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用戶端記者 劉育銮 通訊員 劉江 劉啟明 缪村子
乾隆十八年的新喬世居、百年老校光祖中學、文化品牌坑梓腰鼓……位于深圳市坪山區的坑梓街道曆史底蘊深厚,人文荟萃,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轄區内更是分布着19處不可移動文物建築。一直以來,坑梓街道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積極作為,履職擔當,多措并舉加強轄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護管理水準。
“人防+技防”兩者結合
助力文物保護
“今天來檢視文物的消防設施是否能夠正常使用,以及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安全隐患。”在秀新社群新喬世居,從業人員正在檢查消防設施,檢視世居門窗完好程度。新喬世居始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距今已有270多年曆史,是深圳地區最早的圍屋之一。
據了解,坑梓街道認真履行文物安全監管職責,每月會對轄區内已公布的19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安全巡查1次,各社群巡查2次,并将巡查登記台賬報區文體局統一彙總,發現問題及時回報相關部門并協同處理。同時,為全面排查和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今年坑梓街道在原有消防設施裝置的基礎上,又新增48套滅火器和5個微型消防站,通過日常巡查,進一步做好器材的管理維護及使用,積極預防火災事故的發生。
“這塊視訊是監測坑梓社群龍圍世居的,那邊的視訊就是我們平常監測沙田社群壽田世居的。”在街道文物監控室内,從業人員正通過視訊實時檢視各處文物情況。“今年,街道投入近12萬元,在轄區19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安裝了智慧監控系統,以監測文物安全、預防文物損害為核心,通過24小時實時監控和警戒區域監測提醒,實作多個監測點可視化巡查、資料采集和平台存儲。監測資料由街道和公安多終端實時共享、随時采集與調用,增強了預警能力。”街道公服辦負責人介紹到。如今,文物巡查由“人防為主”向“人防+技防”結合轉變,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有效提高了文物巡查工作效率。
“修繕+活化”雙管齊下
讓曆史古建煥“新姿”
坑梓街道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多,大小不一,分布廣泛。為了做好文物的保護修繕工作,坑梓街道首先對曆史價值高、規模較大的文物進行修繕和改造。“從2020年開始,街道積極通過坪山區發改局立項投資1804萬元對廻龍世居樓地面、屋面、木基層、牆體等進行了修繕,并對室外月池、周邊環境開展了清理和整治。”街道公服辦負責人說,“2020年年底,我們還積極協調區建工署對坑梓街道區一級文物保護機關新喬世居客家圍屋進行整體修繕,讓世居最大限度的恢複原貌、煥發新生。”
經過修複,再生的不隻是建築本體,還有文化語境和民俗。2021年至2023年期間,坑梓街道在修繕完成的新喬世居分别舉辦了8場傳統文化活動,包括“文化深圳 傳承非遺”等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文藝節目展演、客韻音樂會以及“走進非遺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項目傳承等活動,把醒獅表演、麒麟舞、客家山歌、坑梓腰鼓舞等傳統文化節目,捏面人、踩高跷、宋代點茶、吹糖人等傳統技藝項目送到市民身邊。
“這座宗祠位于沙田社群田腳村,始建于清末,至今已經曆上百年的風雨洗禮,其被列為‘深圳市坪山區不可移動文物’。”在沙田社群開展的“沙田故事我來講”小小導賞員教育訓練活動中,導賞員小凡正帶領大家來到自己設計的導賞路線中的“壽田世居”,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它的發展由來和曆史價值。據了解,為了深挖文物背後的多重價值,讓文物“活起來”,在街道的支援下,沙田社群結合本土文化及特色,開展了“沙田故事我來講”小小導賞員教育訓練、“彩繪世居,體驗古建築之美”等一系列活動。
如今,得益于修繕後的良好環境和硬體基礎,每到重要時間節點,各社群都會在古建築内開展活動,參與活動的居民們紛紛感慨過去的的文化都複活了。“目前,我們也正在積極協調有資質、有經驗的第三方公司商談對于轄區古建築活化利用,有意向往民俗文化展覽館、特色民宿、客家傳統美食館的方向發展。”街道公服辦負責人說到。
“教育訓練+宣傳”齊頭并進
文物保護深入人心
坑梓街道定期組織有關部門、社群及居民小組人員開展文物保護相關知識教育訓練,進一步提高管理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提升文物安全監管能力,築牢文物保護紅線。“通過教育訓練可以讓從業人員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有新的認識與了解,堅決落實好文物保護職責,切實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向居民做好相關宣傳工作,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街道公服辦負責人表示。自2022年以來,已開展教育訓練8次,共教育訓練100人次。
同時,坑梓街道創新文物保護宣傳形式,為轄區内的不可移動文物安裝制作了宣傳辨別牌、客家古建築遊覽地圖,編印了500冊不可移動文物宣傳冊,并拍攝制作了坑梓街道文物保護宣傳視訊,激發更多群衆主動參與到宣傳和保護文物的行動中來,讓保護文實體念深入人心。來到新喬世居遊玩的黃女士在看到設立的文物簡介宣傳牌和精心設定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漫畫宣傳牌時說道:“以前對文物這方面幾乎不怎麼了解,也不知道身邊的這些客家圍屋原來是文物,通過這些宣傳簡介牌才知道這些傳統圍屋的曆史價值,我們應該一起努力來把這些曆史傳承下來的文化建築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