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吃肉會讓腸道菌“叛變”,釋放有毒物質!一個簡單習慣可以拯救

作者:營養和醫學

原創 學術經緯 學術經緯 2024-06-30 08:05 上海

在我們的腸道中,有着不計其數的腸道微生物,這些看不見摸不着的細菌、真菌甚至是病毒構成了一個複雜的微生物組環境,其中許多微生物與人類是互利共生的關系。以腸道菌為例,它們能通過食物代謝産生維生素B、維生素K,以及短鍊脂肪酸等人體所需的分子,幫助降低腸道和身體發炎水準,同時也能刺激免疫系統,抵禦病原體入侵。近些年來,腸-腦軸相關研究也揭示出腸道與大腦的互相作用,以及腸道對大腦的調控機制,而腸道菌就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也正因如此,生活習慣、飲食或藥物對腸道菌造成的影響不會隻局限于腸道。近期,《自然-醫學》的一篇論文就發現,腸道菌群改變會為糖尿病的發生埋下隐患,研究團隊借助來自全球不同地區超8000名志願者的腸道微生物資料,開展了迄今最全面的2型糖尿病與微生物組的分析。

隻吃肉會讓腸道菌“叛變”,釋放有毒物質!一個簡單習慣可以拯救

他們發現,有19種細菌種類與2型糖尿病風險有關。總體來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會産生更多造成免疫原性的分子,丁酸發酵減少,糖酵解過程被擾亂。研究特别提到了普雷沃菌(Prevotella copri),糖尿病患者體内這種菌的水準往往過多,它們會代謝産生高水準的支鍊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已經被許多研究證明與肥胖、糖尿病風險提升有關。作者推測腸道菌的變化可能會早于糖尿病症狀出現,通過及時補充那些減少的菌種或許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

隻吃肉會讓腸道菌“叛變”,釋放有毒物質!一個簡單習慣可以拯救

▲研究發現微生物組的變化與糖尿病風險有關(圖檔來源:參考資料[1])

除了補充特定腸道菌的幹預政策,我們日常就能做到的腸道菌保護方式其實很簡單,那便是 “吃好喝好”!這并不是說要吃得多麼進階,而是要做到葷素均衡,做不到這一點腸道菌會從有利轉變成有害。

色氨酸是一類通過食物獲得的必需氨基酸,而它大量存在于肉、蛋、奶類食物中,是以每日補充這類食物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你隻吃肉,色氨酸的确是補充夠了,但它們在腸道代謝中卻往有害的方向越走越遠了。

《自然-微生物學》的一項研究就提到了腸道菌的營養争奪大戰——色氨酸競争。腸道菌中有許多種類都會吸收色氨酸進行營養代謝,比如我們熟知的大腸杆菌(Escherichia coli),此外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也是攝取色氨酸的主力軍。不同的是兩者的色氨酸代謝産物不同,前者産生吲哚,後者則産生3-吲哚乙酸(ILA)和3-吲哚丙酸(IPA),就是這麼一點點差別,結局卻完全不一樣。

隻吃肉會讓腸道菌“叛變”,釋放有毒物質!一個簡單習慣可以拯救

吲哚的過度累積往往是有害的,慢性腎病的發生往往與吲哚水準過高有關。而ILA與IPA卻能保護腸道黏膜,降低發炎水準,同時提升人體對飲食抗原的耐受。如果隻食用肉類,一度地為它們提供大量的色氨酸,那麼吲哚的水準會持續保持高水準。

那麼有一個方式改變這種局面嗎?研究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多從蔬果中補充膳食纖維。纖維的加入不會直接影響大腸杆菌,但是喜愛纖維的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卻有了大量纖維代謝的來源,它會不斷将纖維分解成單糖釋放到周圍。

隻吃肉會讓腸道菌“叛變”,釋放有毒物質!一個簡單習慣可以拯救

圖檔來源:123RF

大腸杆菌察覺到單糖分子後,立馬轉變了态度,因為相比色氨酸,它更愛碳水化合物。于是多餘的色氨酸就流向了生孢梭菌,而生孢梭菌的色氨酸代謝并不會受到單糖水準的影響,它們仍然會繼續生産ILA與IPA,對個體産生更多有益影響。

作者指出,膳食纖維的補充不僅可以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也可以改變腸道菌的代謝行為。合理搭配不同的食物類型,将有助于更健康的腸道,進而降低腸道菌相關的疾病發生風險。

參考資料:

[1] Dietary fibre directs microbial tryptophan metabolism via metabolic interac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Microbiology (2024). DOI: 10.1038/s41564-024-01737-3.

[2] Mei, Z et al. Strain-Specific gut microbial signatures in Type 2 Diabetes Revealed by a Cross-Cohort Analysis of 8,117 Metagenomes, Nature Medicine (2024). DOI: 10.1038/s41591-024-030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