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劉亦菲飾演的黃亦玫在劇中貌美如花人見人愛,憑借着美貌一路過關斬将順風順水,審美疲勞的觀衆也在結尾忍不住吐槽和質疑,這劇是不是除了講女主長得美和談戀愛,就沒有别的事情了?
然而當我們深挖原著才發現,這正是原著作者亦舒使用的叙述陷阱,所想要達成的效果,原著裡亦舒分别以黃亦玫的哥哥、追求者、女婿和繼子四個男人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黃亦玫的一生經曆。
這也意味着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這四個男人眼中的黃亦玫,這些男性的視角下,玫瑰除了美麗一無所有,他們隻看到玫瑰肆意享受,和揮霍着男性對她的愛慕與追求,卻不曾看到她其他方面的優點和内心的精神世界。
正因為原著中的男人們,從來就沒有客觀正确的認識和看待玫瑰,是以他們對玫瑰的描述,總是充斥着自大的男性偏見,劇版的玫瑰的故事也敏銳的抓住了這諷刺效果,并為了更加友善廣大觀衆的了解,在影視化改編中直白的展現了亦舒的這一設定。
利用玫瑰本人和男性角色,對同一情節的不同視角展現,向觀衆戳穿了男性角色虛空的幻想下,對玫瑰的偏見和對自己的美化,比如玫瑰和她當時的實習導師周士輝,一段再簡單不過的談話,在周士輝的視角下,大美女玫瑰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挑逗暗示和暧昧回應。
而在玫瑰看來,自己隻是在無比正常的和對方交談工作,在意識到對方有越界行為時,表達了明确的拒絕,更不說周士輝自信的單方面覺得,玫瑰完全有理由被自己吸引,周士輝自我感動般的,和七年戀愛長跑的女友領證時臨時悔婚,隻是為了淨身出戶,邀請玫瑰一起出國旅遊。
劇中其他角色對此事的看法,也相當具有社會諷刺性,就連玫瑰的哥哥也會先入為主的審判玫瑰,現在看周士輝這類角色可能不覺得稀奇,但回憶一下原著小說創作于1981年的背景,原來亦舒早在四十多年前,就把普信男的腦回路給我們講清楚了。
為了緩解觀衆的腦血壓,編劇在劇中也利用玫瑰的意識,對典中典的發言進行了回擊,劇版的玫瑰并沒有把自己,當做兩性關系中低位的一方,她對身邊的男性物化女性的思想,感觸敏銳且敢于回擊。
編劇這樣的改編,也更加符合當代女性不斷更新的自我認知,是以作為觀衆,當我們有意識地跳出原著中男性視角的叙事陷阱時,可以看到藏在主線戀愛劇情的縫隙裡,玫瑰從小便展露出的極高的藝術天賦,和她優異的學習能力,讓她可以在面試時說出,考研對我來說并不是挑戰,是舒适區。
這些被劇中男性忽視的,卻都是玫瑰身上無關美貌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決定了,她不管在什麼場合都能夠受人青睐,并在四段戀情全都結束後,能夠放下一切重新開始,隻能說亦舒的女性意識真是太超前了。
她在半個世紀前使用的手法和開啟的話題,至今仍然能夠引發觀衆的覺醒和共鳴,即使各個方面都強調理想化的黃亦玫,依然無法擺脫愛情和婚姻,對女性帶來的捆綁,看到這才懂了,原來玫瑰的故事不是瑪麗蘇童話,而是給所有女生參考的渣男衆生相罷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對此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