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的視角下,慢性腎小球腎炎作為一種免疫反應性疾病,其病理機制在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及間質發生的細胞浸潤、水腫、增生等炎性改變。這些變化往往源于沉積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的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免疫反應和發炎過程。然而,當我們從中醫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疾病時,會發現其背後有着更為深層次的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水腫之患,“其本在腎”。腎作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其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關系到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腎氣充足,則水液代謝順暢,反之則會導緻水液代謝失衡,出現水腫等症狀。在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例中,腎氣失調往往是導緻水腫的根本原因。
腎氣失調,首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中醫認為,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将其轉化為氣血,以供養全身。然而,當腎氣失調時,脾失溫養,其運轉制約水濕作用随之減弱。這就好比一個失去動力的水泵,無法有效地将水液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導緻水濕在體内停聚,形成水腫。
同時,腎氣失調還會影響到膀胱的氣化功能。膀胱作為水液代謝的終末器官,其氣化作用的正常與否直接關系到尿液的生成和排出。當腎氣不足時,膀胱缺少腎氣的溫化,氣化作用也是以而衰弱。這就好比一個火力不足的鍋爐,無法将水液充分加熱,使其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進而導緻水濕在體内滞留,形成水腫。
基于上述認識,中醫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思路在于調和腎氣,化解水濕之源。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補益腎氣。通過選用具有補益腎氣作用的藥物,如熟地、山藥、山萸肉等,來增強腎氣的功能,使其能夠正常地推動水液代謝的進行。
二、健脾利濕。在補益腎氣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健脾利濕。通過選用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藥物,如白術、茯苓、澤瀉等,來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濕的排出。
三、溫化膀胱。針對膀胱氣化功能減弱的問題,可以選用具有溫化膀胱作用的藥物,如肉桂、附子等,來增強膀胱的氣化功能,促進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四、辨證施治。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特點進行辨證施治。例如,對于腎陽虛的患者可以選用溫補腎陽的藥物;對于腎陰虛的患者可以選用滋養腎陰的藥物等。
總之,中醫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思路在于調和腎氣、化解水濕之源。通過補益腎氣、健脾利濕、溫化膀胱等方法來恢複水液代謝的平衡,進而達到治療水腫的目的。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特點進行個體化治療。
我是中醫教授何學紅,大家有腎髒疾病的相關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