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作為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北京學術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将于9日在北京舉辦,活動以“平台支撐、集約發展——讓更多一流期刊脫穎而出”為主題,與會嘉賓将深入探讨如何優化期刊營運機制,釋放發展動能,提升期刊發表服務能力和國際市場競争力。
日前,《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均民圍繞加強建設科技期刊強國,推動醫學期刊集約化高品質發展等問題,接受新華網采訪。
新華網: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您認為應如何加強建設科技期刊強國,并不斷推動醫學期刊集約化高品質發展?
魏均民:目前,期刊叢集化、集團化、國際化發展已是世界科技期刊發展的主流态勢,也是期刊産業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大陸科技期刊資源相對分散,絕大多數都是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借用别人的平台來進行出版、傳播。我們要向科技期刊強國邁進,就應從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将分散的期刊出版工作進行集約,實作稿件采編、評審、生産的集中,進而做到資料、傳播、營運和使用者的集中,實作線上線下一體布局,構築完整的數字出版生态鍊。
我社作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叢集化試點機關,依托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業科技與标準重點實驗室——醫學期刊知識挖掘與服務重點實驗室,采用國際先進技術,結合中國期刊出版實際,不斷探索、完善、升華原有的期刊叢集化數字出版軟、硬體,建構基于醫學專業領域期刊群的數字出版和知識服務平台,作為全面排程采編、編輯、出版、傳播各環節的融合出版智能化中樞,賦能資料驅動的精細化營運,縮短稿件刊出時滞,吸引優質稿件回流,提升期刊的學術品質,大大提升了中國醫學科技期刊參與全球科學傳播體系和融入世界科技期刊交流生态圈的能力,使發表在國内科技期刊内容的國際化程度以及國際顯示度、影響力逐漸提高。
新華網:您能否結合實際工作,談談醫學期刊如何深化科技期刊體制改革,并談談傳統科技出版社向知識服務轉型的重要性?
魏均民:我社經過長期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具備一定規模、品牌和學術影響力的期刊叢集,但與大陸其他科技期刊一樣,也存在着以編輯部為機關分散營運的問題,期刊的集約化程度尚沒有達到理想狀态。面對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發展趨勢,根據國家對出版體制改革的要求,我社按照中華醫學會“管辦分離”為核心的期刊管理體制改革和“編輯與出版經營分離”為核心的期刊出版機制改革的總體思路,穩步有序推進系列雜志集約化程序。
2018年我社創辦的視訊雜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以音頻和視訊等全媒體手段反映大陸心血管病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内外心血管病學科的學術交流。創刊以來,得到廣大讀者的高度認可和喜愛。目前,我社已建成以微信公衆号矩陣、中華醫學期刊網、中華醫學期刊APP、微信視訊号、抖音等綜合的融媒體出版釋出平台,整合了系列期刊資源,建成了為作者及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出版服務模式。
優質内容的價值需要先進的傳播方式來呈現。我社經過9年多的持續推動,依托數字化出版平台建設,不斷探索新型出版模式,助推系列期刊走向高品質發展之路。研發刊社數字中台,賦能資料驅動的精細化營運,建構基于醫學專業領域期刊群的數字出版和知識服務平台。不斷推出面向機構、個人、第三方平台等專業使用者的垂直化知識服務産品,包括中華醫學期刊全文資料庫、中華醫學期刊APP、中華醫學會期刊雲資源服務系統(SDK服務)、中華醫學知識庫、遠端繼續教育平台等,提高服務讀者、作者的知識服務能力。
新華網:剛才提到了傳統科技出版社的轉型,您認為大陸是否需要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全流程數字出版平台?如何鼓勵重大醫學研究成果率先在大陸期刊、平台上發表及開發利用,讓更多一流期刊脫穎而出?
魏均民:技術和平台建設是制約中國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重要壁壘,也是一流期刊建設的必由之路。在目前國際合作面臨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況下,打造具有自主産權全流程數字出版平台顯得尤為重要。
我社在2020年借助國際主流技術,通過“自主設計+委托造船”模式,成功打造獨立營運的英文期刊出版傳播平台MedNexus。平台與國際通用搜尋引擎、出版标準化組織、重要學術索引資料庫等實作順利對接,讀者已覆寫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台運作穩定,通路量已超過326萬次。目前平台已承載24種系列英文期刊的4.3萬餘篇論文,通過開放擷取方式展示,并同時成為中華醫學會中文系列期刊優秀論文對外傳播的重要管道。
新華網:大陸科技期刊進入世界一流方陣意味着什麼?如何可持續地“走出去”,讓中國期刊,尤其是醫學期刊全方位展現在國際舞台?
魏均民:2024年6月,科睿唯安釋出的期刊引證報告。大陸期刊表現優秀,19種期刊學科排名世界第一,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期刊方陣,同時也意味着将會有更多全球範圍内的優秀科研成果将中國科技期刊作為首發平台。在這種形勢下,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點,才能助推中國科技期刊成功“走出去”,在國際科研學術交流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支撐大陸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一是我們要破除“SCI至上”的觀念,讓高品質的論文發表在祖國大地上,提升中國優秀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二是要加快培育一批高品質的科技期刊和有實力的出版機構,加快創辦重點建設和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高起點英文新刊,以旗艦期刊為核心、衍生期刊為側翼,數字出版平台為保障,形成科技期刊的“航母”叢集,搶占科技創新的新領地,掌握國際創新科研成果的首發權,争取在國際學術交流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
三是由“借船出海”“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轉變,加強自助平台和自身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平台的國際化程度和期刊内容的國際顯示度。讓傳播管道、營銷管道走出去,推動大陸科技期刊“走出去”,全方位展現在國際舞台。
新華網:您認為培育一流科技期刊(醫學期刊方向)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加強?
魏均民: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仍需繼續加強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和平台等方面的建設。
一是管理制度方面。出版管理政策對期刊發展起着關鍵性的作用。2019 和2021 年《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和《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兩份檔案的出台,為中國科技期刊進一步發展繁榮指明了方向,也凸顯了科技期刊建設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争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大陸科技創新發展迅猛,科研産出逐年增長,國際出版機構都在加快創辦新刊,搶占科技創新的新領地,我們需要正視中國科技期刊與國際知名期刊間的差距,加大政策、項目、資金等要素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期刊出版的轉型更新和産業改革,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在國際化、數字化和市場化等多方面發力。
二是評價體系方面。近年來,大陸出台了多個促進中國科技期刊快速發展的指導性檔案,但要加大對相關政策的宣傳和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監督檢查,徹底破除“SCI至上”的觀念。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讓高品質的論文發表在祖國大地上,這既是具有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的使命擔當,更是我們科技期刊人重點努力的方向,任重且道遠。
三是平台建設方面。大陸出版業正逐漸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而且呈現加速轉變的态勢。隻有通過打造一體化數字出版服務平台,将分散的期刊出版工作進行集約,實作稿件采編、評審、生産的集中,進而做到資料、傳播、營運和使用者的集中,轉變數字化轉型的經營理念,築牢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實作線上線下一體布局,才能構築完整的數字出版生态鍊,加快大陸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