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濟市西南15公裡蒲州古城西門外,離鹳雀樓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交通的要沖。
春秋時期,人們在蒲津渡搭建浮橋,到現在已經有2500多年曆史了。
1989年,唐代開元年間鑄造的四頭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四個鐵墩、一組七星鐵柱在蒲津渡遺址破土而出。
為什麼要鑄造鐵牛呢?因為當時的浮橋用的是木樁竹索這些材料,穩定性不好,隻要黃河一發洪水,浮橋就“自身難保”。
是以唐玄宗就讓兵部尚書張說熔鐵鑄牛做墩代替木樁,重建立一座蒲津渡浮橋。
據推算,這項國家工程總共耗費了17萬斤鐵,占當時全國鐵年産量的1/4。
當然,花費重金鑄造的黃河鐵牛也沒有讓人失望,500多年過去了,有鐵牛壓陣的蒲津渡浮橋在黃河的波濤洶湧中安然無恙。
鐵牛旁邊的四個鐵人代表了四個不同的民族,比如這位是維吾爾族,後面那位是蒙古族。
這個鐵人是藏族,這樣設計應該是寓意民族大團結吧。
元朝以後,由于黃河的變遷以及連年戰亂,鐵牛逐漸被掩埋在灘泥之中,但鐵牛的故事一直在沿河一帶居住的老百姓中流傳。
當地有句民謠:“站在城牆往下看,四個鐵牛鎮河灣。
一直到1989年8月7日,四頭鐵牛終于重見天日。
望着黃河大鐵牛,耳邊仿佛響起了“哞哞”的低吼聲,交織在九曲黃河的波濤聲中,一洩千裡……
(圖檔拍攝時間:2024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