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論戰上篇:長城悲壯卷純潔,比亞迪得意卷垂直整合聚焦
車企角逐白熱化 比亞迪與長城的"12天論戰"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風起雲湧,各車企掀起激烈的競争。在這場車企大戰中,兩大巨頭——長城汽車和比亞迪,長期糾纏不清,沖突激烈,直至2024年5月展開一場長達12天的"論戰"。這場争論的焦點集中在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和低價政策。究竟誰對誰錯?業内人士和輿論各執一詞,難以達成共識。作為新媒體人,我們有責任客觀公正地呈現這場車企"論戰"的來龍去脈,并對其中涉及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深入剖析。
一年前的"油箱門"引發的恩怨
這場争論的開端,要追溯到2023年5月25日。那一天,長城汽車公開發聲,稱已向相關部門舉報了比亞迪兩款插電混合動力車型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排放不達标。随後,比亞迪迅速發聲明,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争,并保留訴訟的權利。短短一天内,這場"口水戰"就此拉開序幕。
從表面上看,這隻是一起普通的同業競争糾紛。但細究其中緣由,卻暴露出了兩家車企之間longstanding的沖突。原來,這一切都要從去年的"油箱門"事件說起。
根據公開資訊,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由于發動機運作時間短,導緻炭罐内的油氣無法及時沖洗,存在油氣溢出的風險。為應對國六排放标準,PHEV車型采用高壓油箱是更好的解決方案,能更好地收集揮發油氣。但相比之下,高壓油箱的成本要高出1000元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車企為了降低成本,選擇采用常壓油箱。長城認為,這種做法違反了排放标準,是以上報了相關部門。這顯然觸碰到了比亞迪的痛處。
盡管比亞迪随後發聲明表示産品符合國标,但還是引發了一場持久戰。一些比亞迪車主反映,他們的PHEV車型在純電模式下,發動機會自動啟動,這既增加了油耗,還存在安全隐患。4S店表示這是廠家通過背景更新程式實作的,無法解決。車主們憤怒地要求比亞迪更換高壓油箱。
這場争論一直持續到2023年8月,比亞迪喊出"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口号,被業内解讀為一種示好。但長城CTO随即回怼,不贊同"道德綁架式"的"在一起"。他直言,如果隻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
這場唇槍舌戰的背後,反映出了兩大車企之間劍拔弩張的關系。一方面,長城認為比亞迪的銷量領先建立在不合規的基礎之上,是一種不公平競争;另一方面,比亞迪則認為常溫油箱并非重大缺陷,長城的較真像是在為自己的銷量不振找借口。雙方各執一詞,難以說服對方。
結果是,比亞迪沒有受到預期的處罰,2023年銷量反而突破3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車企。而長城的銷量在2023年僅為123萬輛,與比亞迪相差甚遠。2024年前5個月,長城的銷量更是隻相當于比亞迪同期的36%。
顯然,這場争論并未給比亞迪帶來太大影響,反而讓長城陷入了被動。這無疑增添了長城的挫敗感,也助長了它的怒氣。
長城的"正義與純潔"論戰
時間來到2024年5月26日,這場糾紛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在一場直播中表态,哈弗H6雖然不再是銷量冠軍,但它代表了"正義和純潔"。他說,現在确實存在一些"無序競争"和"惡意競争",給行業帶來了混亂。但長城有自己的底線,不會做那些"不善良"、"不講規矩"的事情。
這番"正義與純潔"的論述,無疑是針對比亞迪而來的。魏建軍的意思很明确,長城代表着行業的正道,而比亞迪則走上了歪路。作為一家"講規矩"的企業,長城的産品哈弗H6即便失去了銷量冠軍,也不會像某些企業那樣"犧牲品質"、"虧本銷售"甚至"涉嫌财務造假"。
這番表态顯然引起了比亞迪的不滿。在魏建軍闡述"正義與純潔"論的12天後,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重慶論壇上公開表态,稱"中國企業家非常幸福"。他的愛将李雲飛更是直言,"玩不起别玩,輸了别找理由"。這無疑是一種對長城的回擊。
比亞迪的反擊并未止步于此。5月28日,該公司在西安釋出了旗艦車型秦L DM-i,其售價僅9.98萬元。這意味着,B級車也紛紛進入了"10萬元時代"。這無疑是比亞迪對長城"正義與純潔論"的一種回應:你不是說我們削減成本嗎?那我用更低的價格證明我的實力!
業内人士認為,這一系列動作無疑将更新這場車企"論戰"。比亞迪的低價政策是基于正常的經營政策,還是基于犧牲品質的非正常做法?長城所謂的"正義與純潔",是否隻是在為自己的銷量不振找借口?這些問題都成為了争議的焦點。
垂直整合:靈丹妙藥還是隐患?
比亞迪低價政策的關鍵,在于其高度的垂直整合模式。作為一家掌控了從上遊零部件到整車制造的全産業鍊的企業,比亞迪确實具備了成本優勢。
這種垂直整合模式,在王傳福看來,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他援引了燃油車時代奔馳、寶馬等品牌曾經也采用過類似模式的例子,認為新能源時代比亞迪同樣需要這樣做,以應對部件供給的不确定性。
王傳福的觀點并非完全錯誤。在新技術發展初期,垂直整合确實能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供給效率。但問題在于,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已經不再是"嬰兒期",其市占率已經逼近50%,按照國家規劃,2035年新能源車将占據半壁江山。在這種背景下,王傳福仍然堅持嬰兒期的布局,似乎有些自相沖突。
比亞迪垂直整合的深度,也引發了一些質疑。車聚君認為,過度的垂直整合,不僅可能導緻管理成本、溝通成本的上升,也可能造成内部采購品質管控的松懈。更重要的是,如果整車制造環節對供應商提出嚴苛的降本要求,很可能會傷害産品品質,這時供應方如何應對?作為獨立供應商,拒絕合作還可以;但如果是内部供應商,恐怕難以拒絕。這無異于回到了"人民公社"模式。
此外,比亞迪自己也承認,單看制造環節可能是虧損的,隻有考慮全産業鍊,才能達到打平甚至略有盈餘的水準。這意味着,其低價政策的根源,并非完全來自于垂直整合帶來的成本優勢。那麼,其持續的降價行為背後,又隐藏着什麼樣的考量?
比亞迪在保險業務、金融業務等領域的布局,也引發了外界的疑問。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車的保險業務并非一片坦途,許多保險公司已經開始提高保費。那麼,比亞迪能否通過這些相關業務實作盈利,進而支撐其持續的降價政策,也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總的來說,比亞迪的低價政策和高度垂直整合模式,雖然在短期内帶來了不俗的銷量成績,但其背後可能存在一些隐患。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就是一個"工業奇迹"或"财務奇迹"。作為新媒體人,我們有責任客觀分析這些問題,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場車企"論戰"的實質。
車企同質化嚴重 誰主沉浮?
從整個汽車行業來看,無論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同質化問題都十分嚴重。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同業之間的惡性競争,長城和比亞迪之間的"論戰"隻是冰山一角。
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各大車企在産品力、技術研發、營銷手段等方面都趨于雷同。以新能源車為例,電池續航、智能駕駛等都已經成為标配,很難再成為差異化的賣點。在這種同質化的環境下,唯一的出路恐怕隻能是價格戰。
此前,新能源車價格普遍偏高,但随着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變化。比亞迪的低價政策無疑加劇了這一趨勢。其他車企為了應對,也不得不跟進。這種"你降我也降"的惡性循環,不僅損害了行業的整體利潤水準,也可能危及産品品質。
那麼,究竟誰才是這場"論戰"的赢家?比亞迪憑借其快速擴張的銷量優勢,似乎暫時占據了上風。但從長遠來看,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種價格戰會給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或許,未來不再是單一競争的時代。車企之間的合作與協同,可能成為破局的關鍵。我們已經看到,李雲飛公開表示希望奇瑞早日接近比亞迪,分擔一些競争壓力。這無疑為行業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車企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政策。單純的價格戰或許能在短期内取得成績,但遠不是長久之計。更應該關注産品力的提升、技術創新的驅動,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入洞察。隻有這樣,車企才能真正實作可持續發展。
作為新媒體人,我們有責任為讀者提供客觀、公正的報道,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目前汽車行業的變革趨勢。在這場車企"論戰"中,我們既不應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也不應妄加評判。相反,我們應該保持獨立、理性的态度,深入剖析其中的問題症結,為行業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隻有這樣,我們的報道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汽車"巨頭論戰"的深層隐憂
雖然這場由長城和比亞迪挑起的"論戰"可能隻是行業内一時的風波,但我們仍需深入思考其背後所隐含的一些更加深層次的問題。
首先,這場争論凸顯了中國汽車行業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在産品力、技術研發、營銷政策等方面,各大車企都趨于雷同。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惡性競争,而價格戰無疑是最直接的結果。比亞迪的低價政策無疑加劇了這一趨勢,其他車企為了應對,也不得不進行跟進。
這種"你降我也降"的惡性循環,不僅損害了行業的整體利潤水準,也可能危及産品品質。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價格戰的勝利者真的是最後的赢家?或許,未來的競争政策需要轉向産品力的提升和技術創新的驅動,而不應囿于單一的價格競争。
其次,比亞迪垂直整合模式的持續性也值得關注。有分析人士指出,過度的垂直整合可能導緻管理成本和溝通成本的上升,還可能造成内部采購品質管控的松懈。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背後是否隐藏着其他的盈利手段,如保險業務、金融業務等,值得進一步探究。
畢竟,單純從制造環節來看,比亞迪自己也承認可能是虧損的,隻有考慮全産業鍊才能達到盈利。那麼,其持續的降價行為背後,究竟隐藏着什麼樣的考量?這無疑是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此外,這場"論戰"也折射出了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一些沖突。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已經不再是"嬰兒期",其市占率已經逼近50%,甚至在國家規劃中2035年将占據半壁江山。在這種背景下,仍然堅持"嬰兒期"垂直整合的做法,似乎有些自相沖突。
另一方面,長城所倡導的"正義與純潔"理念,也引發了外界的質疑。難道這隻是在為自身銷量不振找借口嗎?亦或者,它确實代表了一些更加"講規矩"的企業訴求?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讨。
總的來說,這場由長城和比亞迪挑起的"論戰",無疑為我們呈現了中國汽車行業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作為新媒體人,我們有責任客觀理性地分析這些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隻有這樣,我們的報道才能真正為行業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