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裡的雲
聲明: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婚後事》中,每一個張明芯壓抑到情緒失控,或者呂靜海戀愛腦卑微自傷的場景都仿佛在寫很多個曾經的自己。
年輕的時候誰不是莽撞沖動,誰不是戀愛大過天,呂靜海身上有的那種青春活力那種勇往無前正是每個疲憊的中年人都向往的。
她們仿佛不怕傷不怕痛,愛就要轟轟烈烈的愛一場。
盡管現在有多少流量引導女人要做“大女主”人設,要清醒要通透愛自己,哪怕經曆滄桑的我,也同樣會為這樣炙熱且無畏的感情所觸動。
看看張明芯和呂靜海,無論是婚前還是離婚後,她們都充滿了魅力。
但在婚姻中,她們失去了自我,變成了家庭主婦,每天忙碌而疲憊,失去了光彩,對伴侶也充滿了指責抱怨。
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生活不如意,那不應該歸咎于别人,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原因。
更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從來不是因為别人的背叛你才不幸福,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婚姻。
當然,作為第三者的角色,呂靜海必然是會遭譴責和唾棄的。
起初我也讨厭這個人物,即使她年輕、美貌,但是她愚蠢、放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理想主義者。
但所有人都必須明白并且承認,大多數男人最難抵抗的一定是這樣的人。
她是那樣的楚楚可憐、不求回報、青春無敵、魅力四射,又飽含女文青的浪漫與激情。
太多人貪戀她的容顔,卻沒人關心她的靈魂,于是呂靜海一次次的去撞南牆。
她是一個典型的戀愛腦,一次次被渣男傷害,在愛情裡屢屢受傷。
她恣意的愛,從不回頭,仿佛不曾痛過。
最糟糕的是,她偶然認識了已為人夫的潘善仁,并難以自持地愛上了他。
你可以打我,但不要抛下我。
真是卑微的低到塵埃裡。
多麼絕望的經曆,才可以說出這句話,呂靜海真的在用行動說明什麼是“渣男收割機。”
呂靜海因為少時被父母抛棄,長大後變成不計一切付出的愛情狂,将愛情視為最大的寄托,卻一再被抛棄。
她無止境的付出,不害怕被傷害,甚至希望傷害能來得更猛烈一些。
這種近乎自虐的方式,終究還是要以學會愛自己來結束。
我們都想用愛,去填補心裡那個洞。可是無論我多努力去愛,都填補不了那個洞。原來我想要的,你永遠都給不了。你想要的,我從來都沒給過。你誤認了我,我也一樣誤認了你,我們不會是彼此的救贖。
潘善仁一直承受的自我掙紮困境,隐藏着原生家庭導緻的性格缺陷——在婚姻中隐忍已久、最終跳樓自殺的母親,将婚姻不幸的傷痛延續到兒子身上。
潘善仁在潛意識裡有很強的“不配得感”,無法接納别人對他的付出和真心,在親密關系中擰巴地活着。
而承受“小三”罵名的呂靜海,她的人生命題是追問父母離異後為何抛棄自己和姐姐,讓她們内心存在愛的缺失感。
呂靜海其實并不壞,隻是愛情本位,自認愛情大過天,以為自己愛上風流才子,即使為愛犧牲在所不惜。
愛在她眼裡高于世俗道德,甚至超乎于倫理,天真好似小孩。
在她的眼中,自己隻是非常克制地在愛一個偶像,不提出任何要求,靜靜的守護他、體諒他、心疼他。
她對“愛”以外的感覺是很遲鈍的,和程天晖相處的時候特别明顯。
呂靜海總說自己的感情是愛情,純粹又高潔,但她根本不明白,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麼懂得如何正确地愛别人。
潘善仁的小說關于婚外情,也許某些情節是虛構的,但需求卻是赤裸裸真實的。
在他的小說裡,呂靜海成了情yu的化身,是男性凝視下的尤物,是gou引他堕落的“潘多拉魔盒”。
在潘善仁的視角裡,她的每一個舉動都帶上了誘惑色彩,引爆他的男性yu望。
他将自己精神出gui的經曆,寫成小說的方式找尋壓力釋放的出口。
小說裡,有潘善仁對婚姻的不滿、對情欲的渴望、對妻子的忏悔,還有對初戀以及曾經的自己的懷念。
而呂靜海則一直認為自己跟潘善仁是被彼此的精神世界吸引的soulmate。
在潘善仁的視角裡,他坐懷不亂,呂靜海才是一個主動、“放dang”且危險的誘惑者。
但在呂靜海的視角裡,她與潘善仁是有着共同愛好、靈魂深處有共鳴的知己,他們之間是欲罷不能的純愛。
潘善仁的視角裡,呂靜海“gou引”他;在呂靜海的視角裡,她與潘善仁是文學愛好者。
是以呂靜海單純的愛得不到潘善仁的正向回報,她更不會了解為什麼潘善仁在小說裡把她寫成dang婦。
是以潘善仁可以恬不知恥地對呂靜海說:
如果你是真的為我好,我希望你學會适應,就算将就沒有我,你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潘善仁對于呂靜海的态度,自始至終保持着情感的疏離。
一方面,潘善仁需要通過對方給予的浪漫愛,重新建構自我的價值。
但另一方面,他又懼怕承諾,希望保全自我的自主性,他以“人到中年,浪漫心境已經不複存在”為借口,沒有回報浪漫愛。
在潘善仁的意識裡,婚姻和同居是不同的兩種生活方式。
婚姻意味着傳統的契約,有明确的道德和規範,是以他盡量限制着自己的行為,精神出gui但沒有肉體出gui。
在潘善仁離婚後和呂靜海同居的這段日子裡,他的應對方式和在婚姻中截然不同。
他希望自己是自由的,不承諾浪漫愛,不做出自我犧牲,随意進出。
呂靜海逐漸認識到想象中的潘善仁和生活中的他完全是兩碼事,天真爛漫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擊。
她愛得卑微,愛得自我舍棄,也隻能失去這段注定錯誤的愛情,迫不得已鼓起勇氣直視内心的缺陷,在餐桌上告别這段錯愛。
至此,呂靜海終于懂得了放手。
第一次放手是越界後的理性,雖然呂靜海很喜歡潘善仁,但她可以為了他的家庭而吞聲忍氣,不哭不鬧,這是一種放手。
第二次放手是她和潘善仁在一起之後,她意識自己不過是潘善仁初戀的替身,對方從不曾真正愛過自己,于是她再次放手,并且開始學習愛自己。
和潘善仁的戀情結束後,呂靜海接受了一直以好友身份陪在自己身邊的程天晖,程天晖也因為她安定了下來。
這本是一個“多年兄弟變戀人,兜兜轉轉真愛是你”的老套甜蜜故事,但婚後兩人卻又陷入了一地雞毛的困境。
呂靜海也檢討自己對程天晖也是像對潘善仁一樣,把他們當作一個能給自己一段穩定關系的救命稻草。
在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與姐姐呂靜林和解後,從他們身上得到了“不會被抛棄”的踏實感,才真正把自己從愛情狂的陷阱裡拯救出來,終于切斷一代傳一代的惡性循環。
都市人把情緒病披上了愛情的外衣來安慰自己,是這個故事最現實冷酷的地方。
而呂靜海的成長則展示了一個人物打破常識、陷入錯愛、最終認清錯愛的過程。
~未完待續~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咖啡裡的雲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傾訴一顆不曾叛離的心
堅信成長才是女人最終的歸宿
願你能在我的文字裡感受溫暖和深情
推薦閱讀:
羅生門式離婚其實并不罕見,但加入孩童的視角,内容瞬間就延展了
他們這場“離婚羅生門”,源自兩人都習慣自我美化和放大對方過錯
“這場婚姻是互相淩遲的酷刑”,真是振聾發聩的一句話,直擊人心
我不會祝你百年好合,甯願祝你足夠堅韌,能承載現實中的所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