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導演張華勳先生有感“中國國術代表團訪美五十周年紀念慶典”在京啟動,特向活動組委會贈送親筆墨寶,并賦詩以賀:
登臨昆侖靜而觀,回首風雨五十年。
甲寅破浪跨洲際,張山帶隊武揚帆。
中華德技似鲲鵬,閃展騰挪美利堅。
無形天橋武魂鑄,武林志士譜新篇。
詩句語言樸素,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真情再現“國術訪美”的光輝曆程,同時在50年後的今天,一句“無形天橋武魂鑄”,充分展現了以中華國術構築中美文化交流之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張華勳認為,從1971年“乒乓外交”破冰之旅,到1974年“國術外交”融冰之旅,是文化的交流打破了地域的藩籬,是時代的潮流讓兩國走在一起,交響出文化融會的新聲。
“因為我們厚重的文化基礎,引起了全世界對我們中華國術的關注。”張華勳說道:“乒乓球運動我們是強國,在全世界享有盛譽,但是作為文化内涵來講,源遠流長的國術是我們本土發明創造的文化。我們通過國術讓美國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朋友看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與悠久。而且國術文化的包容性,不僅在古代戰場上發揮作用,現在從修身、健體、技擊方面仍發揮着巨大的運動價值和文化價值。兩個運動項目相比較,中國的國術更帶有我們中華民族的風格和精神。”
綿延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瑰麗和獨具特色輝耀于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并發展起來的中華國術,集哲學、醫學、兵法、養生、藝術為一體,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辨別,彰顯出中華國術所承載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等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中國國術代表團成功訪美之後,有許多美國人,還有各個國家的外國朋友來中國學習國術——有的來北京學習各門派的功夫,跟門惠豐老師學太極拳;還有去少林寺學少林功夫的,去武當山學武當功夫的,等等。國術訪美,走出去,輸出中國文化,又吸引來了世界各國的國術愛好者走進中國國術的百花園中。這都顯示了我們的一種文化,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張華勳說道。
張華勳指着書法中間碩大的“武”字說道:“‘武’ 字就是由‘止’、‘戈 ’組合而成。我們通過文化交流,化解了很多沖突,并以國術為橋梁,傳遞國術文化的内涵——武——‘止戈為武’,這個‘武’字就是把武器放下來,止息兵戈,維護和平。這一點無論對于曾經還是當下乃至未來,對于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都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無論是《孫子兵法》中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是“止戈為武”的中國古代造字法,都蘊含着中華文化自古以來的“和合”思想。張華勳強調,“止戈為武”,就是通過雙方交流,達到一種追求和平這樣一個目的。其意義目前在當今世界格局背景下是需要大力宣傳的。這個世界并不安甯,但是我們追求世界和平。通過什麼辦法呢?就是要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了解。舉辦這場慶典,它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在慶典本身,而且它外延的活動更會讓人們去深思。
張華勳導演與張山先生
“栉風沐雨五十載,初心如磐薪火傳。”張華勳認為,通過舉行這次活動,讓更多武林同仁以及跨行業的人,看到國術在現實社會中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國術人,傳承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就像《武林志》當中所表現的一樣,以電影為載體,向觀衆傳遞中國國術的價值和精髓,喚起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自豪感,它所傳遞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力量将繼續影響和激勵更多的人。
雖是“鬓華雖改心無改”,但也“老去光陰速可驚”。張華勳感言,曾經出訪的運動員們,如今已邁進人生的不同階段,當時最小的運動員李連傑、呂燕、崔亞輝也已步入耳順之年。還有幾位運動員雖已離去,但武魂永駐。
張華勳導演與杜德平先生在交流
文武之道,相益互補。以文化人,以武育人,雙軌而同向,殊途而同歸。國術經過幾千年陶冶嬗變,已經逐漸升華為融技擊性、健身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并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攻防之術,而深化為一種做人之本、入世之道和處事之法,把強身健體、報國濟民、修心養性、齊家治國融合為充滿人生智慧的思想體系。
“通過本次活動,引導現在的大學生、青少年要以德修身,以武強身,内外兼修;通過力量、速度、耐力與技巧來鍛煉身體,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兼具人格和心性的磨煉。國術運動比其他任何體育項目更富曆史、哲理、科學、實用與藝術性,最能展現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東方智慧。”張華勳說道。
人物簡介
張華勳,北京電影制片廠著名導演。曾作為著名導演崔嵬的助手,參與《小兵張嘎》《風雨裡程》等經典影片的拍攝。由他執導的《神秘的大佛》《武林志》《瀚海潮》等一批經典電影開創了中國武打功夫之先河,對中國電影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