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在玉屏侗族自治縣皂角坪街道甕陽村,遊客們沿着“四好農村路”遊玩賞景,享受難得的休閑時光。
“現在的路越修越暢通,環境更好了,城裡的市民四季都能來旅遊。”甕陽村黨支部書記姚沅昌說,從村子到縣城隻有8公裡,現在開車十餘分鐘就到,過去路不通暢,步行2個多小時,可吃夠了苦頭。
一段出行路,道出一段鄉村公路發展史。早在20多年前,有開拓精神的姚沅昌就圍塘養魚。每到魚肥上市時,卻是他最苦的日子。“趕場天挑100斤魚到縣城去賣,賣完魚肩膀就破皮。”
四周大山蜿蜒連綿,就像一個甕圍着甕陽村。每次出行都要翻山越嶺,村裡受不了苦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隻留下“産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住戶留守化”的困境,訴說着甕陽人的無奈與彷徨。
進入新世紀,村裡修了坑窪不平泥巴路,結束了村裡不通公路的曆史,但村民們還是沒擺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黔東幹部群衆在推動脫貧攻堅、謀劃鄉村振興事業中,不斷實踐總結的真理。2016年,姚沅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他逐漸意識到:村子富不起來,是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近年來,玉屏自治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建好、管好、護好、營運好四個方面精準發力,用智慧和汗水在523.78平方公裡的版圖上,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着力提升農村出行條件和服務品質,讓群衆進出有好路、産業有出路、緻富有門路。
出門水泥路,擡腿進轎車。一條條四好農村路在玉屏綠水青山之間架起振興的橋梁,連接配接了十裡八鄉,農民群衆走出了一條條“緻富路”“幸福路”。
借助四好農村路建立的東風,甕陽村按照縣裡“一村一品”的要求,采取“村集體合作社+大戶合作社+農戶+建檔戶”的模式,流轉全村及5個鄰村1800餘畝土地,破除土地壁壘,大力發展黃桃、櫻桃等精品水果産業,打造“一季賞花·四季采果”的甕陽新景象。
跟随姚沅昌走在村裡,新修的“甕陽食府”人氣正旺,休閑垂釣池旁不時傳來陣陣笑語。借助四好農村路,甕陽村農旅一體化田園綜合體初見雛形。2023年,該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8萬元。
作為連接配接城鄉的“毛細血管”,農村公路一頭連着田間地頭,一頭連着縣域城區,把一座座小山、一個個村莊、一片片産業串聯起來,不僅成為群衆安全出行的通達之路,更是托起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
在亞魚鄉郭家灣村,原生态的梯田風光、傳統的農耕文化等,吸引了衆多遊客目光,他們在這裡品味特色小吃,追憶流金歲月。這是該村深挖鄉村文化與民俗特色,沿四好農村路打造的“溪山白鹭飛·桃源稻花黃”鄉村農旅融合景點。
旅遊線路的持續升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村創業,沿線一座座時尚農家院落“次第綻放”。五一期間,到郭家灣體驗鄉村風情的遊客絡繹不絕。花田錯小院負責人陳定華介紹說,今年小院對環境、服務,還有民宿進行了更新,不僅讓美好生活觸手可及,來遊玩的遊客反映也非常滿意。
随着農村公路建設發展的持續推進,玉屏結合“四好農村路”提質增效行動和鄉村振興,以鄉村旅遊道路規劃提升為主線,充分挖掘整合曆史民俗、健康養生等資源,有重點、有層次、有特色地打造農文旅産業,該縣将侗鄉風情園、沙子坳、郭家灣等景點串連成片,推動農村公路與當地産業、鄉村旅遊、現代農業、特色小鎮等項目同步建設、互利共赢,形成了一幅“以文鑄魂、以農興旅、以旅強農、以節會友、産業互融”的農文旅融合嶄新圖景。
“從‘通上車’到‘富一方’,通衢涅槃的交通變化,為侗鄉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就了侗家人民緻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玉屏侗族自治縣交通運輸服務中心副主任嚴純進說,目前該縣378.711公裡通村公路、480公裡“組組通”公路縱橫山野,連接配接内達外暢的國省道大動脈,不僅改變侗鄉村民出行方式,更打通“黔貨出山”管道,讓侗鄉充滿蓬勃朝氣,“黔東門戶”實至名歸。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葛永智
編輯 白春霞
二審 楊聰
三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