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開國六王!憑啥深受朱元璋信任還能善終?

明朝開國六王,指的是明朝開國的六位功臣,他們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對明朝的建立和維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六人都是在去世後,才被追封為王爵的。畢竟,在曆史上,異姓還是很難封王的。那麼,問題來了,明朝開國六王的結局分别如何呢?

1.徐達

明朝開國六王!憑啥深受朱元璋信任還能善終?

出生背景與早期經曆

徐達出生于農家,生活在元末動蕩的時期。他後來加入了朱元璋上司的起義軍,成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這标志着他軍事生涯的開始。徐達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忠誠的品質,在起義軍中迅速嶄露頭角。

軍事成就

鄱陽湖之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這是朱元璋勢力崛起過程中的一次關鍵戰役,徐達的勝利為朱元璋最終統一江南地區奠定了基礎。

北伐與滅元:徐達在随後的幾年中,繼續擴大戰果,先後攻克淮東、平江等地,滅掉了張士誠的勢力。至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作為征虜大将軍,與副将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成功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此後,他連年出兵,打擊元廷殘餘勢力,鞏固了明朝的統治。

邊防鞏固:洪武六年(1373年)後,徐達長期留守北平(今北京),他在這裡訓練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為明朝的邊防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

政治地位與榮譽

徐達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貢獻,在明朝建立後獲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和榮譽。他累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并被封為魏國公。在徐達去世後,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賜谥号“武甯”,并為他禦制神道碑文,允許其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這些都是對徐達功績的極高肯定。

徐達為人謹慎,善于治軍,他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朱元璋曾将徐達比作“萬裡長城”,足見對其軍事才能和忠誠品質的信任與倚重。後世亦公認徐達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他的事迹和貢獻被載入史冊,永載青史。

2. 鄧愈

明朝開國六王!憑啥深受朱元璋信任還能善終?

早年經曆與投奔朱元璋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顔,出生于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自幼便展現出魁梧的體格和過人的勇武。年僅16歲時,他便已開始領兵抗元,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上司力。至正十五年(1355年),鄧愈率領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這一決定不僅為他個人的軍事生涯開啟了新的篇章,也為明朝的建立貢獻了一份重要力量。朱元璋對鄧愈的英勇和才能非常賞識,賜其名為鄧愈,并任命他為管軍總管。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

鄧愈跟随朱元璋渡過長江,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戰役。他們先後攻克了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江蘇南京)等地,直取鎮江,屢立戰功。鄧愈以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勇猛善戰的精神,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官職也随之不斷晉升,曆任廣興翼元帥、佥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等重要職務。

在轉戰浙西的過程中,鄧愈屢敗元軍,進一步鞏固了朱元璋在江南地區的統治地位。他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于治軍,同時善于安撫降者,這使得他在軍中威望極高,功著一時。

遠征甘肅與招降吐蕃

洪武三年(1370年),鄧愈跟随徐達遠征甘肅,這是一次對北元勢力的重大打擊。在戰役中,鄧愈表現出色,成功擊敗了北元軍隊,并招降了吐蕃、烏斯藏等諸部。這一勝利不僅擴大了明朝的疆域,也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鄧愈是以被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并封為衛國公,這是對他卓越貢獻的最高肯定。

晚年病逝與追封

然而,鄧愈的輝煌人生并未能持續太久。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病逝,享年四十歲。他的離世讓朱元璋深感痛惜,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和忠誠,朱元璋追封他為甯河王,并賜谥号“武順”。這一稱号不僅展現了鄧愈在軍事上的英勇和智慧,也表達了對他忠誠于國家和人民的崇高敬意。

鄧愈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傑出将領和開國功臣。他以其魁梧的體格、過人的勇武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抗元鬥争和明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于治軍、善撫降者,這些品質使得他在軍中威望極高,功著一時。雖然他的生命短暫,但他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所做出的貢獻将永載史冊。

3.常遇春

明朝開國六王!憑啥深受朱元璋信任還能善終?

出生背景與早期經曆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出生于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力量,對國術和軍事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元末動蕩的時期,常遇春加入了紅巾軍,并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了一名傑出的将領。

歸附朱元璋與軍事生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歸附了朱元璋,并自請為前鋒,從此開始了他輝煌的軍事生涯。他力戰克敵,屢建奇功,曾自言能将十萬衆,橫行天下,是以軍中稱他為“常十萬”。在朱元璋的麾下,常遇春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如攻克采石、太平、集慶等地,以及後來的北伐中原等,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官職與封賞

由于常遇春的卓越貢獻,他的官職也不斷晉升。他曾任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這些官職不僅展現了他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他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此外,朱元璋還對他進行了多次封賞,以表彰他的功績和忠誠。

北伐中原與暴卒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奉命北伐中原。他率領大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為明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行軍途中,常遇春突然暴斃,年僅四十歲。這一消息震驚了全軍和朝野上下,人們都為這位年輕而英勇的将領感到惋惜和悲痛。

追贈與配享太廟

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績和忠誠,朱元璋在他去世後追贈了他一系列崇高的榮譽稱号和官職,包括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等。同時,他還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谥号“忠武”,并允許其配享太廟。這些舉措不僅是對常遇春個人的肯定,也是對他為明朝建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的紀念和緬懷。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時期的一位傑出将領和明朝開國名将。他以其勇猛善戰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著稱于世,為明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的生平事迹和英勇精神将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中,激勵着後人不斷前行和奮鬥。

4.李文忠

明朝開國六王!憑啥深受朱元璋信任還能善終?

家庭背景與早期經曆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他出身于一個軍事世家,自幼便受到軍事氛圍的熏陶。在元末動蕩的時期,李文忠加入了起義軍,并以其勇猛和出色的表現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後來,他被朱元璋收養為子,成為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和親人。

軍事生涯的崛起

李文忠十九歲時開始統領親軍,這标志着他軍事生涯的正式崛起。他以其勇猛善戰和出色的軍事才能,迅速在軍中嶄露頭角,成為衆軍之首。在多次與元軍的交戰中,李文忠屢建奇功,展現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和戰鬥勇氣。他成功平定了金華之亂,并攻取了杭州等重要城市,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北伐與封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與常遇春一同出征塞外,繼續對元朝殘餘勢力進行打擊。在常遇春去世後,他接替了常遇春的軍隊指揮權,繼續上司北伐大軍。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與徐達分道北伐,成功攻至應昌,俘獲了元太子買的裡八刺等重要人物及大量寶物。這一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元朝的殘餘勢力,為明朝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是以,李文忠被授予大都督府左都督的頭銜,并被封為曹國公,成為明朝開國功臣之一。

後期貢獻與病逝

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文忠被派往四川進行安撫工作,并負責修建成都新城。他成功地平息了當地的叛亂和動蕩局勢,為明朝在四川地區的統治奠定了基礎。之後,他時常負責出塞練兵、巡視邊境并留軍屯守等重任,為明朝的邊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李文忠的晚年并不順利。他因某次進谏觸怒了朱元璋,導緻君臣關系緊張。不久之後,他便病逝了,享年四十六歲。盡管他的去世令人惋惜,但他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将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中。

李文忠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傑出将領和謀臣,他以其勇猛善戰和出色的軍事才能而著稱于世。在明朝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他屢建奇功、功勳卓著,成為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和英勇精神将永遠激勵着後人不斷前行和奮鬥。

5.湯和

明朝開國六王!憑啥深受朱元璋信任還能善終?

家庭背景與早期經曆

湯和,字鼎臣,出生于濠州(今安徽鳳陽)廣德鄉東湖村的一個普通家庭。他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對軍事有着濃厚的興趣。至正十二年(1352年),湯和毅然加入郭子興的義軍,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軍事生涯的崛起

在義軍中,湯和以其作戰骁勇、沖鋒在前的精神迅速脫穎而出。他曆升至管軍總管,成為義軍中的一位重要将領。随着朱元璋的崛起,湯和也堅定地跟随其左右,共同為推翻元朝的統治而奮鬥。在渡長江、克集慶、取鎮江等戰役中,湯和屢建奇功,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能力。

鎮守與征戰

至正十七年(1357年),湯和被任命為江南行樞密院同佥,鎮守常州。他在此地多次擊敗張士誠部的進攻,確定了常州的安全。此後,湯和繼續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吳元年(1367年)和洪武元年(1368年)的戰役中,他成功擊降方國珍和陳友定,為明朝的統一大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封賞與加爵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大封功臣,湯和因其卓越的戰功被封為中山侯,食祿一千五百石。此後,他又多次随軍出征,屢建奇功,功勳卓著。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的功臣号被加為“推誠”,階升特進光祿大夫、職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勳階左柱國,并進爵為信國公,議軍國事,加祿至三千石。

晚年生活與逝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湯和因年邁體衰而告老還鄉。朱元璋對他給予了豐厚的賞賜,包括鈔一萬五千、白金二千兩、黃金三百兩、文绮四十端以及鳳陽的宅第。然而,湯和的晚年生活并非完全平靜。他仍然關注着國家的軍事動态,并時常向朝廷提出自己的建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湯和在家中逝世,享年七十歲。朱元璋追封他為東瓯王,并賜谥号“襄武”,以表彰他一生的功勳和貢獻。

湯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傑出将領和功臣,他以其作戰勇猛、指揮有方而著稱于世。在明朝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他屢建奇功、功勳卓著,為明朝的繁榮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生平事迹和英勇精神将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中。

6.沐英

明朝開國六王!憑啥深受朱元璋信任還能善終?

早年經曆與軍旅生涯

沐英生于1345年,字文英,原籍濠州定遠(今安徽省鳳陽縣)。他自幼生活困苦,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此開始了與這位未來明朝開國皇帝的深厚淵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年僅十二歲的沐英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在長期的征戰中,沐英以其英勇善戰和忠誠可靠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軍事成就與封賞

沐英在軍事上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洪武九年(1376年),他以副帥身份随鄧愈征讨吐蕃,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西平侯,并賜予象征榮譽與特權的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再次領兵出征,與傅友德、藍玉等将領共同率領三十萬大軍平定雲南。此役之後,沐英被留在雲南鎮守,成為當地的重要軍事和政治力量。

安定邊疆與文化傳播

沐英在雲南的十年鎮守期間,不僅有效地維護了邊疆的穩定,還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當地發展的政策。他大興屯田,鼓勵農耕,促進了農業生産的恢複和發展;同時,他還重視教育,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提高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素養。這些舉措不僅加強了明朝對雲南的統治,也為當地的長期繁榮奠定了基礎。

忠誠與哀榮

沐英一生忠誠于明朝和朱元璋,他的忠誠和奉獻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評價和認可。然而,沐英的一生也充滿了悲劇色彩。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因義母馬皇後的病逝而悲痛欲絕,甚至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他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而遭受沉重打擊,不久便病逝于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對沐英的逝世深感痛惜,不僅命其歸葬京師,還追封他為黔甯王,賜谥“昭靖”,并讓其侑享太廟,以表彰他的忠誠和功績。

沐英的子孫後代繼續承襲他的爵位和職責,世代鎮守雲南。他們在雲南的統治長達數百年之久,與明朝的興衰相始終。沐氏家族在雲南的深厚影響力和貢獻不僅展現在軍事和政治上,還展現在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他們為雲南的繁榮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