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連傣族織錦:對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一絲一縷織美好,一針一線皆匠心。機杼悠揚間,隻見一根根棉線、絲線經過傣族巧婦之手,編織出圖案别緻、色調鮮豔的手工織錦。這便是來自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孟連傣族織錦技藝。

遇見:傳統文化煥發光彩

傣族織錦,是一種以棉線、絲線、金線、銀線、毛線等作為原料,用傳統半機架式簾式線編花本腰機經提花、織造等工藝形式制作成的織錦物,風格古樸、織工精巧、圖案别緻、色調鮮豔,民族特色濃郁,具有獨特的曆史文化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2013年,孟連傣族織錦技藝被列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孟連傣族織錦:對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孟連傣族織錦曆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便有記載,唐《蠻書》中說:“茫蠻……其樓居無城郭,青衣布袴,婦女被五色娑羅籠……”寥寥數語便記錄下了孟連傣族色彩豐富的服飾,而其中的“五色娑羅籠”便是今日孟連傣族女性日常穿着的條紋織錦。

孟連傣族織錦:對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孟連傣族織錦:對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孟連傣族織錦是傣族群衆千百年來編織技藝和審美觀念的結晶,其品類豐富,有圍巾、傣包、刀帶、筒裙、溜包等;色彩豔麗,花色多達10種,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傣族織錦圖案以動物、植物、建築、人物等為題材,常見的有孔雀、大象、馬、寶塔、寺院、竹樓等圖案,有着吉祥、力量、豐收等寓意,這些五彩斑斓、寓意豐富的圖案,充分展現了傣族人民對于萬物有靈的敬仰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傳承:傳統技藝融入生活

工匠之是以成為工匠,通常有着超乎常人的堅持與熱愛,孟連傣族織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安勐便是如此。50多年如一日,她坐在織布機前,一針一線、一張一弛,一團團線經過她的手,繞、排、穿、織,在時間與指尖的纏繞中,一匹匹美麗的傣錦便呈現在了大衆的面前。

孟連傣族織錦:對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安勐十幾歲時從外婆和媽媽手中接過這一技藝,經過50多年的堅持和創新,她已經掌握了從紡線、排線、制花等一整套的傣錦制作工藝。如今,她與兒媳一起研發,除傳統傣族服飾外,還設計開發出手包、耳飾、杯墊、扇子、鏡子、台燈等形式多樣的生活用品,産品深受消費者喜愛。逢年過節,安勐和家人們會把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拿到市場上售賣,很快便被一搶而空。“現在孟連旅遊發展起來了,我們的織錦産品成了很多遊客喜歡的伴手禮,遇到潑水節、神魚節之類的節慶活動,産品供不應求。”安勐說。

孟連傣族織錦:對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孟連傣族織錦:對美好生活的遇見與傳承

安勐通過創新産品形态,将傳統技藝深深融入日常生活,賦予了非遺技藝更強的活力與生命力。如今,她帶動了娜允鎮娜允村娜允二組的10多名傣族婦女一起織錦,她通常會把自己設計好的紋樣分發給婦女們,織成成品後統一回收。婦女們利用農閑時間做織錦,每人每年可增收1萬多元。

引領:非遺技藝發揚光大

孟連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縣,這裡生活着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景頗族等22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裡孕育了各民族傳統手工織錦技藝,以其風格古樸、織工精巧、圖案别緻、色調鮮豔、柔韌耐用、富有民族特色而著稱。如今各族婦女依然很好地傳承和發展了手工織錦技藝,豐富的織錦圖案依然能夠在手藝人手中栩栩再現。為此,孟連縣民族民間工藝傳承協會于2010年7月經縣民政局準許成立,旨在發展壯大民族民間工藝隊伍、發展和繁榮傳統工藝,提升傳統手工藝傳承水準。

據悉,協會由當地熱愛手工織錦工藝的有識之士組成。協會成立以來,平均每年組織4次織錦技藝教育訓練(涵蓋傣族、拉祜族、佤族織錦),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培養群衆圖樣設計能力,提高傳統手工技藝,對織錦技藝傳承、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協會成立14年來,孟連縣湧現出一批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此外,協會還通過積極組織集中展示與銷售、參與各級各類主題活動等形式,主動适應市場需求,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銷售主體,使民族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發揚光大。

來 源:景邁山

孟連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謝鑫瑩

責編|董俊華

編審|岩三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七彩雲用戶端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

宣傳智語

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

2、建立國家衛生縣,建設美麗宜居新孟連

3、做文明市民,創文明社群,建文明縣城

4、全縣人民齊動手,消滅“四害”保健康

5、經濟大普查,數說新時代

6、地不荒,糧滿倉

7、實施《反有組織犯罪法》,依法嚴懲黑惡犯罪

8、遠離非法集資,共度祥和新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