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作者:平原隐者

【本文内容均基于權威曆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請知悉。】

在中國文化界,有這樣一對令人矚目的父子:一位是享譽海内外的國學大師,另一位則是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的關系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家庭倫理劇"。

這對父子,正是季羨林和他的獨子季承。季羨林是誰?在學術圈裡,他是如雷貫耳的存在。這位精通十幾種語言的語言學家,在印度學、佛教學等領域都有卓越貢獻。然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卻是一位"缺席的父親"。

季承出生時,季羨林正值學術事業的上升期。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他選擇了遠赴德國留學,将年僅三個月大的兒子和妻子留在了國内。這一别,就是十一年。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在季承的童年記憶裡,父親就是一張模糊的照片,一封封寥寥數語的家信。他渴望父愛,卻隻能從母親口中了解這個素未謀面的父親。每當聽到廣播裡提到季羨林的名字時,小小的季承都會興奮不已,仿佛這就是與父親的某種聯系。

終于,在季承11歲那年,季羨林學成歸國。然而,久别重逢并沒有帶來溫馨的團聚。當季承興奮地喊出"爸爸"時,季羨林隻是淡淡地笑了笑,仿佛面對的隻是一個普通的學生。這種冷淡的态度,給年幼的季承心裡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痕。

随着時間流逝,父子倆的關系并沒有明顯改善。即使季承後來考入了北大,與父親在同一所大學工作和學習,他們之間的交流依然少之又少。在季承眼中,父親更像是一個按時寄來生活費的陌生人,而不是能夠傾訴心事的親人。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或許是為了彌補内心的缺失,季承在事業上格外努力。他成功地考入了中科院,成為一名高能實體所的進階工程師。然而,在感情生活中,他卻顯得有些失意。在家人的安排下,季承與一位門當戶對的女子結婚。

可惜,這段婚姻并不幸福。兩人性格不合,經常争吵,最終導緻妻子帶着孩子移居國外,留下季承一人在北京孤獨生活。就在這時,命運給了季承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1992年,已經年邁的季羨林需要一位保姆照顧起居。于是,一位名叫馬曉琴的年輕女子走進了季家。

馬曉琴來自農村,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她勤勞能幹,性格開朗。她不僅把季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還經常逗得生病的老人開懷大笑。漸漸地,她的存在給這個原本冷清的家庭帶來了一絲溫暖。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季承被馬曉琴的善良和樸實所吸引。他看到這個年輕女子對知識的渴望,便主動提出要教她讀書識字。在朝夕相處中,兩人逐漸産生了超越年齡的情愫。

然而,這段感情并非一帆風順。當季羨林發現兒子與保姆的暧昧關系時,勃然大怒。在他看來,這不僅有悖倫理道德,更是對家族聲譽的踐踏。一氣之下,他将馬曉琴趕出了家門。

季承為此與父親大吵一架。多年的積怨在這一刻爆發,他指責父親多年來對母親和子女的忽視,稱其為"一個人生失敗者"。憤怒之下,季承宣布與父親斷絕關系。

就這樣,父子倆開始了長達13年的絕交。在這期間,季承經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他與分居多年的妻子辦理了離婚手續,并下定決心要與馬曉琴在一起。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2004年,70歲的季承迎娶了30歲的馬曉琴。這場婚姻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贊歎這是"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有人嘲諷這是"老牛吃嫩草"。然而,對季承來說,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遵從内心的選擇。

季承的這場婚姻無疑加深了與父親之間的裂痕。季羨林對這樁婚事極為不滿,認為兒子的行為有違傳統道德。在他看來,即便與妻子感情不和,也不該與年輕保姆産生情愫。這種觀念上的沖突使得父子二人的關系更加惡化。

與此同時,季羨林的晚年生活也并不如意。失去了家人的陪伴,他獨自生活在空蕩蕩的房子裡,内心充滿了孤獨和寂寞。雖然在外人眼中,他是德高望重的學者,但在私下裡,他卻無人傾訴心事。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戲劇性。2008年,馬曉琴為季承誕下一子。這個小生命的到來,意外地成為了化解父子沖突的契機。季承鼓起勇氣,帶着妻兒登門拜訪父親。當季羨林抱起幼小的孫子時,臉上露出了多年未見的笑容。

那一刻,仿佛多年的隔閡都被瞬間融化。父子倆終于放下芥蒂,重建立立起聯系。可惜的是,這份來之不易的和解并沒有持續太久。僅僅一年後,季羨林就因病離世。他的離去不僅讓學術界痛失一位大師,也給這個剛剛重聚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季羨林去世後,他的遺産問題引發了新的争議。原來,在與兒子和解之前,季羨林已經與北京大學簽訂了捐贈協定。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圖書、字畫、文稿等全部捐贈給北大圖書館,用于建立季羨林工作室。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這批捐贈品共有577件,涵蓋38個類别,其中不乏季羨林最珍愛的藏品,如蘇東坡的《禦書頌》。據估算,這些藏品的市場價值高達一億元左右。

面對如此巨額的遺産,季承提出了異議。他聲稱父親生前留下了一張字條,全權委托他處理後事。基于這一理由,季承要求北大歸還這批捐贈品。然而,北大方面認為這些是季羨林的名譽捐贈,不應收回。

這場遺産糾紛最終演變成一場法律戰。季承将北京大學告上法庭,試圖通過司法途徑收回父親的捐贈。然而,由于他提供的字條法律效力存疑,一審判決季承敗訴。這個結果無疑給原本就複雜的父子關系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為了讓世人了解自己與父親的真實關系,季承決定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這段曲折的家族史。他花費大量時間整理資料、回憶往事,最終完成了《我和父親季羨林》一書。這本書不僅講述了季羨林的一生,更深入探讨了他們父子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

在書中,季承毫不避諱地表達了對父親的批評。他直言不諱地描述了季羨林在家庭生活中的冷漠态度,甚至用"人生失敗者"這樣尖銳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父親。他認為,季羨林雖然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家庭關系處理上卻顯得極為失敗。

然而,随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季承對父親的看法也在逐漸改變。他開始了解父親那一代知識分子所背負的時代重擔。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像季羨林這樣的學者往往需要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雖然季羨林的選擇給家人帶來了傷害,但他為中國學術界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季承的這本書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讨論。有人認為他過于苛刻,不應該在父親去世後還公開批評;也有人表示了解,認為這是他宣洩多年情感的一種方式。

無論如何,這本書為公衆揭開了季羨林家庭生活的神秘面紗,讓人們看到了這位學術巨匠鮮為人知的一面。與此同時,季承和馬曉琴的婚姻生活也成為了公衆關注的焦點。盡管外界對他們的結合充滿質疑,但二人似乎并不在意這些閑言碎語。

他們的日常生活平淡而溫馨,馬曉琴不僅照顧着年長的丈夫,還悉心撫養着他們的孩子。這個年齡差距懸殊的家庭,意外地展現出了和諧的一面。馬曉琴的樸實和善良,似乎填補了季承内心長期以來的情感缺失。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而季承則通過悉心教導,幫助妻子不斷提升自己,彌補她在教育方面的不足。然而,生活并非總是一帆風順。随着年齡的增長,季承的健康狀況逐漸成為了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年過古稀的老人,他不可避免地面臨着各種身體上的挑戰。

在這個時候,年輕的馬曉琴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耐心和愛心,日夜照料着丈夫的起居。盡管如此,季承和馬曉琴的婚姻仍然面臨着來自社會的諸多質疑。有人認為他們的結合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質疑馬曉琴是否真心愛慕季承,還是看中了他的财富和地位。

這些議論聲不時傳入季承夫婦的耳中,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面對這些質疑,季承選擇了沉默。他認為,真摯的感情不需要向他人證明。而馬曉琴則用實際行動回應了外界的猜測。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她不僅悉心照料季承的日常起居,還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水準,試圖縮小與丈夫之間的知識差距。

随着時間的推移,季承對父親的看法也在不斷變化。他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思考父親當年的選擇。雖然他仍然無法完全認同父親的做法,但也逐漸了解了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的特殊要求。這種了解,讓他的内心稍微平和了一些。

在晚年,季承開始整理父親留下的手稿和資料。通過這些文字,他仿佛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父親。他發現,在那些嚴謹的學術論文背後,季羨林也有着柔軟的一面。這讓季承不禁扪心自問:如果當年他們能夠更多地溝通,是否就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隔閡?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參考資料:

汪彤作;淩翔總主編. 當代作家精品 人的美麗是心底的明媚[M]. 2021

季承70歲娶30歲保姆,與父親絕交13年,季羨林上億遺産捐了北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