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腦”三個字這幾年被妖魔化了,其實糊塗的人隻是糊塗,并不一定因為戀愛。
享受戀愛是一件非常純粹且美好的事情。
我不信有哪個人不喜歡談戀愛。
《甄嬛傳》裡甄嬛最後不再戀愛腦了,可是也不快樂了。
她最開心的幾年,還是有能力去愛的那幾年。
我也很愛她談戀愛的那幾年,那自帶柔光的戀愛時光呵!
她整個人都美得發光。
其實戀愛是人際關系的一種,而且是一種很有深度的關系。
也不怪人們愛八卦,因為戀愛本來就非常吸引人。
初愛時的含情嬌羞,深愛時的飽滿充盈,不愛時的決絕拉扯……
高曉松當時想拍有關林徽因的電影,就和她的後輩們商量;
後輩們表示可以拍,但不能拍林有關男女關系方面的事。
高曉松想,那還有誰看啊?遂作罷。
雖然聽起來不太高雅,好像要拍電影一定要摻和男女感情之事?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女大法官金斯伯格》這樣的紀錄片看的人寥寥無幾,而《泰坦尼克》這樣的愛情片取得了巨大成功。
哪怕你是想傳遞好的觀念,有一個引人入勝的載體也是好的。
誰規定愛情就是低俗?
愛欲就不純粹?
實際上深挖故事核心,《泰坦尼克号》講得是女性覺醒。
女性被舊有身份的束縛,在舊時代的掙紮。
被新時代的曙光召喚,最終突破自己,過上了自由的生活。
戀愛不好嗎?
戀愛是一段非常深刻的關系,在這關系中,我們能更好地發現自己。
但是舊時,女性往往被困在婚姻和家庭中,戀愛幾乎是唯一能讓她有深刻體會的人際關系之一了。
《泰坦尼克号》也好,《廊橋遺夢》也好,《金鎖記》也好,這裡面的女性除了戀愛,沒有和外界深入對話的機會。
當一個事物是必然的時候,它便成了“遭遇”而不是“選擇”。
我想這也是“戀愛腦”被看輕的原因。
女性把戀愛當做唯一,把愛情當做救贖,并不是她的主動選擇。
隻是那個時代,不容許她們在其他任何地方發光發熱。
當她可以選擇“戀愛”也可以選擇“不戀愛”,這時的戀愛,才有它獨特的吸引力。
當代女性總會想,你明明可以不選擇戀愛啊,何苦非要去靠男人呢。
這也有點二極管了,很多時候女性主義的二極管是反思過度。
當時北大的全嘻嘻采訪上野千鶴子時,問出“女性是不是不應該戀愛腦?”
上野千鶴子卻全然沒有把這個當成一個問題。
她是日本的女權領軍人物、女性主義屆的大師,終身未婚未育。
但她同樣不拒絕戀愛,甚至還很享受戀愛。
她說:
“戀愛是追求與他人深度磨合的關系,是對他人感興趣的一種關切。
……
戀愛不光有親密,在對方和自我之間,還有雙方自我的拉扯,你讓多少,我奪多少。
還有這種類似格鬥的關系。
這種關系,在普通的人際關系裡,是很難體會到的。隻有戀愛才可以。”
戀愛的對象是男人,女性為了擺脫男權的控制,把戀愛一并摒棄了。
這就是現在一部分女權的誤區。
因為我是女性,是以我不靠男人;
因為不靠男人,是以遠離男人;
因為戀愛要和男的談,是以我不談戀愛;
如果你是戀愛腦,你不僅沒有遠離男人,還唯男人馬首是瞻,不攻擊你攻擊誰你?
女權的崛起伴随着對戀愛腦的攻擊;
事實上,是伴随着對有關男性的一切的攻擊。
但女性主義其實強調的是自由,是弱對于強的反抗,是對父權制的反抗。
并不是單純反對男人。
你可以有不談戀愛的自由,同時也要有談戀愛的自由;
你可以不喜歡男人,但容許别人喜歡男人;
這就和你可以不化妝,也可以化妝;
可以不穿高跟鞋,也可以穿高跟鞋一樣。
是以我總說,哪有什麼男權,都是強權。
如果女權最後強大到搶過男人的話語權,像曾經的男權捂嘴女權一樣捂嘴男權,那不是又生産了一個性别為女的男權主義?
當然,還是以前說過的,這個矯枉過正的時期不能沒有。
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是以戀愛腦被攻擊也是必然了。
其實一段好的戀愛,和所有好的關系一樣,可以把你變成一個更豐富,更積極,更好的人。
一個正常的戀愛腦女生,是會變得更好的。
為什麼題目裡說,戀愛腦的女性,極其稀缺。
因為現在的女性,有更多的選擇,很少把自己困在一段關系裡。
更多的人,通過自我驅動變得更好。
正因為自我精神的不斷增強,是以在戀愛中,互相退讓妥協的人,就更少了。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再見夫妻2》裡的蘇詩丁和盧歌。
蘇詩丁是歌手,參加過《歌手2018》的踢館。
盧歌是舞台劇導演。
他們兩個都是非常優秀的人,但是誰都不想為對方妥協。
最後還是以離婚收場。
戀愛腦越來越少,越來越稀缺;
以後想僅通過戀愛就牽絆住一個人,非常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