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特 西貝柳斯小協 ¥128 購買
一項聲譽卓著的國際小提琴大賽以讓·西貝柳斯為名,足以說明小提琴在這位芬蘭作曲家的音樂中占據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讓·西貝柳斯自幼學習小提琴,夢想着有朝一日成為音樂會上的獨奏家,但他卻是以作曲家得名。
其中,西貝柳斯僅此一首的“小協”作品——《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 47可稱得上是演奏技巧相當困難的一首,充分發揮獨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在管弦樂團部分的創作上也發揮了交響特色,音樂主題熱情奔放,且富有濃厚的芬蘭氣息。
此曲最終完成于1905年,其實早在此曲問世很多年前,西貝柳斯就已經開始構思架構,但也許是因為創作的時間拉得很長,讓他真的在動筆創作時,有了太多的想法與動機,是以在初版首演之後,他又進行了幾經修改,才成為現在所聽到的版本。
全曲跟随傳統的協奏曲架構,由三個樂章組成,雖然在獨奏的技法上相當艱深,但音樂本身所呈現出的卻是尤為的浪漫,宛如一幅音畫,栩栩如生。
第一樂章如一幅風景畫,展現幽暗的芬蘭北部海濱,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遊吟詩人的歌聲在空中回蕩着。
第二樂章音樂略帶憂郁神秘的色彩,像作者在緬懷童年往事, 在曠野、在海邊的巨石上獨自演奏心愛的小提琴,與大自然交流着感情。
第三樂章主題被稱為“北極熊的波蘭舞曲”,作曲手法華麗,充滿無盡活力,小提琴獨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時火花迸射,形成無窮的變化。整個樂章高潮疊出,充滿張力且演奏難度極高,因而公認為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極為經典的樂章之一。
然而,正因演奏難度極高,此曲初期并沒有獲得很大回響,而是直至海菲茨在1930年代的演出後,一衆小提琴演奏家與樂迷才得以真正認識并了解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之偉大,并予以演錄和聆賞。
1995年,穆特與後來成為她丈夫的指揮家安德烈·普列文(現在準确說來是前夫,兩人于2002年結婚,2006年離婚)以及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合作,錄制了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彼時32歲的穆特正值演奏事業鼎盛時期,實力超凡。
1996年,穆特憑借本輯榮獲西班牙唱片大獎,此外,專輯還入選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300榜單。
早期,穆特的音樂以甜美的音色著稱,但随着年紀漸長,她再也不是卡拉揚羽翼下那個乖乖女。她對音樂有着強烈的個人獨到看法,不但嘗試多樣化的曲目,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古典标準曲目裡,她也能提出令人驚異的、全新的邏輯結構,并挖掘出前所未見的細節。
于愛樂者而言,穆特音樂裡的分句、色彩或許就如同千面女郎般難以捕捉,但卻也永遠是樂迷聆賞高品質音樂的名額。
穆特對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則如鐘表般精準,絲毫沒有回避樂曲中蘊藏的技術挑戰,并以其女性特有的敏銳,捕捉樂曲中那些極其細微的變化和轉折,精準把握每個音符間的情感過渡和強弱對比控制,也将演奏時所帶有的力量與強度完整顯現出來。
普列文指揮的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演奏深沉、厚實,低頻幹淨利落。于此,他帶領着一個不以演奏西貝柳斯作品聞名的管弦樂團,成功打造出一次震撼的協助演奏,也成功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強而有力的合作夥伴,為作品呈現增添了耀眼色彩!
專輯另收錄的西貝柳斯兩首《小夜曲》和《幽默曲》,除了留有一層慣有的朝氣外,妩媚的琴音中更透出穆特成熟的風韻,小提琴音色嬌柔細膩,動聽至極。
錄音方面,本輯采用DG獨家的“4D”技術錄制,可謂是“王中之王”。DG的“4D”唱片從拾音到最後制造盤片全部都采用數位技術,故噪聲分離度極高,整體音質的頻響寬闊、動态範圍大、音響效果也就更佳。
是以就整體而言,本輯完全是精緻音符與細膩情感的交織,豈是一個“美”字了得!
盡管你已經聽過穆洛娃、哈恩、鄭京和等同樣深受贊譽的西貝柳斯“小協”版本,但不可否認的是,穆特的演繹更能帶你深入作品核心,令你為之神魂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