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孝經》中有句名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由此可見,頭發的留存直接與孝道挂鈎,輕易去發就是大不孝的行為,是以當滿清八旗兵入關奪取天下後,下令天下臣民去發,立即遭到了激烈反對,雖然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高壓政策,但也有“頭可斷,發絕對不可去”的大義凜然。
不過在最講究孝道的東漢王朝,卻有個名人并不在乎自己頭發的去留,甚至還出現了關于他去發的兩個典故,這個人就是曹魏政權的創立者曹操。
割發代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對割據宛城地區的小軍閥張繡進行讨伐。當時正是麥子成熟的季節,是以曹操在行軍途中釋出軍令:“大小将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鑒于曹操一向治軍嚴厲、令出必行,是以全軍上下都嚴格執行指令,騎馬的士卒都下馬,挽辔而行;步兵則用戈小心的扶麥而過。
可是,最後曹操自己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衆目睽睽之下,曹操隻好請出軍法官,很嚴肅地讓其為自己的違令行為定罪,并拔出腰間寶劍準備自刎。幸好随行的謀士郭嘉勸道:“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曹操就坡下驢,回應道:“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随後,用自己手中的寶劍割下一绺頭發,擲于地曰:“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号令,今割發以代。”于是三軍悚然,無不懔遵軍令。
割須棄袍
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韓遂合兵10萬進軍潼關。曹操率軍西征,雙方夾潼關對峙。操引軍殺奔關隘前去,正遇西涼軍馬。西涼之兵,人人勇健,個個英雄。馬超聲雄力猛、悍勇異常,加之龐德、馬岱等人相助,曹軍雖然派出于禁、張郃、李通等名将迎戰,但接連敗北,李通還被馬超一槍刺于馬下。
西涼兵趁勢沖殺,曹軍抵當不住。馬超、龐德、馬岱引百餘騎,直入中軍來捉曹操。操在亂軍中,隻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髯者是曹操!”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軍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聞知,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後人有詩曰:“潼關戰敗望風逃,孟德怆惶脫錦袍。劍割髭髯應喪膽,馬超聲價蓋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