與空間探索的一次全面回顧。40餘件作品,包含了極簡幾何構成的城市空間雕塑、類似微縮模型的桌面裝置和純粹的雕塑語言探索。多種形式的作品,讓我們更好地體驗她對空間與構成的了解。不同分類的作品,也代表了娜布其藝術探索的幾個方向。
“不真實”的物品
娜布其的作品乍一看是對生活中我們所熟悉的日常場景的倒置:使用現成品搭建的臨時空間;将城市景觀提煉為精簡的幾何架構;把那些平常巨大的事物微縮成桌上的棋子;截取常見綠植的局部并做成寫實雕塑……那些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她的手中以一種“陌生化”的形式再現:等比例縮小的噴泉,看上去像是玩具般的模型,極度概括化的城市空間,建築變為一組立體幾何圖案,印有鮮豔鹦鹉圖案的燈箱被放置于攝影棚般的綠幕空間裡。娜布其的作品在喚醒我們記憶深處的某種類似圖景的同時,又清晰地讓我們意識到加之于此物品上的“不真實感”。
實際上,娜布其的作品乍一看會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她的創作幾乎抛卻了具體内容,而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呈現。這些作品的性質介于雕塑和裝置之間,又因為藝術家的特意安排,将它們放置于類似公共場所的空間中後,與它們所處的空間以及前來觀展的人群産生了奇妙的互動:有時,你感覺對它們很熟悉;有時,這些與你已有經驗和記憶中的現成品微微不同的“作品”,又讓你感到陌生。娜布其的作品,似乎在與我們共同參與一個遊戲:遊戲名稱就叫做“空間中熟悉與陌生之間的感官距離”。
在展廳一樓,放置着2024年創作的大型雕塑作品《倒置的座椅》。倒置的羅馬柱涼亭以幾乎不可能的傾斜角度放置于綠幕背景中,給每一個走進展館的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認知沖擊。這個看起來有點危險的大裝置,其實可以坐上去。這也是娜布其作品的共同特征:藝術家希望可以通過這些作品與觀者發生互動,讓它們像公園裡的長凳、樂高池裡的樂高一樣,是我們可以日常使用并且在使用中獲得趣味、産生思考的物品。
微縮的景觀
從2018、2019年開始,娜布其就有跟家居和室内裝置有關的作品出現:有一件叫做《如何成為“美好生活”》的作品裡面就出現落地燈和地毯一類的現成組合品。《如何成為“美好生活”》這個标題會讓我們聯想到波普藝術名作、理查德·漢密爾頓的《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作品中,理查德·漢密爾頓通過拼貼的方式,将當時商品廣告中的肌肉男人和健身器材,吸塵器和家庭主婦,還有時髦的裸女圖像都剪切下來,拼貼成一幅沉浸在消費主義和欲望中的現代生活圖景。
但娜布其在展覽中所展現的“美好生活”,更符合中國家庭的傳統想象:綠植、茶幾、地毯和燈架這些是每天都會使用的物品。藝術家将現實場景列印在罩布上,再用這些罩布遮蓋家具,形成一種介于真實和荒誕之間的感覺。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規模化生産讓我們可以大量購入同款。《如何成為“美好生活”》中的每件物品看上去都很熟悉,我們都能在家中找到對應物品。但它們的組合方式卻令人陌生,看上去仿佛商場中為了展示商品而臨時布置的樣闆間。這件作品所展示的如此物質充裕的生活景象、由商品堆積而成的家,是否就能直接通向幸福呢?
關于雕塑、物品和人的距離,娜布其這麼說:“我期待像這個展覽裡面所有的雕塑、物品跟人的關系是一種更加親切、親密的,可以互相依賴的關系。你可以坐在椅子上,去看周圍的一些東西和空間。這樣,觀衆跟展覽關系就發生了轉變。處在介于陌生跟熟悉之間的一部分領域,一直處于這樣來回錯位的、中間的地帶。”
是以,娜布其将那些平常看起來很大的公共景觀縮小到可以桌上觀賞和把玩的尺寸。在展覽中展出的可以流水的噴泉就是如此。花瓣形的水池上是簡略的懷抱水瓶的雕塑小人,水源源不斷地從水瓶中流出,灑落在水池裡——而水池的尺寸讓它看上去就像一件模型或是紀念品。展覽中展出的其他作品,如羅馬立柱、公園大樹和樓房建築等都變成了一套棋盤遊戲裡的組合棋子。我們可以在桌子邊坐下來,用這些現成的棋子搭建符合自己心中理想城市的完美圖景。
對于體積的把控,現成物的挪用讓人們發現這些日常所見不為人知的一面。就像娜布其所說,物品的體積大小決定了你如何對待它們。“把戶外大型公共裝置縮小後搬進室内,它就變成一個你可以在室内觀賞、把玩的東西,就有點像人們去造盆景。”第一認知是由直覺來決定的,然後才是已有的經驗、知識和與之互動時所産生的感情——這是娜布其獨有的模拟悖論。
以物的視角觀察
除去直接縮放物品的尺寸,娜布其的另一類作品則專注于探究純粹的雕塑語言。她的另一組作品,就是以城市在空間中的形與結構為主題,以極簡的形式來呈現。在《空間外的風景No.4》裡,我們會看到一排類似三視圖拼接而成的城市模型,拱門、高塔、居民區、城市區域之間的圍牆,以數千立方米為尺度的城市體積在娜布其的作品被濃縮概括為一組立方形的圖形。這些作品是雕塑,但又有着平面設計的特征,就像是空間中的幾何構成,去掉一些備援的外觀和裝飾,僅留下最簡潔的幾何形骨架。
結合作者的其他作品,這種處理與概括的方式也會讓我們聯想到包豪斯那将建築、空間與人類居所視為一體,強烈要求造型與實用功能合一的風格。另一方面,這些彼此孤立、始終具有一定距離感的建築,又讓我們想起賈科梅蒂的雕塑。賈科梅蒂也曾專注于塑造在空曠廣場上孤立無援的人形——他的作品展現了人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的處境:孤獨地聚集,但個體與個體間始終有一層難以彌合的隔閡。
娜布其的作品中卻很少出現具體的人。當年與其這樣說,不如說在這些作品中我們沒有看到一個主角,或者說沒有見到一個生活在其中的起着主導地位的人——但人一直都存在。城市本身就是人類生活的産物,家庭生活則是最小機關的對于空間的整合與安排,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交流與回報的過程。娜布其的作品從物的視角來重新觀看人類生活,并鼓勵我們通過轉換視角與距離,與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物品産生新的感受和聯系。
供圖/木木美術館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