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介紹
歡迎來到“新傳前沿理論”專欄!我們深入挖掘新聞傳播學、社會學領域的量化研究,分享學者最新成果和國内外案例。追蹤新傳趨勢,解讀學者洞見,定期分享前沿理論,幫助大家時刻追蹤前沿熱點理論,豐富自身學術語料庫。歡迎大家積極學習、交流讨論,共同揭示資料時代下新聞傳播學的奧秘。
01 定義
新聞社會學是指研究新聞傳播活動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新聞學和社會學交叉的邊緣學科。主要特征是運用社會學原理和方法,研究新聞現象。
02 核心主張與研究方法
1970年代新聞社會學的一個核心主張是将新聞活動視作一種社會實踐進行研究,以打破新聞中心主義的研究範式,将其置于整個社會結構中進行闡釋和了解。
這種研究主張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帶來了對新聞傳播活動展開研究的方法論的革新,尤其是從杜會學等領域直接遷移和引入了對于特定職業研究的觀察、訪談等資料收集和分析方式,民族志自此成為新聞傳播學領域的一項重要方法。
03 代表著作
1970年代是新聞社會學的黃金年代,誕生了一批經典著作民族志方法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正式應用也集中出現于這一時期。在這批經典著作中,塔奇曼的《做新聞》和甘斯的《什麼在決定新聞》都将民族志作為最核心的方法,觀察新聞編輯室的運轉和記者的專業實踐。
04 經典研究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s of Objectivity.
這篇研究詳細探讨了新聞工作者對客觀性的了解及其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被認為是新聞社會學的經典之作。
研究認為,通過聲稱他們的工作是“客觀的”,可以緩解持續的壓力,如截止日期、可能的诽謗訴訟和上級的預期指責。
研究探讨了幫助新聞工作者定義“客觀事實”的三個因素:形式、内容群組織間關系。研究顯示,在讨論内容群組織間關系時,新聞工作者隻能依靠他們的新聞判斷;然而,他們可以通過引用一些程式來聲稱客觀性,這些程式展現了新聞曆史或報紙的形式屬性。例如,新聞工作者可以建議引用他人的言論而不是提供自己的觀點。
本文認為,“客觀性”可以被視為一種戰略性儀式,用以保護新聞工作者免受其行業中的風險。文章還提出,其他職業是否也可能以同樣的方式使用“客觀性”這一術語。
《新聞架構與固定成見:1979-2005年中國大陸主流報紙新聞中的黨員形象與精英形象》
這篇文章運用新聞架構和固定成見理論,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1979-2005年間大陸大陸主流報紙媒體上的黨員形象和經濟/知識精英形象。
研究發現,黨員架構和精英架構刻意分離——黨員避免被描繪為精英,精英亦避免被描繪為黨員。黨員架構滞後于時代要求,而精英架構獲得優勢表達。這并不符合時代賦予黨員的新内涵,亦不符合社會現實。這一結論提示媒介,有關黨員的報道應走出過度意識形态化的藩籬。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在于,有機且符合邏輯地貫通了“形象”研究和“刻闆印象”、“新聞架構分析”等理論,且對此做出了實證檢驗。
《數字新聞生産創新:一項關于記者Vlog的新聞社會學研究》
在國内外社交短視訊迅速發展的趨勢推動下,大陸的傳統媒體也開始将視覺化作為新聞生産的主要手段進行探索。其中,記者Vlog的嘗試和普及是一種典型的新聞創新。
該研究基于數字新聞學和新聞創新的理論視角,采取新聞社會學的方法,通過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進行資料收集,對Vlog新聞創新的微觀實踐及其觀念影響展開探究。
研究發現,社交媒體時代,新聞專業性的内涵在技術使用、報道觀念、專業知識等多方面出現了更新;與此同時,新聞專業性的傳統要素也展現在圍繞Vlog的新聞創新中。社交網絡的個體化趨勢與新聞專業性之間形成合力,推動了記者Vlog成為了一種具有顯著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創新新聞産品。
《諷刺畫、預警器和煙幕彈——對國内假新聞研究的反思與重構(1980-2018)》
假新聞雖然不可信,但它并不可怕,有時它顯得可笑,有時它顯得可悲,更多時候它是可以了解的。該研究無意為假新聞翻案,而是在對既往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反思的基礎上,從新聞社會學視角對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有據可查的275條國内假新聞進行再剖析與再審視,借助類型研究的方法從三個向度去思考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内涵:它們如何折射出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它們如何暴露出值得警醒的集體潛意識和大衆心理?它們如何被權力機構操縱成為掩人耳目的工具?總之,假新聞中有真問題,值得進行更深入的開掘。
參考文獻:
[1]Tuchman, Gaye. (1972).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s of Obje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7(4), 660-679.
[2]夏倩芳,張明新.新聞架構與固定成見:1979-2005年中國大陸主流報紙新聞中的黨員形象與精英形象[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02):29-41+95.
[3]梁君健,黃一洋,陽旭東.數字新聞生産創新:一項關于記者Vlog的新聞社會學研究[J].新聞界,2022(02):4-11+20.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20121.006.
[4] 張振宇,喻發勝,王然.諷刺畫、預警器和煙幕彈——對國内假新聞研究的反思與重構(1980-2018)
[J].國際新聞界,2019,41(11):156-174.DOI:10.13495/j.cnki.cjjc.2019.11.009.
#新傳考研##保研##考研##胡師姐新傳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