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Singh S, Escobar A, Wang Z, Zhang Z, Ramful C, Xu CQ. Numer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Non-Invasive Acupuncture Therapy Utilizing Near-Infrared Light-Emitting Diode. Bioengineering (Basel). 2023 Jul 15;10(7):837. doi: 10.3390/bioengineering10070837. PMID: 37508864; PMCID: PMC10376585.

針灸作為全球廣泛使用的替代醫學,本研究探讨了一種非侵入性的近紅外LED模仿針灸刺激皮膚組織。通過建立計算模型,模拟皮膚組織與光的互相作用,并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生物熱方程和Beer-Lambert定律來分析溫度分布。實驗驗證模型準确性後,系統研究了LED功率、持續時間、距離及多LED使用對溫度分布的影響,确定了安全工作功率範圍。這些資訊有助于優化熱劑量,實作安全有效的光熱療法。

過去20年,補充和替代醫學(CAM)使用增加,包括自然療法、脊椎按摩、針灸等。針灸尤其受歡迎,在北美迅速增長。盡管已有大量研究證明其臨床效果,但确切作用機制尚不明确。針灸是一種非藥物、微創的中醫療法,于2000多年前起源于中國,并在西方流行。治療時将細針插入特定穴位并刺激之,激活神經受體。最新的假說認為肥大細胞在針灸中起關鍵作用,穴位處肥大細胞濃度高,刺激後釋放物質增強血管通透性和神經激活。然而針灸的具體生物學機制仍待闡明,這限制了其在現代醫學中的進一步整合與發展。目前常用于治療肌肉骨骼病、胃腸病等多種疾病。

針灸治療可通過機械、熱(艾灸)、電刺激穴位。本研究關注艾灸,一種無需針頭的非侵入性熱療,減輕疼痛和感染風險。艾灸通過燃燒艾蒿對穴位進行局部熱敷,溫度控制在42°C-50°C以避免損傷。治療通常持續10-30分鐘,每周數次,數周一療程。療效與熱效應、輻射效應和藥理作用相關,其中熱刺激是關鍵因素。

"艾灸缺點:産生有害氣體和氣味。研究替代方案,如雷射、超音波及近紅外LED,旨在實作無煙味熱刺激效果。本研究評估近紅外LED艾灸樣治療的可行性。"

LED安全性高、成本低,适合各年齡段患者。市場已有LED藍光和紅光裝置用于家庭皮膚病治療。然而,目前尚無研究探讨近紅外LED作為艾灸棒的替代品及其與光組織互相作用的相關性。本研究通過實驗和數值模型探讨了近紅外LED對深層皮膚組織的溫度影響,并分析了不同參數對溫度變化的影響。研究成果有助于開發成本效益高的可穿戴LED裝置,實作家庭按需實體刺激治療。

2. 材料與方法

本節詳細介紹了用于研究LED照射對皮膚組織傳熱影響的計算域和數值架構。還介紹了組織的光學和熱特性、控制方程和邊界條件。最後,提供了所選LED輻照度曲線的表征細節,以及用于測試和驗證所開發的數值模型的實驗裝置。

2.1. 基于有限元法(FEM)的模型

圖1介紹了本研究中考慮的皮膚組織的計算域。皮膚模型包括三層: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33,34,35]。每一層都具有不同的光學和熱特性。将LED放置在皮膚組織的頂面,LED表面的頂端和表皮皮膚層之間的距離可變。本研究的主要動機是量化 LED 輻照度與皮膚組織内溫度升高之間的互相作用。此外,由于血管結構的異質性、動脈和靜脈複雜網絡中的血流、代謝發熱以及組織特性對生理條件的依賴性,生物組織内的傳熱分析非常複雜[36,37,38]。Pennes 基于傅裡葉定律的生物傳熱模型因其簡單性、計算效率和成本效益而被廣泛用于預測人體内的溫度分布,适用于衆多生物和醫學應用。值得注意的是,Pennes 的模型是一個連續體模型,其中血管沒有單獨納入計算域;相反,它們的影響被歸結為一個稱為“血液灌注率”的單一因素。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1本研究中考慮的三層皮膚的3D模型示意圖。

使用 COMSOL Multiphysics 6 軟體,通過非結構化四面體網格單元離散計算域,實作有限元求解 LED 下皮膚溫度分布。確定網格獨立性解,總最佳單元數為162,118。設初始皮膚溫度為37°C,應用實驗獲得的高斯輪廓至頂面中心10分鐘。采用隔熱邊界條件和自然對流與輻射邊界條件(−k∇T=h(T−T∞)和−k∇T=εσ(T4−T4∞)),其中 h 為10 W/m^2K、環境溫度25°C、發射率0.95 和斯蒂芬-玻爾茲曼常數σ。

2.2. LED輻照度曲線

使用Thorlabs BP209IR1光束輪廓儀對特定近紅外LED(LUXEON IR Domed Line, Lumileds)進行光學特性分析。LED在850 nm波長下,發射角度為90°和150°。通過XYZ載物台微調實作精确對齊,采用杆夾緊LED散熱器組合并記錄相對位置零點。近距離測量提高光束輪廓精度。設定光束輪廓儀以接受850 nm波長,9.0 mm最大孔徑寬度和20 Hz掃描速率,以提高分辨率并降低飽和效應。利用定制軟體和電路闆進行實驗。兩個LED的光束輪廓由高斯曲線拟合,并在不同工作電流、電壓下測量獲得不同的工作功率。将獲得的資料作為皮膚表面輸入,在數值模型中量化光組織互相作用效果,并與制造商規格一緻。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2

(a) 用于确定 LED 光束輪廓的實驗裝置。實驗裝置的不同元件包括 XYZ 載物台、LED 散熱器、光束輪廓儀和用于操作 LED 的定制電路闆。(b) 典型光束剖面測量的快照。從左到右:90°(頂行)和 150° LED(底行)的 2D x 軸、2D y 軸和 3D 光束輪廓。

2.3. 用于測試 LED 的實驗裝置

使用2.6%瓊脂溶液,制備高0.9cm、直徑7.5cm的圓柱形凝膠。采用圖3實驗設定,LED置于凝膠頂面,K型熱電偶插入2mm深處監測溫度變化。對每種LED進行三次試驗,記錄0.802A、3.6V下90°和150°LED作用下5分鐘的溫度變化。原文縮寫:1. 用2.6%濃度瓊脂溶液制備圓柱形凝膠。2. 圖3展示實驗設定:LED置于凝膠頂面。3. 熱電偶插入2mm深處監測溫度。4. 每種LED進行三次試驗:90°和150°、0.802A、3.6V,持續5分鐘。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3

用于測量溫度曲線的實驗裝置的照片視圖。右下角的快照是溫度曲線實驗中使用的實際瓊脂凝膠樣品。

3. 結果

3.1. 實驗驗證

對比數值模拟與瓊脂模型實驗,驗證了開發的模型保真度,使用ρ=1050 kg/m^3, cp=4219 J/kg·km,k=0.66 W/m·km等熱光性質參數。忽略血液灌注和代謝熱量産生以保持一緻性。LED照射5分鐘的溫度曲線比較顯示90°和150°模式的實驗誤差為3.19%和2.1%,數值預測與實驗資料相關因子R分别為0.98和0.97,平均誤差分别為0.95°C和1°C。溫度曲線的一緻性增強了對結果的信心。接下來将擴充數值模型至皮膚組織光學熱特性及微血管灌注。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4

比較發射模式為 (a) 90° 和 (b) 150° 的 LED 在 2 mm 深度處的實驗測量和數值預測溫度曲線。

3.2. 輸入LED電源對皮膚内溫升的影響

本節報告參數分析結果,探讨輸入功率和持續時間對LED對皮膚組織溫升的影響。我們選取10分鐘的治療時間,確定在深度≥2mm處達到>43°C的熱刺激,符合艾灸治療要求。參數分析針對850 nm波長、90°和150°發射角的近紅外LED進行。盡管LED可運作在1000 mW最大功率,為避免發熱自損問題,最大運作功率設定為700 mW。圖5a顯示了90° LED直接接觸三層皮膚模型時皮膚的瞬态溫度升高情況。分析結果表明:1. 随着LED工作功率增加,皮膚組織内最大溫升相應增加。2. 提高100 mW LED功率所導緻的最高溫度相對跳躍大緻相同。3. 在300 mW工作下的皮膚最高溫度低于50°C;高于300 mW則超過50°C。4. 初始溫度急劇上升後随時間穩定飽和;高功率下達到飽和所需時間更長。5. 大部分情況下,在5-6分鐘内達到飽和狀态。研究強調最高溫度将保持恒定且不會因治療時間延長而提高。然而,由于熱量傳導,在組織的熱效應區域可能随時間擴大。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5

90° 發射模式 LED 的輸入功率對 (a) 皮膚組織内随時間推移的最大溫升,以及 (b) LED 照射 10 分鐘後沿皮膚深度的溫度變化的影響。

内容縮寫:

圖5b顯示了LED治療10分鐘後皮膚内的溫度分布。

溫度峰值發生在真皮層而非表皮層,歸因于對流冷卻效應。

随着組織深度增加,溫度下降。

功率增加可提高皮膚深層的溫度。

熱敏受體TRPV通道在43°C和53°C以上被激活,引起生物反應。

特定溫度區間具有降低膽固醇效果,并需在安全範圍内操作以避免損傷。

研究确定基于90° LED的安全工作功率為200-300 mW,150° LED為300-500 mW,確定治療效果同時避免損傷。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6

150° 發射模式 LED 的輸入功率對 (a) 皮膚組織内随時間推移的最大溫升,以及 (b) LED 照射 10 分鐘後沿皮膚深度的溫度變化的影響。

圖7:LED照射10分鐘皮膚加熱量,目标溫度43-50°C。發射模式90°和150° LED,安全功率分别≤400 mW和600 mW,避免組織熱損傷。功率增加導緻加熱體積突增。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7

在發射模式為 (a) 90° 和 (b) 150° 的 LED 照射 10 分鐘後,使用高于 43 °C 和 50 °C 協定的溫度獲得的加熱體積變化。

圖8對比了兩個LED(90°和150°)在500mW功率下的療效。90° LED具有更聚焦的發射角度,能在聚焦區域産生更大的能量沉積,導緻皮膚内溫升更高(圖8a)。10分鐘後溫度分布如圖8b所示,90° LED性能優于150°。原因是高斯輪廓标準偏差分别為4.6 mm和7 mm,說明150° LED照射面積更大。是以,若要傳熱更深,則選90° LED;若要加熱大面積,則選150° LED。10分鐘後43°C等溫線表明,90° LED影響深度為5.4 mm,而150°為4 mm。故根據功率和發射角選擇LED将顯著影響治療效果。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8

在500 mW的輸入功率下工作時,90°和150°的LED發射模式對(a)皮膚組織内的最大溫升和(b)沿皮膚組織深度的溫度分布的影響。在LED照射10分鐘後,在43°C等溫線下獲得的加熱區,發射模式為(c)90°和(d)150°。

3.3. LED與表皮表面距離對熱傳遞的影響

圖9和10分析了不同距離下LED對皮膚組織溫度影響。在90°和150°發射模式下,LED分别以300 mW和500 mW功率運作。研究了兩種距離:無間隙(0 μm)和2000 μm間隙。結果表明:1. 随着距離增加,最高溫度顯著下降。10分鐘後,最高溫度降低37.6%。2. 表皮-真皮界面和真皮-皮下脂肪界面的溫度分别下降8.7%和7.3%。3. LED照射強度随距離增加而減弱,導緻組織内溫度下降。4. 當LED距皮膚表面2000 μm時,光束高斯輪廓标準偏差從4.6 mm增至6.1 mm,照射強度降低。5. 體積加熱至43°C的時間:直接接觸幾乎瞬間達到;2000 μm處需近3分鐘。6. 加熱10分鐘後,距離增加導緻所需加熱體積下降372%。總結:LED與皮膚表面的距離對其加熱效果有顯著影響。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9

增加 90° LED(工作在 300 mW)與皮膚表面之間的距離對 (a) 皮膚組織内的最大溫升,(b) 沿皮膚組織深度的溫度分布,以及 (c) 使用 T > 43 °C 協定獲得的加熱量的影響。當 LED 與皮膚表面之間的間隙為:(d) 0 μm 和 (e) 2000 μm 時,LED 照射 10 分鐘後皮膚組織内達到的溫度分布(以 °C 為機關)。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10

增加 150° LED(工作功率為 500 mW)與皮膚表面之間的距離對 (a) 皮膚組織内最大溫升和 (b) 沿皮膚組織深度的溫度分布的影響。當 LED 與皮膚表面之間的間隙為:(c) 0 μm 和 (d) 2000 μm 時,LED 照射 10 分鐘後皮膚組織内達到的溫度分布(以 °C 為機關)。

150° LED顯示出,距離增大,溫度顯著降低:10分鐘加熱後,2000μm間距使表皮最高溫度下降59%。表皮-真皮和真皮-皮下層界面溫度分别降低13.31%和11.8%。光束寬度增加導緻照射強度減弱。2000μm間距下,43°C目标未達成。得出結論:LED與皮膚距離關鍵影響療效,可調節以控制皮膚内最高溫度以達到所需治療效果。

3.4. LED數量增加對皮膚組織内溫度升高的影響

内容縮寫:本分析基于穴位位置已知的前提,目的是利用近紅外LED進行穴位熱刺激,誘導肥大細胞脫粒,激活血管和神經機制,産生治療效果。也可應用于穴位未知情況,通過多LED加熱大皮膚區域。我們提出的案例研究顯示,90°LED以300mW功率同時驅動多個時,加熱體積随LED數量增加而顯著增加。使用2、3、4、5個LED後10分鐘的加熱體積分别增至324%、674%、1014%和1338%。同時達到43°C所需時間也減少。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11

增加的LED對等溫線43°C所達到的體積的影響。

内容簡化版:圖12展示固定距離10mm的多LED排列布局。該配置可優化LED間距(a),調整不同功率(b),以控制皮膚組織内的最高溫度,保障安全并達到治療效果。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圖12

使用不同數量的 LED 獲得的皮膚表面等溫線 43 °C 的頂視圖的圖形表示。

4. 讨論

我們提出一種非侵入性類似針灸療法,使用可見藍光和紅光LED為皮膚提供實體刺激。與針刺和艾灸相比,該療法無需插入針頭或燃燒艾草。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探究近紅外LED對皮膚組織熱刺激的有效性。開發計算架構量化近紅外LED照射下多層皮膚組織的時空溫度分布。實驗表征了兩種商用LED的輻照度分布,并在瓊脂幻影凝膠上進行了測試,對比數值模型預測結果。驗證後将模型擴充至多層皮膚組織研究熱傳遞。

本可行性研究量化了LED輸入功率、治療時長和距離對兩種LED在皮膚溫度分布的影響。關鍵參數分析見圖5-10。研究旨在提供不超50°C的最佳操作條件,以減少對皮膚的不可逆損傷。此外,提出案例研究使用多LED增強熱刺激效果,如圖10和11所示。

開發模型存在局限性,主要涉及驗證和離體環境。盡管如此,報告結果有助于了解LED治療與組織間的互動。參數分析突出了提高LED療法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如工作功率與最高溫度的關聯。這些資訊對于設計安全工作的LED裝置至關重要,并可用于開發控制算法以維持安全溫度。我們團隊正專注于解決這些局限性,并緻力于将數值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我們正在開發微型裝置,可安裝在可穿戴紡織品上,為佩戴者提供按需的身體刺激。縮寫:模型有驗證和離體環境局限;盡管這樣仍然有利于了解光-組織互動。參數分析突出提高療效關鍵因素:工作功率影響皮膚最高溫度。資訊關鍵于設計安全LED裝置并開發控制算法保持安全溫度。團隊緻力于轉化研究至臨床應用,開發微型裝置應用于可穿戴紡織品,為使用者帶來按需身體刺激的便利性。

5. 結論

開發了一種計算架構,用于量化基于近紅外LED治療的皮膚組織内的熱傳遞。通過瓊脂模型實驗驗證模型準确性,實驗與數值預測結果一緻。分析了功率、持續時間、LED與皮膚距離及數量對最高溫度的影響。發現工作功率和發射角顯著影響溫度分布,可通過調整位置控制最高溫度。多LED應用可優化加熱體積。基于LED的療法安全有效,深度4-5毫米。該研究為量化最佳設定提供依據,未來有望開發低成本微型裝置,實作家中安全熱刺激。注意:由于原内容較長且包含多個關鍵點,縮寫時盡量保留主要資訊和結論性觀點以保持準确性和完整性。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基于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非侵入性針灸治療數值模拟與模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