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幹部調動為啥總“走漏風聲”?原來是這樣!

每次幹部調動,組織部門還沒官宣,消息就漫天飛了。咋回事?保密工作不嚴嗎?要知道,組工幹部個個都是守口如瓶的主兒,洩露機密那是要砸飯碗的。但事實就擺在眼前,消息總能不胫而走。這裡頭的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可多了去了,書記和縣長的悄悄話,秘書司機的無心插柳,還有那些觀察入微的"福爾摩斯",都能讓本該保密的事兒變成公開的秘密。這背後,既有資訊傳遞的規律,也折射出體制内溝通的bug。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看看這些"未蔔先知"的消息,都是咋傳出來的。

在官場這個圈子裡,幹部調整就像一場還沒開幕的大戲,觀衆卻個個都成了"劇透王"。小道消息漫天飛,好像誰當主角、誰演配角,都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背後到底是誰"洩了密"?是組織部門太不嚴格,還是别有内情?咱們一層層扒開看看。

幹部調動為啥總“走漏風聲”?原來是這樣!

痛點一:上司們的"悄悄話",都成了放出去的"風"

組織部門的保密工作那叫一個嚴格,稍有不慎就是砸自己飯碗的事兒。但架不住上司們總得先合計合計,你一句我一句,消息就開始有風了。

就說書記吧,跟縣長私下嘀咕兩句,縣長再跟常務副縣長透個底。副縣長要是跟分管的局長關系鐵,一不小心就給人家"劇透"了。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的,消息還不得漫天飛?

這就跟往湖裡扔石頭似的,漣漪哪有不擴散的道理?落石之處、漣漪所至,誰還能管得住那些議論紛紛?組工部門就算再嚴格,也架不住上司們嘴邊那些無心的話語。一個眼神,一個電話,都能讓小道消息如脫缰的野馬,徹底失控。

上司們的"悄悄話",就是第一個洩密的源頭。人家說話的分量不一樣,蝴蝶翅膀一扇,怕是能掀起一場職場風暴。是以啊,在這個圈子裡混,耳朵豎得再尖,嘴巴也千萬别太快。不然,就算組織部門守口如瓶,你也逃不過被風言風語包圍的命運。

幹部調動為啥總“走漏風聲”?原來是這樣!

痛點二:身邊人的"無心插柳",成了洩密的肇事者

上司身邊的紅人,那消息靈通程度,恐怕比他們自己還快一拍。平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就為了捕捉蛛絲馬迹,第一時間get到老大的心思。是以啊,上司一個眼神,秘書司機就能讀出個大概。

于是,一場幹部調整還在醞釀階段,小道消息就開始在局裡傳開了。秘書給秘書通個氣,司機給司機遞個眼色,保密工作再嚴格,也攔不住這些看似"無心"實則"有意"的舉動。

更要命的是,這些人耳濡目染慣了,一張嘴就是上司的腔調。說出去的話,分量着實不輕。傳着傳着,整個系統的人都知道了,外人還以為是小道消息,内部卻心照不宣。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邊人的"無心插柳",往往釀成系統内洩密的大錯。你說組工部門再嚴密,也架不住這幫人成天見縫插針地放消息。畢竟,在權力的周圍,沒有不透風的牆。

痛點三:"察言觀色"的能力,成就消息靈通人士

幹部調動為啥總“走漏風聲”?原來是這樣!

這個圈子裡,從來不缺察言觀色的高手。人家那眼睛,比鷹還尖;耳朵,比兔子還靈。上司的一個表情、一句話,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

書記最近對誰愛答不理?縣長布置任務時又繞過了誰?在他們看來,這些蛛絲馬迹,分明就是人事變動的風向标嘛。腦子一轉,一番分析整合,未來的幹部調整劇本就在心裡上演了。

最可怕的是,他們編的劇本還賊準。這要是用在正地兒上,那絕對是智囊團的料。偏偏用在了揣摩上司心思上,生生讓組工部門的保密工作成了一堆廢紙。

"察言觀色"的能力,成就了他們在消息靈通上的登峰造極。但這也反映出體制内溝通的bug:當決策還在醞釀階段,風聲就開始四起,何談保密二字?

幹部調動為啥總“走漏風聲”?原來是這樣!

組織部門想堵住悠悠衆口,除了加強制度建設,恐怕還得從優化決策機制入手。該公開的公開,該保密的保密,讓幹部調整的過程更加陽光透明,少一些"察言觀色"的空間,或許才是治本之策。

那麼最後小編想問:在這個人人都愛當"預言家"的圈子裡,我們能指望什麼呢?與其整天琢磨小道消息,不如埋頭苦幹提升自己。唯有實力,才是最好的風向标。否則,縱使占盡先機,又能如何呢?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道理,誰都懂。組織部門的保密工作,該反思;但更需反思的,是我們自己。你, 怎麼看待體制内洩密的亂象?你又将如何應對?