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車家灣鄉,在改造後的農田上放眼望去,盎然綠意盡收眼底,上萬畝連片的馬鈴薯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曾經的撂荒地一改往年的貧瘠和荒涼。
車家灣鄉地處東鄉縣東南部,全鄉平均海拔2403米,耕地面積20200畝,但因地勢偏遠,自然條件惡劣等原因,經曆數次大規模搬遷,人口減少,出現耕地地力逐年下降,甚至無人耕種、搬遷群衆“兩頭跑”、産業基礎薄弱等問題。
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效益,激活農業發展潛力,當地政府結合鄉情實際,對轄區撂荒地進行摸排整治,并通過招進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對流轉土地進行提質增效,使得昔日的棄田和荒地變成了出産草飼料及玉米、馬鈴薯的旺田。
“我們把撂荒地整治工作作為全鄉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進5個合作社對全鄉20000餘畝耕地進行規模流轉,投入農業生産機械64台,全面推廣頂淩覆膜、黑膜覆土等種植技術,通過獎補帶動合作社打造集中連片萬畝馬鈴薯種植項目,使全鄉耕地從荒地到良田再恢複提升。”車家灣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闵祥榮介紹說。
近年來,東鄉縣針對“荒地”變“良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是通過獎補形式,鼓勵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流轉種植撂荒地、山旱地,将供應的農資優先用于撂荒地整治,同時還邀請省、州撂荒地整治方面的專家,專題舉辦撂荒地整治現場教育訓練和農業機械使用操作教育訓練,這些措施進一步提高了土地使用率,讓撂荒土地“重獲新生”。
“東鄉縣全縣耕地面積為76萬畝,農業确權耕地58.2萬畝,其中基本農田49.6萬畝,水澆地10.2萬畝。截至目前,全縣撂荒地已完成整治5.4萬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馬明才說。
記者:馬正海 馬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