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聚焦昆明文旅高品質發展,以“高質文旅 何以昆明”為題,從生态強基、文化塑魂、創新為要3個方面,推出近6000字的深度報道。報道釋出僅3小時,浏覽量已突破50萬。
以下為報道原文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盛贊昆明為“一座壯麗的大城”;“桃花流水,不出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徐霞客對昆明鐘愛有加;作家楊朔在《茶花賦》中寫道,“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昆明,是無數人的“詩和遠方”。
昆明滇池綠道
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故有“春城”之美譽。近年來,當地築牢生态之基、擦亮文化品牌、創新體制機制,走出一條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之路。
2024年一季度,昆明市接待遊客7987.27萬人次,實作旅遊收入1122.72億元,同比分别增長3.9%、14.7%。各方遊客紛至沓來,在這個偏居西南的内陸省會城市,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這個春天永駐的城市,文旅高質的底氣從何而來?
海晏村日落美景
生态強基
傍晚,滇池畔,海晏村碼頭。湖面煙波浩渺,遠山郁郁蔥蔥。落日緩緩接近西山,染紅雲朵,縷縷霞光斜鋪到水面,一時間滿湖泛金。在此等候夕陽盛景的市民和遊客激動不已,舉起手機定格下這金色的瞬間。
四川人缪朋灼開的海晏灣小院離碼頭不遠,也迎來一天當中最繁忙的時段。二樓面對夕陽的房間坐滿了遊客,擠在窗前,等着和夕陽撞個滿懷;三樓露台的座位更是一票難求,早到者點上一杯咖啡或熱茶,望着落日,放飛思緒。
“我就是賺夕陽的錢。”缪朋灼說。2021年,缪朋灼在四處遊曆中被滇池邊的海晏村打動,于2021年租下村民的臨水房,打造成充滿民族風情的茶咖啡店,橙色牆體象征落日,藍色裝飾寓意湖水。“吸引大家來打卡,其實是借了滇池生态越來越好的光。”
海晏村,位于昆明市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大漁街道,有600多年曆史,是滇池東岸儲存較完整的古漁村落。因位于滇池保護“兩線三區”範圍,近年來,被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顔值持續提升。
海晏村日落美景
大漁街道黨工委書記李鐵說,村莊要綠色發展,一湖清水必須守住,海晏村成為網紅打卡點,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基礎。目前,海晏村入駐商家96戶,覆寫民宿、咖啡館、旅拍等多種業态,村集體經濟大幅提升。
“高原明珠”滇池流域面積2920平方公裡,以約占昆明14%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市約67%的人口和77%的經濟總量,正确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滇池保護的關系尤為重要。
雲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劉洪建表示,昆明在堅持生态優先的前提下推進滇池沿岸綠色發展,圍繞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濕地、大景區的目标,推動生态保護、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遊等深度融合,努力把滇池沿岸打造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公園城市建設的核心引領區、生态文化旅遊目的地,讓大觀樓長聯中描繪的“四圍香稻、萬頃晴沙”等美景立體再現,讓群衆共享生态紅利。
海晏村隻是滇池沿岸衆多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村落的代表之一。昆明市有關負責人說,為了讓群衆吃上“生态飯”,昆明對滇池沿岸183個村莊進行梳理,其中47個重點村按照“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進行改造提升,另外136個村莊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建成綠美鄉村。目前,重點村中已有多個投入營運。
近年來,昆明采取“控源截污、精準防控、科學補水、生态增綠、科技支撐”等綜合措施,推動滇池水質、水環境、水生态整體改善。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介紹,截至目前,共建成滇池湖濱生态帶6.29萬畝,草海至三個半島段37.1公裡的滇池綠道實作了貫通。
南滇池國家濕地
生态好了,滇池的熱鬧景象也回來了。目前,滇池流域内植物物種從232種增至303種,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等重制滇池;鳥類從89種增至175種,白眉鴨等多種國家級珍稀、瀕危和保護鳥類在滇池及湖濱活動;現有魚類26種,滇池金線鲃、滇池高背鲫、雲南光唇魚等6種土著魚類得到恢複。
滇池周邊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僅草海周邊就有雲南民族村、西山風景區、東風壩、大觀公園等景區景點。據了解,昆明市正在全力打造“滇池旅遊黃金岸線”,依托滇池綠道,通過組織花車巡遊和投放觀光巴士、電瓶車等方式,把草海周邊的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培育“觀鷗季、賞花季、食菌季”等特色旅遊産品,策劃推出演藝項目等特色文旅活動,科學布局非遺、文創、戶外休閑等業态,發展夜間經濟,把滇池旅遊黃金岸線打造成為遊客到昆明必去、必看、必遊的旅遊目的地。
每到冬季,在滇池海埂大壩、翠湖公園等地,紅嘴鷗成群結隊在空中翺翔,人鷗和諧成為一道靓麗風景。被稱為“環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遊長廊”的滇池綠道成為市民跑步、騎行、散步的新晉打卡點。滇池正以生态和諧、生機盎然、鄉愁永駐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42歲的海晏村村民潘建花和丈夫在家門口務工,夫妻倆每個月有近8000元的收入。“沒想到我們看慣了的東西,成了大賣點。”潘建花說。
4月下旬,藍花楹陸續進入盛花期。位于五華區的教場中路,從空中俯瞰,并不寬敞的街道猶如藍色飄帶,引來無數市民遊客前來拍照。圓通街“櫻花大道”、龍泉路“梅花大道”、一二一大街“杜鵑花大道”、紅塔西路“冬櫻花大道”……每一條街道都因鮮花而别具風情,裝點着昆明的春夏秋冬。
2024年3月24日,一名遊客在昆明圓通山公園的櫻花樹下留影(胡超/攝)
目前,昆明正圍繞建構形成以滇池、西山為綠心的環狀大昆明都市區新空間格局的目标,高标準規劃建設公園城市,實施公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深入推進城市品質提升“七大行動”,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文化塑魂
每一條老街,都濃縮着一座城市的記憶,給人無限遐想。
“老街不老。除了儲存完好的老建築、老字号等,還有随着時代發展不斷湧現的新活力。”王雲在昆明老街長大,對這片街區很有感情。2016年,他大學畢業,曾在旅行社當導遊。2020年,他回到老街進入社群工作,現擔任景星街社群黨委書記。
昆明老街位于昆明曆史城區的核心地帶,由文明街、景星街、文廟直街等6街15巷組成。街區存留百餘處老建築,保護總面積328.8畝。曆史上,這片星羅棋布的建築群落曾是館驿書院、宅第民居、店鋪作坊、衙署官邸等雲集之地。為保護曆史文化遺産,2004年,昆明對老街啟動保護性建設工程,至今已完成修繕面積約4萬平方米。
2024年5月13日,昆明老街(胡超/攝)
“過去,老建築多,但多數破舊不堪,私搭亂建嚴重。如今煥然一新,不僅我們看着舒服,很多外地人也被吸引過來。”王雲說,在酒杯樓等地标建築前,打卡拍照的人一撥接着一撥。
到藏在鬧市裡的東方書店體驗“汪曾祺同款”下午茶,在百年曆史的馬家大院沉浸式觀看一場“庭院劇”,在茶文化博物館品味普洱茶,到景星花街聽民謠、吃小吃……建築藝術、曆史記憶、多元文化、民族風物、市井生活在這裡交融。昆明老街正以其獨特的韻味吸引着八方來客,2024年一季度,昆明老街共接待遊客203.23萬人次。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翠湖片區是昆明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載區,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富集。目前正在打造的“大翠湖曆史人文旅遊圈”,串聯起西南聯大舊址、雲南大學曆史建築群、名人故(舊)居和各類博物館、展覽館等曆史人文景點以及咖啡館等新業态,曆史和現代在這裡銜接,别具魅力。
俯瞰翠湖
劉洪建表示,昆明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按照系統謀劃、串珠成鍊、整體打造的思路,以曆史人文深度體驗為主題,将翠湖、昆明老街、南強街三個重點區域串聯起來,精心策劃旅遊線路,布局和打造更多網紅打卡點、網紅街區,營造文化氛圍,讓遊客充分體驗曆史人文之旅。
五華區委書記陳江表示,五華區将重點謀劃“大翠湖曆史人文旅遊圈”,提升翠湖博物館群落展示和發展水準,持續激發“翠湖文化旅遊節”“藍花楹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活力,創新更新城市休閑旅遊模式……“五華是昆明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載區。我們将努力把五華打造為‘最昆明’旅遊目的地、曆史文化旅遊産業引領區和區域性文旅消費集聚區。”
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馬謙表示,昆明正持續推動文化賦能,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品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同時,深入挖掘曆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深入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雲南陸軍講武堂曆史博物館
成立昆明“文創銀行”,解決中小微文化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以“城市記憶”賦能,推出西南聯大、講武文創系列産品;推動“金木土石布”等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創作生産轉型更新,推出系列彰顯民族特色文化的烏銅走銀等文旅産品……2023年,昆明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作營業收入394.29億元、占全省的55.1%,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338家、占全省的46.2%,是全省唯一一個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百億級的城市。
昆明持續推動文化賦能公共空間,推動“城市書房”“百姓書屋”“文化驿站”“鄉愁書院”等新型文化空間建設。“重點打造西南聯大、聶耳、鄭和等文化IP,增強城市吸引力和競争力。”馬謙說,圍繞環滇池文化景觀帶,通過提供高品質的文化設施、空間、産品、活動,滿足人民群衆文化需求。
逛逛翠湖博物館群,走一走老街……以往到雲南旅遊,重慶遊客謝佳把昆明當作“中轉站”。如今再來昆明,一場品味昆明文化味道的城市漫步就讓她花了兩天時間,仍覺得意猶未盡。“如果在昆明停留時間更長一點,相信還會有更多驚喜。”她說。
創新為要
最近,來自湖南的李先生和妻子騰出半天時間,專程來到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中心——昆明鬥南花卉市場打卡。正如網上所說,“在鬥南,沒有人能從這裡空着手離開”,看着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鮮花,二人挑花了眼。在鬥南花卉市場,很多人既買花,也看花,返程時收獲花香,把好心情和浪漫帶回家。
20世紀80年代初,鬥南村民把第一枝劍蘭栽種到田裡,拉開了昆明鮮切花産業的序幕。如今,這個位于滇池東岸的小村莊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鬥南花卉市場從業人員胡慧娟介紹,除花卉交易外,這裡還是獨特的景區,衆多到昆明的遊客都會安排鬥南花市遊。
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
“中國花卉看雲南,雲南花卉看鬥南。”鬥南花市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來這裡赴一場浪漫之旅已成新時尚。”呈貢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王羽萍說。
2024年一季度,鬥南花卉市場旅遊人數約146.68萬人、同比增長16.25%,實作旅遊收入約7478.72萬元、同比增長28.56%。呈貢區以花為媒持續引客留客,不斷優化服務配套、豐富文旅産品、提升遊客體驗,推動“花卉+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賞花、買花、吃花……在創新理念驅動下,昆明将鮮花産業鍊不斷延長,加速産供銷、農工貿、花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
鬥南賞花遊是昆明創新文旅融合體制的一個縮影。昆明着力推動旅遊轉型更新,深化“旅遊+”“+旅遊”,加強文化和旅遊業态融合、産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形成“千業融遊”“遊融千業”新局面。“發揮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旅遊和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引入企業和先進的管理模式,豐富業态産品。”馬謙說,加快昆明市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把昆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
南強街巷
夜晚,五華區南強街巷人頭攢動。短短幾百米的街道遍布餐飲企業,煙火氣升騰;主題表演、街頭藝人、酒館民謠等精彩好戲輪番上演,不知不覺間将遊客體驗值“拉滿”。
幾年前,南強街巷還令人頭疼不已:街兩旁是一個個大雜院,數百戶居民住在低矮破舊的房屋裡。居民院内無公廁,街面坑窪不平,小街小巷多是斷頭路,社會治安較差。昆明伍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碧硯說,這裡曾是老昆明風貌之地,公司原想買幾個院子開餐廳,最終在五華區和護國街道黨工委的支援下,以政府指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對整個街區進行提升改造。
投資買兩棟樓,讓400戶老居民拎包入住;修繕老房子、複原街區風貌;将民俗文化、非遺文化融入建設,打造昆明旅遊地标文化夜市……“2023年,南強街巷實作營收3.2億元,人流量達1002萬人次,舉辦活動近百場。這裡已成為昆明夜經濟代表之地。”趙碧硯說。
創新模式讓昆明老街——南強街區面貌一新:聚集各地特色小吃、文創手工集市,包含文化娛樂、夜間餐飲、文創産品、觀光旅遊等業态;“非遺+庭院劇場”“美食+芳香集市+城市露營地”“南強茶座+中心舞台”等元素充分融合,讓南強街、老街夜經濟成為遊客體驗昆明城市休閑生活的一張亮麗名片。
昆明已推出一批有“雲南特色,昆明味道”的文旅新業态新産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同時,拓展旅遊消費領域,創造旅遊消費場景,積極培育旅遊消費新模式。
卧龍古漁村
滇池畔的卧龍古漁村“靠山、瀕湖、水繞”。為保護滇池和傳統村落,呈貢區借助烏龍社群搬遷機遇,對老村内250多棟老建築予以保留并成功申報為昆明市曆史村落。卧龍模式是昆明文旅創新機制的縮影。為給遊客提供休閑式、體驗式、沉浸式的旅遊服務,昆明全力推動旅遊資源産品化、旅遊産品市場化,整體打造大翠湖曆史人文旅遊圈、石林—九鄉地質奇觀旅遊線路等6條“黃金旅遊線路”。
“着力推動旅遊轉型更新,助推提質增效。”馬謙說,通過健全機制體制,昆明形成多産業融合發展新局面,讓“頭回客”變“回頭客”,把“流量”變“留量”,讓“網紅”成“長紅”,全力推進“旅遊興市”。
《瞭望東方周刊》是由新華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辦的大型綜合類新聞周刊。于2003年11月18日在上海創刊。
該刊是國内在城市報道及研究領域内的旗艦級全媒體,中國雜志移動傳播百強媒體。主要依托國家通訊社強大的高端資訊背景和國内外專才智庫,每周提供重大時政新聞的權威報道、政經焦點話題的深度闡釋,提供對各項事關國計民生的決策和重大新聞台前幕後的注解,以及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縱深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