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曲藝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昆曲到平劇,從皮影戲到花鼓戲,曲藝的形式豐富多彩,深受人民群衆的喜愛。而在明代,一種獨具特色的通俗曲藝藝術——明代小曲,在當時也是家喻戶曉,風靡一時。所謂"小曲",其實并非指曲藝規模的大小,而是指其曲調形式較為簡單。它們往往源于民間歌曲小調,被稱作"俗曲"、"俚曲"、"市井小令"等等。那麼,這種深受當時市民階層追捧的曲藝形式,究竟有哪些獨特之處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要說明代小曲之是以能如此普及,其根本原因還得追溯到當時的社會環境。那時的明朝,資本主義已開始萌芽,手工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伴随工業的繁榮,商業和城市也漸入鼎盛時期,像北京、南京這樣的大城市人口密集,生機勃勃。手工業的興旺帶動了市民階層的壯大,市民意識也與日俱增。這些都為明代小曲的誕生和傳播,提供了肥沃的沃土。
小曲之是以受歡迎,還在于它内容之豐富。你想談情說愛?有的是情愛小曲。你想了解時事?有國家大事的小曲。你想聽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有這一類型的小曲存在。可以說,隻要普通老百姓感興趣的東西,小曲基本囊括了個遍。小曲中詠歎時節和美好生活的也不少,與百姓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關,俨然就是一面生活寫照。
不過,雖然内容駁雜,但小曲仍有内容側重。從主要内容來看,大緻可分為三類:男女情愛、演唱戲曲故事和詠歎時節。最多的當屬男女情愛類,内容涉及純真愛情、移情别戀、妓女故事,乃至露骨的性事描寫。我們從《雍熙樂府》裡的一段情愛小曲便可窺見一斑:"裁剪下才郎名諱,端詳了展轉傷悲,把兩個字兒燈焰上燎成灰。或搽在雙雲鬓,或搽在兩峨眉,則要我眼根前常見你。"你看,這寫的分明就是一位思念情郎的女子,恨不得把夫妻的名字燒在臉上、眉梢上,這樣哪裡都能見着他呀!
前人自然地将日常之物,與感情聯系在了一起,娓娓道來之際,讀來如有閨房香氣撲鼻而來。況且小曲中豐富的修辭手法,也讓情感表達得淋漓盡緻。比如通過"絲"與"思"的雙關語,就能讓"相思寄素帕"一詞蘊含萬千柔情;又比如疊詞的運用,使語言朗朗上口,便于在民間傳誦。
此外,小曲中還常常應用反襯、平鋪直叙等手法,使小曲内容雖為小民微末,卻具有了名家風範。總之,明代小曲立足于市井生活,卻又将尋常百姓生活之事,用藝術的形式娓娓道來。它内容純樸,形式藝術,情感真摯、樸實無華,自然也就赢得了市民階層的廣泛喜愛。
明代小曲之是以能廣為流傳,不僅僅在于它們内容貼近生活,修辭藝術精湛,更重要的是它們具備了靈活性和天然性這兩大特質。
所謂靈活性,就是小曲沒有固定的格律、句式結構,完全是百姓們随性而作,随興而發。相比剛柔拘束的古體詩詞,小曲就自由多了。它們在傳播過程中,也是以發生了不少變異,增字減字、字詞錯誤等情況屢見不鮮。再者,小曲創作素材來源廣泛,凡是引起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和流行傳聞,都可能被運用到小曲之中,展現出了小曲的天然性。
不過,正是由于小曲的口口相傳方式,使得它們具有了傳承性和變異性這一特點。畢竟不像戲曲藝術需要苦學多年,再通過正規途徑傳承,小曲隻要學會旋律和詞phraye,就能輕易被傳播開來。然而,這種"低門檻"傳承方式,也使得小曲在流傳中出現諸多變異。是以小曲的曆史,也可視為一部不斷變異的曆史。
此外,明代小曲還有着地方性和共域性并存的特點。一方面,由于小曲創作和流傳都局限于一定地域,是以每個地方的小曲都難免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的語音、方言、習俗等。另一方面,小曲畢竟源于民間,最根本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是相通的,這使得小曲雖有地方色彩,卻也有着跨越地域的共域性。
正由于具備了這些特質,小曲才得以如此廣為人知,成為明代最受歡迎的一種通俗曲藝形式。有人形容小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話可謂恰如其分。它雖不失為藝術的雅俗,但正是"小"字造就的樸實和靈活性,令其廣受明代市民階層的喜愛。簡而言之,小曲以平民化的創作手法,将生動有味的社會生活娓娓道來,從中折射出明代的百态人生,成為彰顯明人文化的一面生動注腳。
綜上所述,明代小曲其實是一種貼近民間、潤物無聲的曲藝藝術。它們描繪的是當時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閨閣男女之情愛私語,又有對現實生活和社會時事的诠釋。小曲青睐于口語化、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再加上靈活的創作手法,自然就被明代社會所廣泛接受。
雖然小曲在文藝層次上或許平淡無奇,卻正因其樸實本色,才得以成為一種真正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曲藝藝術形式,成為研究明代文化生活的生動注腳。從這個角度看,明代小曲對後世文化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觑。#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