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家大銀行的理财子公司推出公告,對于理财産品的收費進行降價,尤其是對于新發行的理财産品,頻頻出現認購時“0費率”,也就說,認購銀行理财産品,前期不需要出錢。這是怎麼回事?
當然對于銀行理财子公司來說,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吸引投資者踴躍認購。如果發行的理财産品達不到預定規模,但是按照監管,投入的成本相差不大,尤其是人力薪酬成本巨大,那麼未來銀行的利潤就會減少。此時吸收更多的認購資金,讓理财産品總額達到規模效應,這就是銀行理财子公司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之前都是投資者排隊買理财,為何現在還要降費來吸引呢?其實這都是之前曆史業績不好惹的禍!現在全國理财産品的市場規模都已達到29萬億元,但是增速越來越慢,收益也是越來越低,對于客戶的吸引力也是大打折扣,這就促使銀行智能内卷化競争來吸引客戶。
總體看收益情況,2022年,理财市場上所有種類的産品折合起來,平均收益率為2.09%。到了2023年,理财産品平均收益率略有回升,為2.94%。到了2024年,随着存款基準利率快速下滑,平均收益率也在下滑。最新統計,理财市場主流産品之一,也是最能賺錢的存續固收類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跌破2.9%,創下年内新低。
而且,涉及到權益類的理财産品,也就是底層資産同股市二級市場相關的理财産品,基本上都是虧損的。有記者統計過2023年的部分情況,權益類投顧組合虧損超過10%的并不少數,平均跌幅也有12%。少數投顧組合成立以來的淨值已下跌超過30%,相當于打了不到7折。尤其是淨值化之後,基本都是浮虧狀态。
如果銀行理财産品的收益能達到發行時宣講的理想狀态,投資者自然會追捧而至,怎麼可能需要銀行理财子公司降費降率呢?就是因為之前的理财産品表現差強人意,甚至還造成了本金虧損,讓投資者不願意再去認購理财産品,在無奈之下才推出了各種優惠措施。
其實認購銀行理财産品,對于投資者收取的費用是不少的,很多投資者在認購時很難仔仔細細看全那麼多的條款,厘清楚那麼多的收費科目。一般來說,設為項目大概包括:申購費、認購費、贖回費、固定管理費、銷售費、托管費、超額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等。
為何會有這麼多收費項目,其實與理财産品的内部運作和監管要求有關,每一個理财産品的發行和運作,要有多部門多機構協同進行運作,是以要收取不同的費用給不同的機構或者部門。
目前各家銀行理财子公司宣布,降低的主要是申購費、認購費和固定管理費。讓投資者認購時不用付或者少付成本,但是銀行盈利的主要來源,主要是在固定管理費托管費以及浮動管理費。現在降低一些前期費用,其實對于銀行總費用收取的減少影響是不大的。
不過站在投資者角度,更需要銀行學習私募,推行優先和次級的梯度收費方法。如果銀行在發行産品時,必須拿出一部分自有投資資金入内,然後劃分幾個預定業績區間來分别收費。如果達不到,那麼銀行就不能收取費用,還要替補給客戶部分,達到讓散戶投資者少虧損或者不虧損的目的,是不是更好呢?
例如,如果理财産品淨值達不到1,那麼就不能持續在理财産品收費;如果虧損,還需要拿投入的自有資金進行貼補;如果淨值很高,可以提升持續管理費和超額業績報酬收費等等,用銀行自有投資資金作為安全墊,來承擔業績下降或者虧損的責任,這會不會更公平呢?
對于投資者來說,前期收費項目減少确實是件好事,但是購買理财産品時最重要的還是要想清楚未來他能不能賺到利潤。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如果不能賺到利潤,即使全部零收費,對于投資者來說又有何意義呢?
(提示,切勿抄襲,違者必究)
#目前銀行理财産品“0費率”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