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江觀潮|“外婆家”刮起最炫民族風

錢江觀潮|“外婆家”刮起最炫民族風

  林金仁更忙了。

  他在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當了33年村黨支部書記,去年剛剛退休。

  按說,退休了就該清閑了,這位年近七旬的老支書在忙些啥呢?

  他開始坐進直播間,給村裡的玉米餅、茶葉帶貨;他還做回箍桶匠老本行,堅持每個木桶自己造,想為外婆坑潑水節提供一些“絕活”看點。

  退休了為何還不得閑?林金仁樂呵呵地說,都怪小吳一天到晚出花點子。

  他口中的小吳,是一名來自溫州永嘉的90後青年,名叫吳黎明,現在是外婆坑村的鄉村營運官。

  林金仁喜歡這個愛折騰的年輕人,因為他确實幫村子找到了一條發展的新路子。去年,外婆坑村接待遊客超28萬人次,鄉村旅遊收入達2300萬元,創下曆史新高。

  這個年輕營運官與外婆坑村的故事,要從2021年說起。這一年,28歲的吳黎明帶着一份厚厚的策劃書來到了外婆坑村。那時,外婆坑村剛剛被列入紹興市第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培育村名單,雖有着“江南民族第一村”“中國傳統村落”等名号,但還沒有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是這一年,紹興向全國釋出特色村“鄉村營運官”招募令,有着多年鄉村文旅策劃經驗的吳黎明前來揭榜。

  吳黎明對外婆坑村做過系統的“背調”:這是個特色鮮明的“民族村”,村裡有325戶、近千名村民,包括漢族在内,共有13個民族的同胞在這裡共同生活。而目前留在村裡生活的少數民族村民中,又以五六十歲的阿婆為主要群體。村裡的民族文化資源幾乎沒有被發掘,鄉村文旅産業剛剛起步,沒有鮮明特色,面臨着遊客難引、難留的困境,幾家村民自營的民宿、農家樂也幾乎處于關停狀态。

  “我們需要打造一個‘外婆’專屬IP,打響村子的知名度。”吳黎明對林金仁說。

  2021年夏天,林金仁幾乎天天在村裡見到吳黎明。一會兒,他帶着團隊丈量村頭到村尾的距離;一會兒,他又拿着圖紙對村裡的空廣場“指手畫腳”。吳黎明還老愛到村民家裡串門,打聽不同民族的風俗與習慣,有時還當起“導演”,幫少數民族村民編排節目。林金仁不知道這個年輕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到了那年10月,謎底揭曉。吳黎明在村裡試水了一場“外婆家的長桌宴”活動。在他丈量過的村道上,十幾張桌子拼成了能容納近百人的長桌。村民們端上民族五彩飯、紅燒肉、菜園雞和自己種的蔬菜,招待得知消息後趕來赴宴的各地遊客。少數民族阿婆們還穿上民族服飾,獻上了精彩的表演。

  在海拔800餘米的新昌小山村能吃上“民族風”滿滿的長桌宴,一時間,各類社交平台上出現了許多打着外婆坑村定位的文章。“那陣子,常在手機上刷到遊客的視訊,大家表達着對‘外婆家’的喜愛,讓我們覺得自豪又感動。”苗族村民王忠美嫁到外婆坑村已有31年,在年輕的鄉村營運官入駐之前,她沒想過家鄉的風俗會在這裡再現,并如此受歡迎。

  吳黎明也看到了民俗活動帶來的流量。第二年,他更新了活動内容,在長桌宴基礎上,增加了潑水節和篝火晚會等項目。活動吸引了大批來自甯波、杭州、上海等周邊城市的遊客。長桌宴和潑水節,于是變成了外婆坑村每年8月底和國慶假期的保留節目。據統計,2023年國慶期間,這些特色活動為外婆坑村吸引來5萬餘名遊客,直接帶動村民增收200餘萬元。

錢江觀潮|“外婆家”刮起最炫民族風

  “外婆家”熱鬧了起來。吳黎明想讓遊客在村裡能多些體驗感,便動起了民俗研學項目的腦筋。他專門請來紮染專業教師,手把手向村民傳授紮染技術,并在村裡開起了“外婆的紮染坊”,讓村民帶着客人感受傳統技藝的趣味。

  “這些化學染料會對老人和孩子産生影響嗎?”一次研學體驗中,一位遊客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吳黎明聽進去了。

  他多方打聽,聯系上紹興當地一名植物染料染色技藝非遺傳承人,學習了解染料知識。他還專門前往雲南等地調研闆藍根等原料基地,采購天然無害的原材料,確定用料安全。

  “這個年輕人,有敢想敢做的擔當。”林金仁和村民們對吳黎明頗為認同。

  這幾年,吳黎明還想方設法幫助村民多管道增收,除了線下聯合鄉鎮部門為外婆坑村的農産品設計統一包裝、制定統一标準外,他還在去年為外婆坑村開通了線上銷售管道,并嘗試做起了直播帶貨。

  誰能把外婆坑村的緻富故事講好呢?吳黎明打起了林金仁的主意。于是,退了休的林金仁,跟着這個年輕營運官學起了網絡直播。目前,各平台已累計銷售茶葉800餘萬元、玉米餅700餘萬元。

  “要做的事情還有好多。我們的業态标準需要不斷提升,産品開發需要不斷跟進,活動品牌需要不斷打響……”談到接下來的規劃,吳黎明毫不掩飾自己的壓力。但他也笑言,無論前路有多困難,自己與外婆坑村的聯系,怕是很難斷掉了。

  他很清楚,讓自己割舍不掉的,不止一腔創業熱情,還有與“外婆家”的深厚情誼。

  短評:

  老村需要年輕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别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

  外婆坑村的發展故事,就是一個傳統村落的逆襲故事。其中,有老一輩村幹部的努力,也有新一代營運官的付出。老村需要年輕人,尤其是像吳黎明這樣敢想敢做的年輕人。

  他們懂得傳承的意義。在外婆坑村這樣有曆史底蘊的老村落,他們整合民俗和自然資源,通過開展研學遊、打造民俗活動等方式,講述時光沉澱後的動人故事。

  他們也深知創新的價值。村莊的活力,離不開人。比如吳黎明為村裡好客的村民打造了“外婆”這個統一的IP,外婆的早餐鋪、外婆的紮染坊、外婆家的市集……走在村裡,這些醒目的鋪名很快拉近遊客與村民的距離。可以說,這樣的嘗試,既留下了鄉情鄉愁,又講好了文化故事,還帶動了村民增收。

  把鄉村交給年輕人,也許明天,會有新的驚喜。

來源:潮新聞·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